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黄土塬上的地下空间——山西汾西金墓壁画初识

摘要: M1墓顶汾西是晋南临汾市辖县,相传为周厉王所奔之彘地,北齐置县,隋称汾西,唐、五代沿用,北宋属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河东南路平阳府,贞祐三年(1215)属霍州,元属晋宁路,明、清以来属平阳府,解放后属临汾地区(市)管辖至今。汾西之名,顾名思义地处汾水西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地貌,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地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沟 ...

M1墓顶

汾西是晋南临汾市辖县,相传为周厉王所奔之彘地,北齐置县,隋称汾西,唐、五代沿用,北宋属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河东南路平阳府,贞祐三年(1215)属霍州,元属晋宁路,明、清以来属平阳府,解放后属临汾地区(市)管辖至今。汾西之名,顾名思义地处汾水西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地貌,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地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沟多、梁多、坡多,地表水十分缺乏,植被覆盖较差。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汾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当地积极招商引资,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即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选址几经变更,最终确定在了汾西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永安镇独堆行政村、郝家沟村北一带。

惊现宋金砖雕壁画墓

2015年7月下旬的一天,项目施工方在郝家沟村北山梁上用大型机械取土时,发现了一座精美的金代纪年砖雕壁画墓。当地文物部门得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即便如此,因墓顶挖了个洞,墓室内仍被扰乱,壁画、建筑构件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想不到历经数百年完好无损的墓葬,竟是以这样的方式重见天日。

墓群所在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并保全文物信息,应当地文物部门的请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立即组织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程被暂时叫停,M1墓顶随后的考古勘探表明,在郝家沟村北这道山梁的南端,现存长约150米、宽约30~50米的未施工区域内,保存了上百座宋金明清时期的古墓葬。2016年3~6月,为配合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郝家沟墓地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墓葬全景及考古工作人员工作图

4座宋金时期墓葬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2号墓(M2)为八边形仿木构砖室墓,建筑构件粗犷,墓壁砖砌假门及破子棂窗,彩绘妇人启门图。19号墓(M19)与M2形制近似,可惜惨遭破坏,仅存墓道和墓室一角。153号墓(M153)为圆形砖室墓,墓壁砖砌板门、破子棂窗,砖雕储物柜、熨斗、交股剪刀等生活用具和摆放温碗注子的一桌二椅生活场景,以及磨盘、舂米用具等生产工具,生活气息浓厚。而最引人瞩目的,是1号墓(M1)。这是一座有确切纪年的壁画墓,出土有金“大定廿二年”(1182)买地券,仿木构件上的彩绘装饰繁缛华丽,壁画内容为墓主人夫妇宴享图及妇人启门图,壁画线条流畅,人物形态逼真,是山西同时期壁画的精品之作。

M2 墓顶

M153 砖雕熨斗、剪刀、铫子

精美不过 1 号墓

墓地所处的黄土梁,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南北长、东西窄,北依山峁,东西南三面临深沟。早些年这一带还有些植被,近来的工程建设使此处成了光秃秃的山包了。因施工破坏,现存的墓葬集中在黄土梁的南部,而M1就位于发掘区的西北角,与另外三座宋金墓葬相距较远,互相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葬俗关系,所处地势也相对较高。大概正是因为地处黄土梁的较高处,干旱少雨,地表水也很难渗透,因此墓室里并不像大多数这一时期的墓葬那样积满淤土;相反这里仅仅淤积了薄薄的一层,彩绘壁画也仅有轻微的水蚀痕迹,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实在是值得庆幸。

M1 是一座仿木构的八角形单室砖墓。南壁开墓门,北壁、东壁、西壁砖雕假门,东南壁、西南壁砖砌花窗,东北壁、西北壁绘画。画壁以上依次置一圈阑额、普柏枋、斗拱、撩檐枋、如意头滴水。墓顶八角叠涩,正顶砌出藻井。

M1金代单室砖墓

墓室整体装饰华丽考究,砖雕和彩绘相结合。砖雕主要用以表现仿木构建筑的门窗、铺作、檐枋、柱头、藻井等,其上兼施木作彩画,阑额、倚柱等则以影作彩绘方式表现。阑额彩画主题为花草纹样,撩檐枋、普柏枋影作木材纹理,五彩铺作,拱眼壁填以牡丹、菊花等花卉图案。壁画是直接在砖墙壁面上施一层白灰层,而后着红、黄、青、白、黑彩等颜料绘饰,砖墙接缝处则用泥浆抹平后再施白灰层。

精美的壁画绘在两两相对的东北、西北壁和东、西壁。东北壁、西北壁分别绘有墓主人夫妇宴享图,东、西壁板门上彩绘妇人启门图。东北壁墓主人端坐,面前为长条桌,身后有山水画屏风,侧立男侍从,屏风后可以看见庭院廊景,地上还放着储酒饮茶用的梅瓶和铫子。西北壁画风相似,墓主夫人端坐在长条桌后,身后有山水画屏风,两侧站着女侍和两孩童,屏风后亦现庭院。东、西壁妇人启门图之妇人半掩身体,脸型丰润,衣着华丽,头戴珠冠。东壁妇人的双手还端一白色大盘子,盘内放三个大红柿子。

M1墓主夫妇宴享图及局部

多项发现开启考古新视角

山西境内金墓发现较多,从整个北方来看是相对比较集中密集的地区,分布也较广,特别是在太原、汾阳、孝义、侯马、襄汾、长治、长子等地屡屡出土,多有收获。其中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已有数十座之多。此次郝家沟纪年金墓的发现,无疑又为此增添了一批珍贵研究资料。那么,新发现的这座金墓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我们略举几点。

从地域上看,以往金墓在晋中的汾阳、孝义和晋南的侯马、襄汾都发现不少,而在两者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带少有发现,特别是有明确纪年的金代壁画墓葬,更是难觅其踪。这次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M1是临汾北部山区首次发现的宋金元时期纪年壁画墓,地处吕梁山东南麓临汾盆地通往吕梁山腹地交口及其邻近的孝义、汾阳一带的古道上,墓主人葬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尽管现今这里因沟壑纵横,交通不发达,土地贫瘠,当地百姓的生活大多很穷困,但800多年前,守着重要的交通要道,这里的经济社会生活很可能并非如此。这样一座砌筑考究、装饰华丽且绘画精美的墓葬,其成本恐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耗费得起的。大定年间(1161~1189),宋、金处于长期休战的局面,北方地区经济得以恢复,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是金王朝比较兴盛的阶段,此墓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富裕民众优裕的生活境况。

从壁画内容看,此墓表现的是墓主人宴饮、妇人启门场景,笔法线条流畅,人物形态逼真,是同时期墓葬壁画中的精品之作,反映了当地民间画师成熟的技艺水平。

M2内景

墓室正中的北壁砖雕格扇门,男女墓主人分别端坐在两侧的东北壁、西北壁,这种男女主人公不在同一画壁的夫妇对坐形象较为特殊,在目前发现的宋金时期墓葬中极为罕见。金墓中常见的宴饮图,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或为夫妇对坐,或为夫妇并坐,或为一人端坐。但无一例外,无论是砖雕还是绘画,这些图像都是表现在同一画壁上,即与墓门正对的画壁,极少见到墓主人夫妇不在同一画壁的宴饮图像。现有的资料中,能与此墓类比的构图,大概有两例。一例是山西长子小关村金大定十四年(1174)壁画墓,方形墓室,南壁开墓门,北壁和西壁的假门、窗两侧就分别绘墓主与夫人坐像,与郝家沟金墓相比,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该墓在门窗两侧分别绘墓主人坐像,但仍保持在同一画壁。另一例,见于河南新安县梁庄壁画墓,发掘者判断该墓年代为北宋哲宗时期(1086~1100),八边形墓室,南壁开墓门,东、西两壁分别绘墓主及夫人坐像。此墓就与郝家沟金墓比较相似了,不同是,墓主人夫妇身居墓室正两侧的画壁,且坐姿面向南壁的墓门方向,而与此有别。尽管如此,这还是为我们探寻这类壁画构图方式更早的渊源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限于这类图像发现的极少,目前学界尚未对此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种差别究竟有何深意,目前我们也不得而知。

考古人员现场讨论

考古人员在墓室内绘图

在宴饮图像上,围绕墓主人夫妇及靠背椅的轮廓,发现有连续的、较为明显的构图草稿线或曰起稿线痕迹,这说明图像的整个布局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故而画中物的比例较为准确,现实感很强。关注整体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面部的须发、脸部肌肤、皱纹等细腻自然,表现了不同人物特有的容貌特征和真实年纪。

“妇人启门”题材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构图形式,这类图像所欲表达的内涵,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最早阐述其涵义的宿白先生。宿先生在《白沙宋墓》一书中指出,“此种装饰就其所处位置观察,疑其取意在于表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之意。”在此墓中,东壁妇人手持果盘,盘中放了柿子,明显是向自己服侍的对象——墓主夫妇进献。在郝家沟墓地金代壁画墓M2中,东、西两壁也同样绘妇人启门图,且两妇人手中均有端持物,东壁端一托盘,盘中似乎为食品或酒杯,西壁手托茶盏。这些形象,或许可为进一步探讨“妇人启门”这种墓葬艺术的内涵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当然,同时期的墓葬中,妇人也并非都是手持茶酒食品等,也有空无一物的,甚至也有男性形象的,因此,启门图的内涵可能确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也期待更多具有说服力的新资料,来逐渐地了解古人运用此图像的真实意趣。

M1 东壁妇人启门图

M2 西壁妇人启门图

(作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馆员)

文章来源:《大众考古》2017年01期

责任编辑:杨尚禹

审核:郝丽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