深度阅读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

摘要: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 存世至今的唐代建筑皆为古建菁华,这一时期木构建筑遗存更是屈指可数。在敦煌壁画中,保留有不同时期的建筑形象,为我们了解宋以前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据统计,在莫高窟全部开凿的735个石窟中,有建筑壁画形象的石窟共216座,有146座具有建筑研究价值。在与唐代同时期开凿的洞窟中,涉及建筑的壁画主要包括: ...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

存世至今的唐代建筑皆为古建菁华,这一时期木构建筑遗存更是屈指可数。在敦煌壁画中,保留有不同时期的建筑形象,为我们了解宋以前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据统计,在莫高窟全部开凿的735个石窟中,有建筑壁画形象的石窟共216座,有146座具有建筑研究价值。在与唐代同时期开凿的洞窟中,涉及建筑的壁画主要包括:

初唐71、205、220、321、323、329、331、341、431等;

盛唐45、66、103、123、148、172、208、217、320、445、446等;

中唐(吐蕃)112、126、158、159、201、231、237、361、榆林窟25等;

晚唐9、12、14、85、138、156、199等。

这里我们选取了少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壁画,一起领略下大唐盛世的建筑风采。

  城楼城门与高台

首先看看第9窟北壁的城楼与城门。这里绘制的是维摩诘经变中的毗耶离城。城门起高台,有三道门,城台表面用了菱形的花砖。城台上起平坐,平坐上是三开间城楼,并有围廊一圈环绕。

莫高窟9窟中的城门与城楼

接下来看看231窟东壁的这幅,和前一个相似,也是维摩诘经变中的毗耶离城。正中的城门形象很醒目:在城门台上施作平坐,平坐上是三开间的城楼。城门采用了花砖贴面的方式,花砖装饰繁复精美。这种做法在安阳修定寺唐塔的华丽装饰上还能看出痕迹。

莫高窟231窟中的城门形象

  下面这两幅,能清楚地看到平行直立的排叉柱。据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城门门道使用了这种排叉柱。

莫高窟9窟中的城门形象

  阙形城门在唐墓壁画和敦煌壁画中都有遗存。下图为第9、138窟中的阙门形象。

第9窟南壁劳度叉斗士圣变城阙线图

第138窟五道城门阙楼线图

  除了城楼城门外,敦煌壁画中还有许多高台形象的建筑。 例如431窟西壁观无量寿经中的四座高台,其中三座用飞虹连接。传说曹魏邺城西北的铜雀三台便是使用了这种飞虹浮桥。在205窟北壁阿弥陀经变中也能看到这种建筑形象。

莫高窟431窟中的高台建筑

想象中的曹魏邺城铜雀台

莫高窟205窟北壁阿弥陀经变佛寺线图

宫殿佛寺与殿堂

首先看看445窟南壁净土变中的三间小殿。是不是很眼熟?整个屋顶和建筑形象与南禅寺大殿是不是非常相似?

莫高窟445窟中的三开间殿

南禅寺大殿

下面这幅也是三开间小殿,出现在85窟北坡,与之不同的是在殿前有个莲花,莲花中划分出整齐的小格子,好像华夫饼一样!!!这个莲花味的华夫饼是什么东西?由于这幅壁画所绘为华严经变,因此一般认为这是绘制的华严城。佛国世界的城市也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这反应了当时唐长安、洛阳城中整齐的里坊。唐长安城有108个里坊,每个里坊设坊门,夜晚有宵禁。

莫高窟85窟中的里坊城

唐长安城里坊

南禅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结构非常简洁,被誉为增一分则赘减一分则少。但南禅寺大殿现存只是一座孤零零的三开间小殿,唐代气势恢宏的大型宫殿、寺院建筑群是什么样子呢?来看看莫高窟12窟的这幅经变图,是不是有种华丽的感觉?

莫高窟12窟经变图

在上面这群建筑的正殿和后殿中,我们都能看到补间铺作的形象。这种补间铺作实际上是一种驼峰小斗,现存的唐构中均没有这种实例。事实上,在敦煌壁画中,这种驼峰补间铺作到处可见。

斗栱与结构构造

下面这两幅壁画中,都能看到驼峰补间的形象。

驼峰补间铺作形象

  太小了看不清?下面看个大点的:重楣上的补间都是驼峰状。

敦煌85窟中的驼峰补间铺作形象

还不清楚?再看个更清晰的:112窟中这幅,注意右前方殿的转角铺作和柱头铺作中间那个补间,云纹清晰看见。

敦煌112窟中的驼峰补间铺作形象

  当然说起补间铺作,少不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人字形补间铺作。相比南北朝晚期,唐代人字形补间铺作的两个脚弧度和起翘都更加明显,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这种例子在唐墓壁画和石窟寺壁画石刻中都很多,就不贴更多图了。

脚部翘起的人字形补间铺作

上述那种驼峰状的补间铺作,应当是人字形补间铺作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初唐的斗栱明显比南北朝、隋代斗栱更为成熟。初唐斗栱既有不出跳的,也有出跳的。不出跳的大多柱头采用一斗三升,而如果有补间多为人字补间(如下图431窟)。323窟中用了人字补间,但柱头上栌斗非常简单,即栌斗上搭承梁头;而220窟已可见人字补间向驼峰的转化过渡。

莫高窟431窟初唐斗栱线图

莫高窟323窟初唐斗栱线图

莫高窟220窟初唐斗栱

  出跳型斗栱则已发展较为成熟。如321窟中用了五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施替木(或一个无散斗的令栱)。在柱头方之间用人字栱或蜀柱。这一做法与大雁塔门楣石刻斗栱很相似。

莫高窟220窟初唐斗栱线图

大雁塔门楣石刻局部

盛唐以后,斗栱进一步发展,形制丰富结构严谨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尤其是昂已经出现令斗栱在视觉上更为华丽。如172窟北壁净土变中转角铺作可见双杪双下昂,补间铺作用云纹驼峰。观盛唐以后斗栱可见,此时出跳已可达到4跳。

敦煌172窟中的斗栱线图

敦煌231窟中的斗栱

敦煌231窟中的斗栱

在231窟中,还出现了多补间铺作的情况,即使不考虑云纹驼峰,也有两朵补间,这和基于现存实物认为唐构不用补间或只用一朵补间的观念大不相同。

敦煌231窟中的斗栱线图

重楣也是敦煌唐代壁画中一抓一大把的形象,看2个清晰的,112窟和85窟的:

敦煌112窟中的建筑重楣形象

敦煌85窟中的建筑重楣形象

上面这些建筑大多只能展现建筑外观。敦煌壁画中弥足珍贵的是有少量建筑正在施工建设或拆除的图案,这位我们了解唐代建筑内部构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类壁画主要是福田经变和弥勒经变。

福田经变是劝人“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于是出现了建寺建塔的场面绘制;而弥勒经变描述弥勒佛把一座宝塔施舍给婆罗门、婆罗门人聚而拆之的场面,更是将内部构造一览无遗。

下图为榆林窟25窟北壁的弥勒经变及其局部。这幅经变图依据《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整铺壁画以弥勒三会为主体,画面正下方绘制的是翅头末城国王儴佉王把自己的镇国七宝台呈献给了下生的弥勒,弥勒接受了七宝台之后又把它施舍给了婆罗门。众婆罗门得到七宝台之后立即把它拆毁,每个人分割部分宝物带走。弥勒眼看如此美好的七宝台转眼间化为乌有,于是深悟人生无常的道理,便在龙华树下修道成佛。这就是弥勒下生成佛的缘由。

画面中,阁楼的顶部已经拆除了,也能清楚地看清内部的大叉手。叉手中央没有蜀柱,与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结构如出一辙。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唐代大叉手的结构特征。

榆林25窟中的弥勒经变全图

榆林25窟中的弥勒经变拆楼局部

除了榆林25窟,敦煌445窟北壁的弥勒经变也有同样的拆楼场景,该窟拆楼没有榆林25窟拆得彻底,还能完整看出歇山屋架结构,角梁、子角梁、驼峰、脊槫均清晰可见。

敦煌由于与中原隔绝,建筑结构进化慢,到宋代壁画中仍然保留有单纯人字叉手的结构(见莫高窟454窟西壁)

莫高窟445窟中的弥勒经变拆楼线图

佛塔

敦煌壁画中保留有大量的佛塔造型。下面这两幅是单层木塔形象,对称出现在14窟中。这类木塔造型在敦煌壁画中不少,基本是须弥座台基上建造木构。建筑外有一圈栏杆,殿身与三开间佛殿无异,屋顶四角攒尖,上施高大塔刹。

法门寺地宫曾出土有造型类似的单层铜塔,该塔造型与莫高窟23窟南壁单层多宝塔形象更为接近——均为须弥座台基上施双重栏杆,且塔刹相轮更丰富。可见在唐这种造型的单层塔是很普遍的。

莫高窟14窟中的单层木塔

法门寺地宫出土铜塔

莫高窟23窟南壁单层多宝塔

  下面这幅描绘了两进院的佛寺形象,第二进院中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门塔。与济南历城四门塔相比,这座的塔刹保留有更为印度化的窣都婆形象。这种四门塔的造型还可在五代时期莫高窟340窟甬道顶部壁画中见到。

莫高窟85窟中的四门塔

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塔的造型见下面的线图。

莫高窟68、23、31窟中的单层砖石塔

莫高窟159窟上圆下六角形楼阁式木塔

莫高窟361窟密宗塔

坟墓

敦煌壁画中还有坟墓的形象。在榆林窟25窟南壁上的弥勒经变就描绘了老人自动进入坟墓的场景。

佛经说,弥勒之世,当人们活到八万四千岁时,就自己到提前建造好的墓园去等待死亡(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没有痛苦。壁画描绘的是一座墓园,一位身穿白色长衫的老者坐在墓室入口,右手拄拐杖,左手拉着一位用手帕拭泪的妇女的手,这位妇女身后还站着两位妇女,也表现出依依惜别的样子。墓园入口站着一位女童和一位穿灰色长衫的白胡子老者,他们也是送别老人的;白胡子老者搓手嗟叹,好像是面对这一幕有很多的感慨似的;老人面前匍匐着一个稚气的童子,正在跪别,童子左侧的一位男子掩面哭泣,表现出不忍离开的样子。整个画面以老人为中心,送别的人围绕老人围成一个半圆,除了老人自己表现得很平静安详外,其他送别的眷属都表现出不忍分别的神情,富有人间情趣。

这图画中,墓室呈穹窿形,墓内有床,坟墓外有墓园,墓园由矮墙围合,正对墓室的矮墙向前延伸出一段形成墓道,墓道尽头有阙式墩台。

榆林窟25窟墓园

经变

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其取材多与当时流传的佛教思想有关,如南北朝时代的经变多采自小乘经典,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呈现朴拙的风格,内容以本生经变相、佛传故事居多;隋唐以后,大乘思想盛行,诸师更创新义、立新派,以致其内容富变化,有维摩诘经变、本行经变、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类,为中国美术史上相当特殊的创作。

经变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一,唐代流行称作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那些画被称为变相,说唱的文本称作变文,依据佛经故事所作的绘画作品就叫做经变,用以宣传教义,把善男信女引入佛门。

【致谢】

感谢“醉美古中国”举办敦煌壁画集体观展活动,感谢唐大华老师现场进行的“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详细讲解。

【参考文献】

1.萧默. 敦煌建筑研究. 文物出版社,1989.

2.孙毅华, 孙儒僩. 中世纪建筑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千年敦煌.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特展 二维码资料, 2016

4.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艺术与科学保护课件资料, 2016.

5.百度百科“经变”词条

【图片来源】

·线图源自文献[1]

·彩图部分源自“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部分源自笔者收藏整理的网络图片。榆林25窟中的弥勒经变全图源自文献[3],其余图片源自文献[4]资料图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