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尼罗河来信︱面包与黄金:铸币诞生前的古埃及生活

摘要:   古埃及拥有漫长而辉煌的文明史,但铸币的出现却是在法老文明的没落之时。在此之前的两千年中,支持埃及的经济社会运行的是一套成熟的物物交换系统,从神庙中的祭司到修建王陵的工人,从本地市场到国际贸易,每个古埃及人的生活都与这套系统息息相关。  对埃及人而言,“薪酬”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古王国第5王朝(公元前2450-2325年)的阿布西尔纸草 ...

  古埃及拥有漫长而辉煌的文明史,但铸币的出现却是在法老文明的没落之时。在此之前的两千年中,支持埃及的经济社会运行的是一套成熟的物物交换系统,从神庙中的祭司到修建王陵的工人,从本地市场到国际贸易,每个古埃及人的生活都与这套系统息息相关。

  对埃及人而言,“薪酬”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古王国第5王朝(公元前2450-2325年)的阿布西尔纸草上,就以表格的形式写明了支付给尼弗利尔卡拉国王祭庙的祭司和官员们的肉类报酬,此处的肉类通常为牛肉,根据官员分工的不同,给予的部位也是不同的,分成前腿,后腿,前腿后部、前腿前部以及内脏等。有时这种报酬是以土地的形式支付的——在古埃及人的葬仪中,通常由“卡祭司”来负责亡者死后的每日供奉,以确保亡者的“卡”(人的多个灵魂之一)不会在地下挨饿,这种“卡祭司”会从亡者的财产中得到一块份地,这块地用来种植供奉亡者所需的大麦等作物,余下的收获也就是祭司工作的报酬。

  伴随着中王国之后国力的强盛和国内建设的重启,这套支付体系开始走向标准化,因为政府需要给参与建设的工人支付工资。“基本工资”一般以面包和啤酒的数量来代表,也就是普通埃及人最常吃的食物和饮料(埃及啤酒并非今天的啤酒,而是一种浑浊的发酵饮料)。正如铸币中会规定金属的含量,这些面包和啤酒也对应定量的粮食配给,需达到规定的大小和浓度,啤酒使用大小一致的陶罐盛装,以确保制作的标准。中王国时,一名工人一天的标准工资约为10个面包,1⅓到2罐啤酒,刚够糊口,但根据工种的不同和熟练程度,工匠们的收入相差甚远,最高级别的工匠日薪能达到38⅓个面包。那些挣到“高工资”的人显然无法吃光所有面包,因此到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1069年),这些报酬不再用真正的面包和啤酒发放,而是折合成等量的口粮,工人也不必一次全部支取,而是可以采用记账的形式。粮食一般以“袋”(khar)为单位,新王国时1袋谷物为76.8升(折合成大麦约46公斤,小麦约60公斤)。除此之外,埃及人还使用以下几种度量单位:

  德本(deben):常用来作为金属、特别是铜的重量单位,新王国时1德本铜等于90克。在新王国后期德本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单位,一袋大麦的价格约为2德本,一升油约为1德本。

  塞尼(seniu):约为7.6克银的重量,可能仅作为价值单位而不是真实的重量单位,1塞尼的价值约等于5.5-8德本铜。在实际生活中,塞尼和德本作为价值单位往往混用,记有物价的瓦里勒陶片(Varille Ostracon 25)显示,一把剃须刀卖1德本,而一头驴的标价是7塞尼。

  海卡特(Heqat):体积单位,也称“桶”,1桶等于4.8升。在中王国时,10桶等于1袋(khar),新王国时改为16桶。

  海努(hnw/hin):液体的体积单位,也称“罐”,1罐约合0.48升。1罐芝麻油的价格约为1德本铜。

  在底比斯西岸的麦地纳工匠村,一名直接负责王陵建造的监工的月薪能拿到7.5袋谷物,其中包括5.5袋用来食用的小麦,和2袋用来酿造啤酒的大麦。熟练工人一个月能挣到5.5袋(4袋小麦和1.5袋大麦),相当于十口人一个月的口粮,约合11德本。作为“白领”的工地书吏只能拿到2⅔袋小麦和1袋大麦,但他的业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小到为村民代写信件、起草合同,大到刻写棺木上的铭文,均是他的“业务范畴”。有学者研究发现,一名工地书吏为一位唱诵女祭司刻写了三副棺木,收取了329德本铜的“工费”,其中的利润可能达到95德本。其他身怀某种手艺的人,例如木匠,也能通过售卖自己的产品而获得额外收入。当地记账用的陶片上显示,一把普通的椅子至少可以卖到11德本,一张床则要25德本。一名技艺娴熟的工匠的产品在整个底比斯地区都颇受欢迎——资料显示一位名叫贝肯维尔尼罗的木匠收到的一笔订单价值91德本,另一笔则有52德本,这些钱已经足够购买一头上好的公牛。事实上,一些监工和高级工匠的确拥有大量田产、畜群和谷仓,甚至可以出租给其他人,但对普通工匠而言,虽然国家提供的粮食、油、燃料能够支持日常生活,甚至小有盈余,他们的买卖行为仍然仅限于当地的市场,以交换生活必需品为主,仅凭从工地领取的报酬,购买家具都是奢侈的行为,更不用说购买土地和家畜。而动辄要几百德本的丧葬费用更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有学者研究显示,在西底比斯,一座私人墓葬的装饰费用达到240-300德本,相当于普通工匠20个月的薪水,还未算上葬礼中其他的费用。

中王国随葬明器中的粮仓场景模型(1981-1975BC)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修建王陵、神庙的钱又从哪里来呢?首先是来自国内的税收。法老被称为“两地之主”,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国王,国王又将土地作为赏赐,分赠给官员、神庙等个人和机构。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了大量的剩余农产品,而国家的统一、官僚体系的扩大,又赋予了中央政府征税的能力。在早王朝时期,埃及就有了征税的记录,随后的每位国王统治时期,都会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统计和牲畜清点。征收来的粮食储存在神庙或地方的粮仓,等待国家的再分配,其中一部分就成了工匠们的“工资”,而在宗教节日或年景不好时,政府也会以分发面包、糕点等食物的方式开仓放粮。此外,新王国时的埃及在对西亚和努比亚的征服中获得了大量财富,小国缴纳的贡赋和努比亚盛产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在卡纳克神庙的浮雕中,清晰的记载了这些称为“巴克”(bAk)的财富的到来和分配:

  “神之地(神庙)收到了来自南方异邦的财富,阿蒙神…收到了来自卑微的库什人的巴克,和努比亚人的税赋。” (Hatshepsut, Urk. Ⅳ 744:7-8)

  “所有这些来自异邦王子的巴克,使(神庙)焕然一新。” (Amenhotpe Ⅲ, Urk. Ⅳ 1667:19)

  “现在港口有了所需的一切物资…依靠他们的税赋和他们的关税,以及来自黎巴嫩的巴克…” (Thutmose Ⅲ, Urk. Ⅳ 700:6-9)

  在外交和对外贸易中,埃及主要使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埃及本身盛产黄金、铜矿和各种半宝石,从古王国起,埃及就从黎凡特地区采购雪松,从今天的索马里一代进口乌木和香料,依靠的正是国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新王国开始,埃及加入了古代近东的“大国俱乐部”,和亚述、巴比伦、米坦尼等国家间产生了频繁的交往。从18王朝的《阿玛尔纳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外交以联姻和“互赠礼品”的形式进行。《阿玛尔纳信件》是出土自中埃及阿玛尔纳城的一批泥板,内容主要是近东各国写给阿蒙霍特普三世和阿蒙霍特普四世两位法老的来信,在信中,对方往往索取大量黄金作为“礼物”,例如亚述国王阿舒尔乌巴利特就曾在信中向阿蒙霍特普四世抱怨:“黄金在你的国家多得就像尘土一样,你只需要把它收集起来而已。你为何如此吝啬呢?我正要修建一座新的王宫,给我多多的黄金来装饰它吧!”,“我的先祖写信给埃及时,他收到了20塔伦特黄金……但你给我的黄金还不够我付使者来回的路费。” “塔伦特”是古代近东地区使用的一种重量单位,1塔伦特黄金约合30-40公斤。作为回礼,西亚各国往往送来青金石、金银器、马匹、战车和奴隶等等,大量的黄金为埃及赢得了历史上最为开放与繁荣的时代。

制成牛头形状的天平砝码,重量为2德本。18王朝(1550-1391BC)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在天平上称量黄金。底比斯墓葬壁画(TT181),18王朝

然而,这套稳定的交换系统也是脆弱的。到了新王国末期,埃及面临利比亚部落和来自地中海的“海上民族”的双重夹击,频繁的军事冲突、官僚的腐败加上歉收,导致粮食价格飙升,于是在拉美西斯三世执政的第29年,麦地纳工匠村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罢工,大批被拖欠口粮的工人在国王的祭庙前怒吼“我们在挨饿!”,甚至连当地官员都无计可施。到了拉美西斯十一世时(1098-1088BC),库什(努比亚)总督和阿蒙大祭司掀起的内乱使帝国的金库捉襟见肘,法老威严扫地。在当时的一篇文学作品中,描写了埃及祭司去黎凡特为阿蒙圣船采购木材时,竟因为货款被盗而遭到当地贵族的百般刁难。故事中,丢失的货款一共价值5德本黄金,31德本白银,并非天文数字,当埃及人试图按照惯例先拿到货物时,卖主的讥讽却颇具现实意味:“如果埃及国王是我的主子,我是他的仆人,他何必给我送来真金白银呢?我不是你的仆人,更不是派你来的人的仆人!”由此可见,国家分裂之时,埃及人失去的不止是黄金,更是在西亚地区的大国地位。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粮食与黄金一直是古埃及经济系统的两大支柱,但强大的专制王权和高效的官僚体系是保证这一交换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石。最终,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外敌入侵,埃及不得不开始接受铸币这一流行于地中海地区的货币形式,与之一同到来的,是法老文明的终结。

  参考文献

  1. Jac.J.Janssen, Commodity Prices from the Ramessid Period: An Economic Study of the Village of Necropolis Workmen at Thebes, E.J. Brill, Leiden, 1975

  2. Leonard H.Lesko, Pharaoh’s Workers: The Villagers of Deir el Medin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William L.Moran, The Amarna Letter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 1992

  4. Edward Bleiberg, The Redistributive Economy in New Kingdom Egypt: An Examination of BAkw(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in Egypt , 1988, Vol. 25 (1988), pp.

  157-168

  5. Kathlyn M.Cooney, Profit or Exploration? The Production of Private Ramesside Tombs within the West Theban Funerary Economy, Gettty Research Institute

  6. Miriam Lichtheim, Ancient Egypt Literature, Volume Ⅱ: The New Kingd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7. The Abusir Papyri, Digital Egypt for Universities, UCL Museum

  8. Mahmoud Ezzamel, Work Organization in the Middle Kingdom, Ancient Egypt, Organization Articles, Volume 11(4): 497–537, 2004

  9. Jimmy Dunn, Prices, Wages and Payment in Ancient Egypt, Tour Egypt, http://www.touregypt.net/featurestories/prices.htm

  (本文来自,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APP)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尼罗河,古埃及

关键词:尼罗河

关键词:古埃及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