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札记】王帅:山西浑源永安寺壁画中的男性头冠

摘要: 永安寺,晋北浑源古代十大佛寺之首,俗称“大寺”,也称“永安禅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重建,明清均有修葺。2001年,永安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布局规整,主要有前中后三个部分,传法正宗殿为中院,是全寺的主体部分,配有东西朵殿和配殿。永安寺壁画集佛教、道教及阴阳五行中诸鬼神的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绘 ...

永安寺,晋北浑源古代十大佛寺之首,俗称“大寺”,也称“永安禅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重建,明清均有修葺。2001年,永安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布局规整,主要有前中后三个部分,传法正宗殿为中院,是全寺的主体部分,配有东西朵殿和配殿。

永安寺壁画集佛教、道教及阴阳五行中诸鬼神的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技术以及探究宗教思想演进的重要实物资料,尤其传法正宗殿内所绘水陆画是中国目前所剩为数不多的水陆壁画之一,共绘儒释道人物800余人,堪称中国古代宗教人物的图像大全。

▲ 东岳天齐仁圣帝

近年,国内学者对永安寺壁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壁画人物服饰、头冠等的研究比较少,而头冠对于鉴定壁画年代,深入了解壁画蕴含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

传法正宗殿壁画有男性约420位,戴头冠者有380多位。中国自古就以“衣冠礼仪之邦”著称,身份地位可以用所戴头冠的样式体现出来,于是出现了头冠的等级制度,并逐渐将冠饰和服色融合,在古代社会成了“昭告名分,辨别等级威严”的手段。

▲ 南岳司天昭圣帝

冕 冠

冕冠由冕版、旒、充耳、紞和天河带等部分组成。在古代,冕冠是祭奠时帝王、亲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最初称为“收”,始于夏代,商代基本沿袭夏制。称为“冕冠”则在周代以后,简称为“”。顶部盖有一块木板,名为“”,也可称“冕版”。形制为长方形,通常前圆后方,表天圆地方之意。前方偏低而后方高,略呈前倾表俯伏谦逊。

冕版外通常会裱细布,上面漆成玄色,下面漆成纁色,名为“”的玉珠在两端分别垂挂。旒的根数据戴冠者身份而定,以十二旒最为尊贵,专用于帝王。旒所用玉珠在商周时多为五种颜色的玉珠相间,到了汉代用单色玉珠。珠子质料也有变化,东晋贯以翡翠、珊瑚,明代贯以各色料珠。

珠子的串法也有规矩。冕版下方为冠身,称冠卷,冠卷两边各有一个对穿的小孔,用于贯穿玉䈂。两耳周围各垂有一段丝绳,下面悬挂一颗丸状玉石,名为“充耳”,或称为“”。

周代冠冕的形制在汉代已基本失传,所以汉初时祭祀,通常采用刘邦创造的长冠,到了东汉,皇帝特令重新制定冕冠制度。从此,冕冠制度历代相袭,进入唐朝开始出现天河带,明朝时恢复古制。

▲ 往古帝王一切王子众

传法正宗殿壁画中冕冠出现约18次,出现位置是:东岳天齐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往古帝王一切王子众等。

壁画中的冕冠仅有细微差别,即天河带的位置和有无天河带以及旒的数量,旒的数量是根据等级而定的,如东西南北中岳五帝、紫薇大帝、太乙诸神五方五帝、天地水三官众、卞成大王都为九旒,往古帝王一切王子众则为七旒。壁画中的冕冠与明代冕冠大致相似。

▲ 西海龙王众

凤 翅 盔

凤翅盔在古代是武将常用盔式。凤翅盔一般以厚革制成,以铁片装饰额前作为沿,装以护额来掩耳,头盔上的铁和铜片装饰有飞鸟双翼迎风的纹饰,因此称“凤翅盔”,有时盔顶上也加上铁片作为纹饰,并在盔上缀有明珠或翠玉,冠顶上装饰红缨,使凤翅盔看起来高贵美观。

凤翅盔是传统的头部盔甲,南北朝时期最先出现,唐朝晚期定型,为唐宋两代武将常戴,在宋代时期最为盛行

永安寺壁画中凤翅盔出现约22次。出现位置分别是:西海龙王众、金星真君、罗睺星君、旷野大将众、般支迦大将军、楚江大王等。壁画中的凤翅盔之间几乎没有差别。

根据图像对比可以发现永安寺的凤翅盔与繁峙公主寺大佛殿东壁中层图中旷野大将军的头盔相似。

▲ 旷野大将军

幞 头

幞头,是包裹头部的一种软巾纱罗,也称“乌纱帽”,初名“帕头”,相传于北周武帝时出现。幞头的称呼始于唐代,初期主要用纱罗制造,由于纱罗质地软,想要使顶能够高起便用木片衫在纱内,形成硬脚,硬脚上曲的幞头为唐朝皇帝所常用。

宋朝时则称为“幞头帽子”,表面用纱制造,里子为藤织草巾,再涂漆,可随意脱戴。幞头的式样有很多,式样不同显示着身份地位不同。展脚幞头一般为皇帝或官僚所戴,而身份低的公差和仆役多戴的是无脚幞头。

幞头常见的形式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和顺风等。

▲ 日光天子

软脚幞头文官学士常戴,两脚平展下垂,飘动尔雅,幞头的下方用“巾子”或者“木围头”固定外形,幞巾两脚加厚并涂漆。永安寺壁画中软脚幞头大约出现 25次,分别出现在日光天子、三元水府大帝众、大将军黄幡白虎蚕官五鬼众、西海龙王众、转轮大王等。

方顶硬壳幞头是一种硬裹的巾帽,为宋代官员常戴。其外形呈方形且隆起,内通常为硬壳,一般用铁丝或藤草编织而成,糊绢罗涂黑漆,用铁丝编制左右两脚并糊以漆纱使其向两侧伸或上翘。但两脚呈平直状态并且很长,向左右平伸,约有二尺长的样式为宋代帝王所常戴用。

永安寺壁画中方顶硬壳幞头约出现31次,出现位置分别是东岳天齐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月光天子、天曹府君众等。

▲ 月光天子

乌 纱 帽

乌纱帽在往古文武官僚众中出现。乌纱帽为百官士绅所爱戴,是一种硬壳的帽子。乌纱帽呈硬壳是由于内通常用铁丝编织而成,并且后方高高隆起,内里为黑纱,外面为缯纱并涂黑漆。外形一般呈圆形,前面有一折,并且用玉胜装饰在前。左右两边有两角,呈纺锤状,并两边平展。

据考察,乌纱帽在明代是百官共用的帽式,而两侧的纺锤展角减少的形式有时也为名流士绅所兼用。由于乌纱帽为明代所独有,因此,永安寺壁画的绘制年代应该不早于明朝。

▲ 金神飞廉豹尾上朔日畜神众

纯 阳 巾

纯阳巾是有方形折片装饰的硬裹巾,上半部分高下半部分低,方形折片斜覆在前,脑后系结有两脚并自然垂下。在商周时期,由于头巾常用于普通的平民,因此以头巾来称呼庶民。魏晋南北朝时,戴头巾的男子非常多,尤其在读书人中更为兴盛。

头巾不仅用于家居,也用于礼见,甚至有时还可代替盔帽。三国时期诸葛亮戴纶巾指挥三军被后世一直传为佳话。北周出现的幞头成了官服,所以宋元时期的士庶阶层无人问津,这时的文人雅士又崇尚起系头巾。

明代男子对头巾的崇尚程度超过以往,出现了各式头巾,纯阳巾在此时大盛。进入清朝后,头巾这种首服便逐渐销声匿迹。永安寺壁画中纯阳巾出现约6 次,出现位置是金神飞廉豹尾上朔日畜神众、兵戈荡灭水火漂焚诸鬼神众、往古九流百家等。

▲ 日光天子

通 天 冠

据《中国古代服饰大观》记载,通天冠与远游冠、进贤冠相似,是等级仅次于冕冠的冠帽,又称“高山冠”,秦代以后的皇帝在很多重要场合都会戴通天冠。通天冠作为一种冠饰,以正竖于顶的铁丝为梁,用细绢装裱外面并装饰有名为“山”“述”的附件。

唐代后还用冠上梁的数量来辨别等级,亲王通常用三梁,亲王以下至五品官员通常用两梁,五品以下的官员用一梁等。

永安寺壁画中通天冠出现约110次,出现位置为无色界四空天众、五湖百川诸龙神众、日光天子、楚江大王等。

这些通天冠差异很小,仅是有无发簪和梁在数量上的区别,如日光天子、月光天子、角亢氐房心尾箕真星、申酉戌亥子丑元辰众等为五梁,而转轮大王、都市大王等为七梁,梁的多少是根据等级而定的。

▲ 繁峙公主寺龙王壁画

根据对比可以发现永安寺的通天冠与繁峙公主寺的大佛殿东壁下层的着有帝王装的龙王的通天冠和大佛殿东壁下层所着帝王装的二十八星宿的通天冠十分相似

通过对比得出,永安寺壁画中出现的冕冠与明代时期的冕冠极为相似,且头冠中有一部分与繁峙公主寺大佛殿的头冠完全吻合,因繁峙公主寺建造于明朝,所以永安寺壁画极有可能也于明代所绘,但具体年代仍需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图片来源:张建德主编《永安寺壁画》

来源:《大众考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