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新发现 | 晋东南史前考古新突破——山西泽州下町遗址发掘收获

摘要:   泽州下町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西南、沁河中游支流长河西岸一处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处南太行与沁河交汇片区。遗址北距长河干流圪套水库约2公里,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采集到龙山时期陶片并做了登录。此次根据地表陶片及局部钻探确认,大致分布在东西25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晋城至 ...





  泽州下町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西南、沁河中游支流长河西岸一处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处南太行与沁河交汇片区。遗址北距长河干流圪套水库约2公里,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采集到龙山时期陶片并做了登录。此次根据地表陶片及局部钻探确认,大致分布在东西25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在遗址南部以下切方式穿过。



为配合省重点工程晋阳高速改扩建项目,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城市、泽州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涉建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区,沿征地地块走向,每区设10米×10米探方10个。


遗址发掘区现存地层堆积为:第①层为现代耕土,浅褐色,土质疏松,厚0.3米左右,包含大量植物根系、现代生活垃圾等,分布于整个发掘区;第②层为扰土,黑褐色,土质致密,厚0-0.8米,包含陶片、瓷片等,分布于除东部边缘的整个发掘区。第②层下即为生土。遗迹多开口于第②层下。

共清理房址1座、竖穴土坑墓8座、瓮罐葬1座、陶窑2座、灰坑150个,时代涵盖仰韶晚期、庙二、龙山、二里头、东周等多个时期,其中主体遗存为龙山时期。

遗址出土仰韶晚期遗物

大口尖底瓶(左)、折腹罐(右上)、折腹盆(右下


出土遗物种类有陶、石、骨器等。以陶器为主,器类有仰韶晚期红陶钵、红陶碗、大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口沿等,庙二时期缸、斝足等,龙山晚期侧装双鋬鬲、甗、敞口盆、大口尊、釜灶、圈足盘等,二里头时期刻划纹器座、兽面纹陶片等,东周时期陶鬲等。石器主要有石铲、石刀等。骨器数量较少,主要是骨针。兽骨种属主要有鹿、猪、狗、羊等。









龙山晚期遗物
(左)、双鋬鬲(中)、大口尊(右)





龙山晚期遗物
深腹罐(左上)、大口罐(左下)、敞口盆(右上 )、圈足盘(右下)

此次发掘,填补了晋东南特别是南太行区域仰韶晚期、龙山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空白,完善了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不容忽视。晋东南区位特殊,考古工作基础薄弱,学界亦关注已久,特别是晋城地区,以往未开展过区域系统调查。从遗址规模及出土遗存情况看,下町遗址应当是沁河中游龙山时期一处次级聚落,非核心聚落所在。

晋城地区沁河流域史前遗址发掘目前仅有三次,其余两次分别是:2011年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泽州和村遗址和2021年开始发掘的“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沁水八里坪遗址。前者主体遗存是仰韶中期、二里头时期和周代,后者主体遗存在庙二至龙山早期。这三处遗址基本构建起晋东南地区特别是沁河中游仰韶中期以降的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

在龙山晚期这一阶段,西有临汾盆地陶寺文化,北有晋中盆地杏花文化,东有豫北地区后冈二期文化,南有郑洛地区王湾三期文化,晋城沁河流域正好地处勾连中原与北方的通道上,在四方文化辐辏下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面貌。

测年结果表明,该遗址龙山晚期遗存绝对年代落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这也为深入开展夏文化研究、了解中原以北华夏化进程提供了晋东南片区的关键材料。与长治小神遗址相比,下町遗址含有更多陶寺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因素,通过的系统整理研究,将对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明晰文化性质、了解晋东南地区在龙山时代文化互动与整合中的角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泽州县文化和旅游局
武俊华 张清洋 王艳忠 赵慧鹏 陈小三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