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论中国墓室壁画的世界意义

摘要: 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意义,这样的认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墓室壁画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遗存存在,因此是一个具有可比性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墓室壁画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因此时间悠久、体量巨大的中国墓室壁画有着不可比的艺术价值。一、可比性的世界意义生死问题是人类不能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都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因此 ...

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意义,这样的认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墓室壁画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遗存存在,因此是一个具有可比性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墓室壁画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因此时间悠久、体量巨大的中国墓室壁画有着不可比的艺术价值。

一、可比性的世界意义

生死问题是人类不能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都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因此描述墓主人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墓室壁画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不过,墓室壁画存在的形式却是多样化的。从材质使用看,可以分为石质和非石质两大类,石质类主要有浮雕和线刻两大类,非石质类主要有彩绘类。从艺术表现形式看,也主要是彩绘、浮雕和线刻三大类型。三大类型各有特点,就中国墓室壁画而言,彩绘类受到更大关注。

彩绘类墓室壁画主要存在于墓室的墓道、甬道和墓室内壁,也有小部分是绘于葬具的表面。墓室是有空间的,这就使得彩绘类墓室壁画获得了比较大的绘画面积,为复杂的叙事提供了更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彩绘类的墓室壁画一般都具有很好的叙事性,常常可以完整描述墓主人完整的生死转化过程(图1、图2、图3)。

图1 塔佩莱夫人碑 埃及 托勒密王朝时期 约公元前1069-前30年(王诗晓摄于卢浮宫)

图2 统治者信仰纪念碑 墨西哥 公元8世纪

图3 尼菲提亚贝公主和她的食物 埃及 史前社会到中王朝后期 约公元前3800-前1710年(王诗晓拍摄于卢浮宫)

浮雕类墓室壁画主要在葬具上出现,包括石棺和一些装有尸体、骨灰的陶罐等,因为葬具面积有限,使得这类墓室壁画的绘画面积有限,题材显得比较集中。浮雕类墓室壁画的叙事性不强,多通过人物的特征描写或物象的特写来表达墓主人走向另一个世界时候的种种期待和安排。因为人物形象比较突出,背景描写相对简单,所以浮雕类墓室壁画常常在即时性的叙事上有特别的考虑,由此带来了带来很强的仪式感(图4、图5)。

图4 塔穆特内费特棺 埃及 Ramessid时期早期 约第19王朝时期

图5 月亮女神恩底弥翁神话石棺 罗马 公元3世纪早期(吴思佳拍摄于卢浮宫)

线刻类墓室壁画存在于石质材料上,材质上与浮雕同类,但技法上又接近彩绘,表现出较好的叙事能力。相对于浮雕类而言,线刻类的墓室壁画在仪式感上较少表现,而对叙事则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从遗存画面看,线刻类墓室壁画的代表作品常常是叙事的,能够完整而细致地描述一个生死故事,包括生死转化的过程和对彼岸的期待。从艺术风格看,线刻类可以兼顾彩绘类和浮雕类的艺术表现特征,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情节比较简单,细节描写集中,以及程式化痕迹明显等(图6、图7)。

  图6 过梁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与神灵 埃及 约公元前1981—前1952年

图7 曼图霍特普二世与海瑟女神 埃及 公元前2010–前2000年.

  

石质类墓室壁画中,浮雕与线刻常常有共同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以中国的画像石最为典型,画像石墓中浮雕和线刻共存的现象常常出现。石质类与非石质类的墓室壁画也有互通的,比如中国的彩绘画像石和埃及的金字塔彩绘壁画,但数量不多,中国这方面常常是一种地域风格的表现,埃及则往往是某个阶段风格的表现(图8)。

图8 宁懋石室 洛阳翟泉村 北魏正光5年(524)(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 第8卷 石刻线画》,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世界范围内,中国墓室壁画中以彩绘类居多,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的画面被普遍关注;西方墓室壁画则浮雕类墓室壁画比较多,神话故事较多,仪式感的场景被普遍关注。比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展出的夫妇带盖石棺,是伊特鲁立亚后古典或前希腊时期(前350-前300)的作品,来自Tetnis家族墓。石棺盖板上的图像是墓主人夫妇,石棺四周挡板上的图像则是希腊神话和生活场景,其中有叙事的内容,但整体看还是仪式感来得更加强烈(图9)。

图9 夫妇带盖石棺图 意大利 公元前350-前300年(吴思佳摄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也有一些墓室壁画的浮雕表现植物图像,没有叙事内容,仪式感也缺乏,主要是装饰性的表现。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一个三世纪时期的罗马儿童石棺,图像皆为植物描述,没有人物出现,是一个突出装饰性的叙事主题(图10)。

图10 罗马儿童石棺 罗马 公元3世纪(吴思佳摄于大都会博物馆)

二、不可比性的世界意义

中国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大宗,同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也具有极高地位,其中有三个突出的特征,并因此而具有了世界不可比的艺术价值:

其一,发展时间长。成熟的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已逾两千多年,特别重要的是历代沿革有序,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是一个完整的发展历史。

其二,参与面广。世界其他地方的墓室壁画多在主流社会中流行,往往以最高统治阶层为主,中国则普遍存在,历史上主流社会和非主流社会都曾经参与其中并投入了巨大热情。

其三,遗存数量巨大。中国墓室壁画各地都有,地域分布广泛,目前的考古成果表明各地的壁画墓遗存有几千座,研究文本世界第一。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可以预见中国墓室壁画还将有更多的考古成果。

中国墓室壁画的艺术价值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在世界艺术发展史层面上的系统比较。这样的语境下,西方学者不仅不了解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而且还会有一些概念上的模糊。比如:平民墓与贵族墓的区别缺少社会学上的划分,这样就缺少了阶层类型上的分析;壁画墓遗存和博物馆展品的区别缺少考古学上的划分,这样就缺少了遗存整体上的考虑,特别是形制带来的语境差异;以及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信仰体系的区别缺少宗教学上的划分,这样就缺少了地域文化方面的系统比较和深入。这些重要的墓室壁画区别如果没有得到关注和辨析,那么中国墓室壁画将会失去许多重要的信息,由此而影响到文本解读上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当然也因此会影响到对中国墓室壁画的全面认识。

近年来,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宣传,中外文化比较有了更好的学术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果。这样的背景下,墓室壁画比较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国墓室壁画也凸显出了不可比的世界意义。具体看,以下几点比较突出:

首先,稳定的文化积淀。从世界范围看,墓室壁画的遗存主要集中在中国、中亚地区、地中海沿岸和中美洲地区,这些地方都曾是文明古国的所在地。文明古国的存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为墓室壁画的比较提供了纵向深入的空间。比如在对墓室壁画的叙事特征进行比较时,形制结构的比较方向上可以有中国横穴墓建筑和埃及金字塔墓建筑的比较,信仰结构的比较方向上可以有中国的重生信仰和埃及的法老信仰、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以及中美洲的玛雅神话的比较,图像结构的比较方向上可以有彩绘、浮雕和线刻三大类型的比较,等等。梳理这些比较的内容后可以发现,中国墓室壁画是最为稳定、发展最为完整的墓葬艺术。中国墓室壁画主要描述生死转化这一主题,千百年不变。形制上关注生死之交的墓道和甬道,并将墓室作为彼岸世界的象征;信仰上期待死后重生,从而获得一个与现实生活对等的生活环境;图像上以绘画为主,其中叙事图像多于仪式图像。这些特征在汉代形成,汉以下基本沿革不变(图11)。

图11 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全景(采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杏园村东汉墓壁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其次,巨大的绘画艺术贡献。绘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美术艺术门类,同时也是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重要的文明成果都是通过绘画而得以传播和流传,所以当代学术界在图像成就的艺术评价之外还有“以图证史”之说。但是,绘画不易保存,特别是时代久远的绘画更难以保存,即使有作品留下,往往也是残缺不全,许多信息都丢失了。中国墓室壁画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的考古成果表明有壁画墓数千余座,壁画面积逾万平方米。而且,因为地下埋藏的原因,许多墓室壁画的作品还是相对完整的形态,可以提供完整的信息。比如,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所谓汉唐文化,已经有许多文献为今人展示汉唐之盛的面貌,但汉唐也是中国墓室壁画的兴盛时期,地下画廊犹如地下书库,以风格多样的壁画作品反映了汉唐的兴盛之气。中原王朝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也如此,辽金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王朝,其墓室壁画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作品数量多,分布广,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墓室壁画提供的历史信息,其完整性和生动性可以与文献比肩,这一贡献中国最为突出。

最后,丰富的地域性文化。中国疆域辽阔,地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一点墓室壁画也有突出的表现。地域风格常常是在墓室壁画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以宋代泸州石刻说明。这一地区的宋代石刻中,启门图和武士图都是地域文化鲜明的例证。历史上,启门图是墓室壁画中的一个引人注目题材,东汉时期曾经普遍存在,汉以下大量减少,但宋代泸州石刻中启门图的数量迅速增加,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有常见的女性启门图,也有不常见的男性启门图,还出现了其他地方少见的双人启门图。武士图在宋代泸州石刻中也有很多,其中有蒙古武士图,反映了当时泸州地区宋元交战的情况。另外还有女武士图,这是其他地区很少见到的图像,反映了泸州地区在两宋时期的独特社会风俗(图12、图13、图14)。

  图12 男武士图 泸州石刻艺术馆 宋代(笔者拍摄)

  图13 男武士图 泸州石刻艺术馆 宋代(笔者拍摄)

  

图14 男女启门图图 泸州石刻艺术馆 宋代(笔者拍摄)

地域文化也体现在中央集权的影响上,中国历代王朝的强大和弱小都可以在地域文化中得到体现。唐代的墓室壁画受强大的中央政权影响,有80%的壁画墓遗存集中在京冀地区,让人叹为观止。号墓为陵的现象就出现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皇家风格的地域文化。中国墓室壁画反映出如此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这样的文本举世无双(图15)。

图15 仪仗图 唐长乐公主李丽质墓 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采自贺西林、李清泉《中国墓室壁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三、文明古国的特殊传承意义

文明古国的历史意义应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一文明在当时曾经达到的高度,另一方面应当是这一文明在辉煌之后的传承,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人们往往注意达到的高度而忽略了之后的传承,因为许多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后来都衰落,甚至被毁灭了。中国不一样,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文明,同时如此辉煌的文明又一代代传承下来,许多艺术品表现了辉煌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现了辉煌文明传承的轨迹,并因此成为辉煌文明的传承体,墓室壁画就是这样的传承体。

从艺术发展整体看,中国墓室壁画是一种表现此岸与彼岸联系的艺术,描述死即长生的生死转化过程和彼岸生活的种种期待,这一艺术形式汉代兴盛,汉以下历代沿革,明清式微,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

汉代,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是依靠西王母神灵体系而建立的,西王母图像普遍出现在画像石中,西王母是实现重生的依靠。比如山东嘉祥县出土的画像石,西王母端坐顶层,指导着墓主人实现死既长生的愿望(图16)。

图16 西王母图 山东嘉祥县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石墓出土 东汉(采自嘉祥县文管局《山东嘉祥纸坊画像石墓》,《文物》1986年第5期)

两宋时期,墓室壁画注入了许多世俗气息,西王母这样的大神踪迹难寻,但重生信仰仍然指导着墓主人的墓葬活动。宋代泸州石刻中就有一块碑铭,以仰莲为座,莲叶覆首,左右饰有祥云纹,碑上文字是:“郁哉佳城,岗连皋崇。宜尔君子,归安此宫。”非常清楚地记载着墓主人和家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期待(图17)。

图17 碑铭图 泸州市博物馆 宋代(笔者拍摄)

  明清时期,墓室壁画式微,但人们的重生信仰仍然存在,墓室壁画不时出现在墓葬活动中。济源市发掘的明代壁画墓中,墓主人居中而坐,妻妾侍女环绕,表现出与此岸无二的生活状态。重生而居,死即长生的主题仍然非常突出(图18)。

  

  图18 墓主人图 济源市东街明代壁画墓 公元1612年(采自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古代壁画馆《济源市东街明代壁画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教美术史》”(批准号:17ZDA2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小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于《艺苑》2018年第3期,欢迎转发;若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