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文旅实践 |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之 “传统村落+旅游”模式探索 ——以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为例

摘要: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的关乎国家文化发展大计、旅游市场繁荣的战略性举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6819个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 ...

  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的关乎国家文化发展大计、旅游市场繁荣的战略性举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6819个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亡。

  积极探索和开发“传统村落+旅游”模式,有助于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深入推进,做到既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其在当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01

  婺源篁岭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建村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鳙父子的故乡,这些在《婺源县志》中均有记载。因其地多竹,修篁遍野,故名篁岭,是婺源具有独特风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

篁岭村地形地貌奇特,群山环绕,千亩梯田簇拥,道路曲曲折折,被称为“梯云村落”。村庄房屋全部依循地势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左右依傍,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前屋的后檐,就处在后排的屋基脚下,门口的小路上,伸手便可摸到前屋的瓦片。村里还拥有珍稀的植物资源:数百棵珍奇古树环绕,以红豆杉、枫香、香樟为主。篁岭村口至今仍茂盛地生长着80多株树龄长达500年左右的“天然活化石”红豆杉,这些红豆杉中还隐藏着方竹、观音竹、香榧树等树种。除此以外,古树林群中甚至还有距今1200多年历史的唐宋时期珍稀树种。

梯云村落

目前篁岭古村还保留着数百栋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民居,这些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序,被世人称为“江南布达拉宫”,步入其间仿似步入徽州古建博物馆中。明清古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宗祠、牌坊、书院、绣楼、客馆等一应俱全。

篁岭村历史悠久,处处闪烁着特色民俗风情,如晒秋、祭祀、婚嫁等。其中晒秋是篁岭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由于该地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2014年,篁岭晒秋景观符号入选最美中国符号。篁岭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十分丰富,如徽三雕、龙尾砚、苏绣、傩舞等。三雕技艺、歙砚传统制作技艺和苏绣均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7日,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02

篁岭村“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篁岭村在开发前,村中大部分年轻人均在外务工,平时只有老人与小孩留守村庄,整个村庄处于半空心化状态。由于村庄缺乏管理,环境卫生、教育、医疗条件极差,在住村民有条件的都在逐步外迁。加上该地地势陡峭,房屋密集,汛期因街巷排水不畅还发生过几次局部山体滑坡人员伤亡事故,当地政府亦鼓励村民搬迁。村民外迁后房屋闲置,年久失修,部分已开始腐烂,有的甚至倒塌,“晒秋”这一民俗景观也逐渐消失,周边梯田几近荒芜。面对篁岭古村濒临消亡的现状,婺源县决定采取旅游扶贫方式对该村庄进行保护性开发。

整体性转让和搬迁

截至2009年,篁岭村内近70%的村民已自发搬迁下山,有70多户330余村民因经济能力受限仍居住在山上。山上饮水困难、地质灾害频发、农田荒芜、杂草丛生,基本生活设施设备难以保障,自然消亡只是时间问题。鉴于篁岭古村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如何最大化保护利用篁岭古村、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保留物质基底的同时满足村民生活需要、为村民增收创收是实现保护性开发的核心问题。2009年,当地政府择优引进了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运用小产权房办证试点和地质灾害村整村搬迁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创造性推动了篁岭村整体性转让和搬迁。开发公司在交通便捷的山下建设安置房和公寓,新建各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将村民搬迁下山并给予村民 1:1 房屋补偿,彻底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保护性开发与利用

妥善安置好篁岭村留守居民后,政府统一规划,由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聘请专业人员对村落古建筑进行修缮,拓宽道路,治理地质灾害点,又收购散落在全县境内无力保护与修缮的明清古建搬迁于此异地重建,将部分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打造了商业一条街——天街。通过重开书院、客栈、酒肆、茶室等商铺,对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婺源茶艺、婺源纸伞等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复兴古村鼎盛期的风貌。同时,将村庄的山林树木、果园梯田等生态资源也纳入保护开发和利用,通过整体规划,使篁岭古村修旧如旧、建新似旧,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古风古貌,凸显了篁岭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实现了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

天街一隅

  返聘村民发扬传统民俗工艺

整体搬迁后村民虽然不住在篁岭古村内,但依然是篁岭景区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为维持并发扬当地传统工艺与民俗,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邀请村里手艺人于景区天街作坊开店摆摊,将地方传统工艺以商品形式进行展示与传承。在村口设立“婺源民俗展览馆”,将婺源境内的婚俗、祭祀、民规村俗等进行原物和图片展示,还定期邀请村民按照原始风俗习惯于老村祠堂、风水树附近举行祭祀活动。同时,由于婺源是全国著名的四大花海,为提升油菜花观赏品质,景区向当地村民租赁了近千亩梯田,统一规划种植,返聘村民进行耕作劳动,村民们农忙时生产劳动,农闲时从事旅游。篁岭景区通过将晒秋、农耕、祭祀等生活风俗进行强化,使每一个置身于篁岭村的原住民或游客都可以悠闲地领会到生活风俗所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深刻而愉悦地体会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菜花海

  创设情境打造多样化旅游项目

随着我国新一代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崛起,亲子游、青年游成为旅游市场主要消费力量,他们更喜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选择,他们在旅游过程的精神需求、心灵需求、体验需求、真实性需求不断提升。为更好服务游客,开发公司充分利用篁岭景区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创设情境打造了景观小品、篁岭村民宿、天街作坊、农耕文化展示、“怪屋”和篁岭晒秋等旅游项目。其中天街作坊是篁岭村集中的商业区,那里可以品尝到传统的酿米酒、麻糍,欣赏到工艺匠人编晒簟、扎花灯,游客可以清晰感知篁岭村的生活风俗。“怪屋”是篁岭村的创意景点,它以传统民居作为历史原型,通过将屋顶与地板反转,墙面适度倾斜,地面上翻并配以与常规视觉习惯相反的元素打造成一个特异性空间。这样的空间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带给游客极大的冲击性体验,从而产生深刻的情境记忆。篁岭晒秋通过对历史元素进行创意性表达,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五颜六色的农副产品拼贴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在吸引游客止步观赏的同时将篁岭晒秋打造成为最美中国符号。除此以外,还利用当地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形地势特点开发出丛林探险、极速溜索等户外体验项目。

篁岭晒秋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让传统村落焕发勃勃生机,让子子孙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篁岭“传统村落+旅游”模式的打造,使得衰败凋敝的篁岭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并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名扬全国,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等,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世界级样板。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文物局)

编辑:张洁唯 张怡

审核:李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8月14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专刊投稿邮箱:wwbwenlv@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