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云上麦积丨147窟

摘要:   147窟开凿于北魏(386年~534年),位于西崖东上部,窟形为平顶窟。现存造像现存一身主佛,另有一身塑像仅残余足部。147窟主佛 北魏147窟塑像残足主佛身高1.35米,顶做螺纹高肉髻,双耳下垂,面容清秀,细眉与鼻相通,鼻梁高而挺直。双目微微下视,唇型立体,唇角内收,唇珠呈弓形,眉眼中略带笑容,显得庄重而又亲切。147窟主佛(局部)  主佛身着 ...

  

147窟

开凿于北魏(386年~534年),位于西崖东上部,窟形为平顶窟。

现存造像

现存一身主佛,另有一身塑像仅残余足部。

147窟主佛 北魏

147窟塑像残足

主佛身高1.35米,顶做螺纹高肉髻,双耳下垂,面容清秀,细眉与鼻相通,鼻梁高而挺直。双目微微下视,唇型立体,唇角内收,唇珠呈弓形,眉眼中略带笑容,显得庄重而又亲切。

147窟主佛(局部)

  主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自肩部下落,至腹部上绕,搭于左臂。衣摆于佛座前自然分散,双手部分已残,残损部位可看到露出原始内部铁筋,右腿部分袈裟衣褶做出莲花瓣形,坐姿为半跏趺坐,足部从层层叠叠的衣摆中露出,造型独特,十分新颖别致,极具美感。

147窟主佛(局部)

  主佛身后有舟形背光,窟龛龛楣边缘有两个花瓣形装饰,背光及主佛袈裟上依稀可辨原始颜料,历经千余年而不变色,所使用的颜料应为青金石、孔雀石等矿物质颜料。

  拓展阅读

  袈 裟

  佛陀的衣服称之为袈裟,梵文Kasaya

  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皆会给予守护。

  袈裟的特点:

  一:由裁剪过的长条形布拼接而成。

  二:染坏色,区别于凡俗着装。

  坏色就是非正常色,上述两点是为了与印度民俗的着装区别开来,印度民俗认为白色是尊贵的,衣服不得裁割修补。

  据《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教导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为求解脱之人所穿的法服,涵义绝不止于佛教偶像僧侣等所穿着的衣服那么简单,袈裟上的条纹格子有如万顷良田一般,这就是福田衣称号的来历,代表着生命的滋长,以及佛法的利己利人,宏大无边,至于袈裟穿几层,用何面料等都是有典故根据的,不一一细说。

北魏褒衣博带式袈裟

  汉 地 佛 衣 样 式 名 称

  通肩式

  这种服饰来源于古印度犍陀罗地区,这是中国最早兴起的佛衣样式,也是汉魏两晋唯一的样式。特点是袈裟圆弧形领口,大衣从脖颈部一直下垂到腿部,结构简单,特征明显。

  

袒右肩式

  袒露右肩,袈裟从左肩一直斜披至右胸部绕到背面。

  

半披式

  与袒右肩有相似之处,但区别在于右肩并不是袒露,而是被袈裟覆盖,故称之为半披。

  

褒衣博带式

  很明显的受魏晋遗风影响的服饰,非常典型的本土化穿法,来源于文人士大夫的着装。东魏之前,北魏之后。

  

垂领式

  与半披类似,但垂领式佛衣的右肩袈裟直接下垂至右手的手腕,完全包裹了右手臂,视觉上感觉是用右手臂直接拉下来的袈裟袖子。

  

  双领下垂式

  这种样式比较好辨认,领口U形,垂至胸前,整体与通肩大衣有类同。

  

敷达双肩下垂式

  学者称这种样式是两件袈裟的结合体,穿法比较难懂,但外部形象还是很好分辨,右肩部一块袈裟从后背绕过来垂落至右胸前。

  

钩纽式

  这是中国工匠独创出来的样式,其实只是在前者服饰的基础上增加了钩纽部件而已。

  

(还有几种揉合的样式,比如半披式融入敷达双肩下垂式,半披式融入褒衣薄带式,等)

图文/甘霖

视频/历史讲坛老白

拓展阅读部分转载自“佛教雕塑艺术”公众号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