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居延沧桑

摘要: 作者:林海村  秦时明月汉时关  农牧之争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  居延是中国古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丹麦,三个台湾省(包括澎湖列岛),比江苏省、保加利亚、奥地利和古巴的总面积都大。《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人于流沙”的 ...

作者:林海村



  秦时明月汉时关
  农牧之争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
  居延是中国古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丹麦,三个台湾省(包括澎湖列岛),比江苏省、保加利亚、奥地利和古巴的总面积都大。《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人于流沙”的故事就发生在居延。弱水发源于甘肃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南山。这条河在甘肃境内称黑水,从南向北流,全长500多公里,经合黎山,进入内蒙古之后称“额济纳河”,古称“弱水”,全长200多公里,最后注入终点湖——居延海。弱水所经之地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造就了大片绿洲。居延的植被与中亚干旱地区一致,也是沙漠胡杨树分布的东界。
  历史上,居延城不仅是漠北游牧人兵荒马乱或灾害之年的避难所,而且是一个国际化城市。丝绸之路开通后,“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埃及人、中亚撒马尔干城的粟特人乃至欧洲的罗马人相继来河西经商,乃至归化侨居。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米撒尔,尤其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造访,使这个中国边城小镇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作者:林海村






  为了抵御匈奴入侵,汉武帝不惜动用60万人在中国北方筑造长城。广为人知的嘉峪关至山海关长城是明代长城,不过600多年历史。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是汉长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长城的西端建在甘肃省敦煌西境榆树泉盆地,而西部烽燧线最远可达汉代姑墨(今新疆阿克苏)。汉长城向东延伸,越过辽东半岛,直达朝鲜清川江畔。
  蒙古草原是汉朝抵御匈奴的重点防区,汉朝在这里加筑了两条南北向、相距5—10公里的复线式长城。东线从内蒙古阴山、大青山一直深入到外蒙古草原;西线则在额济纳河东岸,北起古居延泽,沿弱水南下,直至甘肃金塔县,全长达200多公里。弱水属汉代张掖郡,由塞上三都尉统辖。这三个都尉自北而南分别为居延都尉、肩水都尉和张掖都尉。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到居延地区筑长城边塞,首先在居延城建遮虏障。障又称“坞障”,也就是长城边塞的大城堡,小城堡叫“亭隧”。1930—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额济纳河流域汉长城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工作由瑞方团员伯格曼主持。他在居延遗址发现汉简10000余枚,今称“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后经香港、美国携往台湾,现藏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
  居延都尉府下属甲渠侯官治所设在破城子遗址。这个坞堡距离汉长城塞墙300米,用夯土夹芨草夯筑,约44米见方,墙厚2米,门开在东侧,外边有曲尺形瓮城,墙外3米以内范围,埋有尖头木桩,汉代叫“虎落”。西北角有一个大约24米见方的土坯小堡,墙厚5米,内建向东开门的两间房屋,应是侯官的住所。南边一间的南侧,有通往坞顶的梯道,坞门设在坞堡东墙的南端,城堡内西、南、北三侧有小房基,可能是吏卒的住所。东北隅有畜圈,其东有梯道,可通坞顶,在坞堡内外都发现了汉简。坞堡南面50米处是5米见方的烽火台,附近有积薪和烧毁,是侯官专用烽火台。
  伏波将军路博德因触犯大汉刑律,被降级为强弩都尉。强弩都尉驻防塞北最前线,也就是居延汉简所言居延都尉。甲渠侯官就在居延都尉统辖之下。天汉四年(前97),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从朔方出击匈奴,同时派居延城的强弩都尉路博德率步骑万余人助战。居延都尉统兵一万余人,级别要比侯官要高。路博德居住的都尉府自然比甲渠侯官治所规格高。据调查,居延都护府在瑞典考古学家伯格曼编号的K710古城,今额济纳旗达兰库布镇东南24公里及甲渠侯官遗址东北33公里处。
  路博德筑造遮虏障之后,史书不断提到居延边塞。天汉二年,武帝命骑都尉李陵领兵5000人,从居延遮虏障出塞讨伐匈奴。〔2〕这个记载说明遮虏障是居延边塞最靠北端的坞障,应该在伯格曼编号的K688城。此城在K710城西面10公里左右,靠近弱水尾闾及居延古绿洲最北端。当年李陵就从这里出征匈奴,不幸被俘,投降了匈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情,竟然被汉武帝处以腐刑。他从此发奋著书,写成史学巨著《史记》。
  汉代居延边防军包括归降汉朝的匈奴骑兵,由张掖属国都尉统辖,治所设在汉代日勒县泽索谷。义渠戎则迁到额济纳河上游张掖县,后来被汉朝编人张掖属国。公元前82年,张掖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匈奴梨污王受到汉朝的奖赏,被封为黎污王。〔3〕从那以后,匈奴人不敢再进张掖。公元前 102年,汉朝还在居延泽西南设有居延和休屠两个属国都尉,护卫酒泉郡。居延属国就是战国时代迁到额济纳河下游的朐衍戎,汉代称居延戎。居延就得名于朐衍戎之名。
  汉代居延县城建在什么地方呢?额济纳旗达兰库布镇东南24公里处有一座汉城,编号K710城。这个汉城西南33公里处是甲渠侯官所在地。居延汉简提到甲渠侯官与居延城相距80里,而K710城与甲渠侯官遗址相距恰好33公里,瑞典考古学家伯格曼最先提出汉代居延城在K710城。这个看法代表了当今学界的主流意见。
  汉代居延城位于古居延泽西南岸。居延城内是官署所在地,黎民百姓全都住在城外。据考古调查,居延城周围至少有30个居民点,每个居民点一里见方,汉代叫做“里”。汉代一里相当于0.415公里,那么居延每个居民点占地面积约0.172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田径场(400米×400米)大小。汉代居延城靠近古居延泽,或称“居延泽城”。靠近居延泽的居民点称“通泽里”,在瓦因托尼附近的通泽亭一带。
  居延城北郊,靠近北边沙漠的两个居民点分别叫作“鸣沙里”和“庶(遮)虏里”。黑水河若从源头八宝河算起,至终点湖索古诺尔全程820多公里。居延汉简说:鸣沙里南距张掖郡太守治所——乐得县(今张掖市黑水国故城)约1630里,相当于676.45公里。《元和郡县志》又说:“居延海在县(张掖)东北一千六百里。”那么鸣沙里似在居延边塞北端沙漠边缘居延都尉珍北侯官辖区北端,古代居延泽西岸。遮虏里则在鸣沙里之南,遮虏障所在地——K688古城附近。
  注释
  〔1〕林梅村:《汉代边塞遗址及其简牍的发现与研究》,赵化成、高崇文主编:《秦汉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204—222。
  〔2〕《汉书·李陵列传》。
  〔3〕《汉书·匈奴传》。

第二节 农牧之争

作者:林海村









  曹魏仍在居延设西海郡。永嘉之乱后,前凉、后凉、北凉、西凉相继割据河西,兼领居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居延属凉州管辖。同时,突厥、柔然相继来居延海驻牧。隋朝在居延设同城镇,唐代一度将安北都护府设在同城镇。唐大历中,居延先陷吐蕃,后来落入甘州回鹘。宋景德中,西夏击败甘州回鹘,在居延设黑山威福军,始建亦集乃城。额济纳旗即得名于西夏语“亦集乃”。元朝建立后,曾在居延设亦集乃路。
  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以张掖为界,大致分东西两大区域。从张掖往西是极度干燥的戈壁沙漠,越往西沙砾越多,而黄土几乎完全消失。在张掖及其西北的临泽县之间,土壤呈碱性,盐分浮于地表,除了特殊品种的草木之外,几乎寸草不生,由此往西北,盐土越来越多,最后几乎成了一切生命的禁区。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不过是戈壁沙漠之中的少数孤立的绿洲。河西走廊的黄土地主要分布在张掖以东,这个地区雨量较多,植物或农作物易于生长。居延在张掖北边,自然条件介乎河西走廊东西两大区域之间。唐代诗人李端《千里思》说“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描写了居延美好的一面,居延其实还有受流沙威胁的残酷一面。
  东汉在居延设西海郡后,文献一般将居延称作“西海”,但是很少提“居延”二字。《隋书·段文振传》终于再次提到居延。据说隋文帝开皇初年,“突厥犯塞,(段文振)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逐北至居延塞而还”。隋炀帝采取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派裴矩奔走于武威、张掖之间,把大批西域商胡招引到河西。萧条多年的河西走廊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据说当地流通的货币都采用西域金银币,也就是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
  大业五年,隋军征服吐谷浑,在青海湖西岸设西海郡,而将居延划归删丹县。同年六月,隋炀帝到河西走廊巡狩,在焉支山接待来自西域27国的蕃王、使者和商胡。《隋书·裴矩传》记述了这一盛况。文中说:“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渲澡,复令武威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垣数十里,以示中国之威。”隋唐时代的焉支山在删丹县南50华里,又称删丹山。隋朝在居延设同城镇,属删丹县管辖。《元和郡县志》卷四〇说:“遮虏障,在县(酒泉)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隋镇将杨玄于其地得铜弩牙箭簇。”隋朝没在酒泉设镇,隋镇将杨玄即同城镇将。远在千里之外的胡人都来参加这次盛会,欢迎隋炀帝的队伍里或许有来自同城镇的居延人。敦煌莫高窟有一幅名为《西域王子举哀图》的壁画,这幅壁画生动反映了隋唐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
  居延还是突厥文化的摇篮,1912年,芬兰探险队的兰司铁(Remstedt)在蒙古国西部布尔根省施维特山(Shiveet Ula)发现一个突厥陵园,地理坐标东经95度,北纬44—45度,位于居延之北,今蒙古国西部。据突厥古史传说,突厥王族——阿史那家族起源于“高昌北山”。这座突厥陵园靠近中蒙边境,地处新疆哈密正北以及吐鲁番东北。
  兰司铁起初认为是第一突厥汗国的陵园,但据前苏联和日本考察队实地调查,这个陵园的石人石兽与鄂尔浑河流域毗伽可汗陵园石人石兽相仿,更可能是第二突厥汗国开国君主阿史那骨咄禄的陵园。这个突厥可汗陵园用石堆围成,平面呈长方形,陵园西部正中位置建有庞大的覆斗形陵冢,周长224米,高22米。由于早年盗掘,中部留下深陷的盗坑。石堆围墙东面立有石碑,下为长方形碑座。此外,陵园东面还用石人石兽代替了突厥传统文化的杀人石(Balbal),计有9个石人、4个石狮和6个石羊。据林俊雄等日本学者近年调查,陵园内现在只剩下一个石碑、8个石人、三个石狮、6个石羊和一个石容器。〔1〕
  骨咄禄陵园似乎模仿唐朝陵寝制度。唐代陵园分依山为陵和积土为陵两类,积土为陵的有高祖李渊(618—626)的献陵、庄陵、端陵和靖陵凡4座;依山为陵的有太宗李世民(627—649)的昭陵、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泰陵等凡14座。骨咄禄陵园似乎刻意模仿唐高祖李渊的献陵。献陵在陕西三原县东20公里,陵园东西781米,南北710米,四墙各辟一神门,陵台居中。陵台底东西130米、南北110米、高19米,呈覆斗形,夯筑。陵台南原有寝宫、献殿建筑。四神门外有石虎一对,神道有石望柱、犀牛各一对。
  隋唐五代时期的居延一直处于农业与游牧两大势力的激烈争夺之中。隋唐时代居延迎来的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农业开发,而晚唐五代时期则被吐蕃、沙陀、回鹘人占领,重新变为游牧人的牧场。
  注释
  〔1〕林俊雄、森安孝夫:《シゥエートニォラーン遗迹》,森安孝夫等编:《モンゴル国现存遗迹·碑文调查研究报告》,大阪:中央ューラツァ学研究会,1999年,页141—142。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

作者:林海村








  《马可波罗游记》称黑水城为“亦集乃城”,源于西夏语“黑水”,今译“额济纳”。长期以来,欧洲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一直持怀疑态度。《马可波罗游记》竟然没有提到长城和泰山,这可是中国最有名的建筑和最有名的山脉。直到最近,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吴芳思仍写书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欧洲人说的长城指明长城,马可波罗时代明长城还没有建,他自然不会提到。此外,马可波罗是从西方人审美角度观察中国,他对元大都(北京)城外两万多名妓女津津乐道。中国人推崇的泰山,他未必放在眼里。黑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
  马可波罗从亦集乃到哈剌和林之路,元代称“纳怜道”,来自蒙古语,意为“小道”。这条路就是唐代从居延到回鹘都城之路。据《新唐书·地理志》,“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衙帐。”
  由于马可波罗的造访,默默无闻的亦集乃城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元世祖忽必烈为讨伐海都之乱,彻底解除西北边患,在西夏故地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黑城是居延地区最大的元代城址,应为元代亦集乃路总管府旧址。黑城外城是元代扩建的,那么马可波罗访问的亦集乃城就在此城的内城。
  黑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1米,南北长374米。墙基宽21.5米,顶部宽4米,平均高度达10余米。东西两侧对开城门,城四角设置向外突出的圆形角台,城墙外侧设马面20个(现存19个),城上建有女墙,城门外有正方形的瓮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到黑城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亦集乃城的结构。黑城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建设。首先建的是一座小城。小城平面呈方形,边长238米,城墙上有马面。小城西南角还留下角台遗迹,南面开有一门,门外有方形瓮城。后来在小城基础上进行扩建,利用了小城的北墙和东墙。据主持发掘的李逸友分析,“小城城垣夯土单纯,只含有汉代灰陶片,但是城内发掘不见汉代地层。由此可见,小城的创建年代当早于元代而晚于汉代,对照文献推断,应为西夏时期建筑的黑水城遗址……外围大城是元代扩建的亦集乃故城,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见黑城的规模。”〔1〕由此可知,马可波罗在亦集乃只见到黑水城遗址的内城。
  蒙古草原最初流行摩尼教。唐开成五年(840),在北方黠戛斯人打击下,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西迁中亚,摩尼教亦随之而去。由于外来宗教在中国肆意泛滥,僧尼遍布天下,无人生产,造成唐王朝经济严重衰退。为此,唐武宗采纳道士赵归真的建议,罢黜佛教,同时禁断摩尼、大秦、火祆三夷教,史称“会昌灭佛”。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灭佛,同时“勒大秦(景教)、穆护(摩尼教)、祆(火祆教)三千余人,并令还俗,不杂中华之风”。〔2〕景教在中原禁断后,一部分教徒从中原亡命漠北,蒙古草原摩尼教离去而留下的信仰空白随即被景教填补。〔3〕景教主要流行于蒙古草原的突厥诸部落,诸如土拉河流域的突厥浑部和克烈部。
  成吉思汗崛起后,在蒙古部落打击下,漠北突厥诸部纷纷亡命中原,金朝编为“忠孝军”。正大四年(1227),由完颜陈和尚任忠孝军提控,而“忠孝一军,皆回纥、乃蛮、羌、浑及中原被俘避罪来归者,鸷狠凌突,号难制。陈和尚御之有方,坐作进退皆中程序,所过州邑常料所给外秋毫无犯,街曲间不复喧杂,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诸军倚以为重”。〔4〕由此可知,辽金时代景教仍在滞留家乡的浑人余部当中传播。
  考古发现进一步披露了这段封尘已久的景教史。自20世纪初以来,鄂尔多斯南部不断出土透雕铜十字架。这类十字架往往装饰莲花和卍字符号等,日本学者佐伯好郎称为“卍字铜十字架”。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Mennies)整理了鄂尔多斯900多枚铜十字架,刊于《齐大季刊》1934年第 35期“青铜”十字专号。其中800多枚是北平邮务长尼克松在包头等地的收集品,现藏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5〕
  近年在宁夏北境发现了西夏景教徒墓,佩戴十字架制作的带饰。这个发现说明鄂尔多斯的景教十字架的年代在元代以前。众所周知,汪古部是元代以后南下鄂尔多斯的,所以我们认为鄂尔多斯的十字架实乃突厥浑部遗物,与元代信仰景教的汪古部无关。〔6〕
  马可波罗见到亦集乃城流行景教,蒙古人称作也里可温教。蒙古皇室和贵族信仰也里可温教。黑城遗址出土过元代叙利亚文也里可温教文献;敦煌博物院在敦煌北区石窟也发掘出元代叙利亚文也里可温教文献。
  注释
  〔1〕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新进展》,《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页57—58。
  〔2〕《旧唐书·武宗本纪》。
  〔3〕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页406。
  〔4〕《金史·完颜陈和尚传》。
  〔5〕2003年在香港工作期间,曾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观看实物。本文插图2引自冯平山博物馆简介《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中“元代景教十字架图”。
  〔6〕林梅村:《鄂尔多斯的景教遗存》,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十八、十九辑合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

作者:林海村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闯入黑城。他不理会当地那些吓人的传说,指挥哥萨克士兵和土尔扈特雇工在城内大肆发掘。他们在黑城内废弃的寺院、官署、住宅没发现哈拉将军的宝藏,但是发掘出比银子更有价值的东西,即大批汉文、蒙文、波斯文和西夏文手稿、印本、佛教画卷《阿弥陀佛出世图》、泥塑佛像、小石佛像、铁马镫、铜钱等文物。
  科兹洛夫在黑城发现的最晚的文物是一枚明代钱币。元朝被推翻后,蒙古草原还有一些残余势力企图恢复元朝,史称“北元”。1436年,北元“阿台王子及所部朵儿只伯等复为脱脱不花所窘,窜居亦集乃路。外为纳款,而数入寇甘、凉。正统元年(1436),将军陈懋败朵儿只伯于平川,追及苏武山,颇有斩获”。《明史·外国传》的这条记载是正史最后一次提到黑城。
  1909年科兹洛夫重访黑城,对这座古城进行了长达一个月时间的大规模发掘。除了文书、金属货币、玉器、佛寺壁画外,还在许多店铺遗址内发现纸钞。结束黑城发掘后,科兹洛夫把下一个掠夺目标瞄准黑城西门外400米处一座佛塔。这个佛塔高约9米左右,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部分组成。塔基中心有一根木柱,上面无任何装饰。他们在这个佛塔内发现了大批古代手稿、许多手稿都是完整的书籍,甚至发现了印书用的雕版。更为惊人的是,他们发现了300幅画在麻布或绢上的唐卡(佛画)以及泥塑双头佛像、金属或木雕佛像。尤为壮观的是一件壁毯佛画,简直是一件高超的毛纺织品艺术标本。科兹洛夫认为,这个佛塔内的全部宝藏属于一位宗教界人士。这个神秘人物的尸骨放在佛塔内北墙附近稍微高于佛像底座的地方,圆寂时成趺坐式。科兹洛夫毫不留情地把这个骷髅的头骨拧下来,连同黑城其他古物一起带回了圣彼得堡。〔1〕
  1910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到圣彼得堡研究过部分文献,发现了金代佚名作者写的《刘知远的诸宫调》。刘知远是五代后汉开国皇帝,突厥沙陀部人。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诸宫调为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为了表示中苏友好,斯大林把这件著名文物归还给中国,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1984年,俄国汉学家孟列夫出版《黑城出土汉文收集品注记目录》,人们终于见到黑城出土汉文文献的全貌。这本书著录黑城汉文文献凡488件。其中283件是佛经,48件是非佛经文献,其他为残文书和纸币。汉文材料只是黑城文献一小部分,科兹洛夫从黑城运回圣彼得堡的各类文献达 80000件,绝大多数是西夏文书。
  李元昊通汉文,夏国建立后,他与文臣野利仁荣根据汉字创建的西夏文字,写成西夏字书12卷。西夏大庆元年(1131)立为国字。西夏与宋朝交往用汉字,而对吐蕃、回鹘、张掖和交河的少数民族一律用西夏文。在西夏立国近200年历史中,西夏文在中国西北广为使用。西夏亡国后,也还长期流行。黑城出土的大批西夏文书,说明亦集乃是西夏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1909年,俄国西夏学家伊凤阁报道过黑城出土西夏文书。此后数十年来,代有人才出,陆续整理出一批批西夏文书。
  1914年夏,黑城再次遭到劫难。斯坦因从敦煌赶到黑城,在古城内外大肆发掘,又发现一批汉文、西夏文、藏文、波斯文和回鹘文手稿,壁画残片,大都是科兹洛夫的劫后之余,非常残破,年代主要集中在公元1290—1366年。斯坦因在城内还发现了一张中统宝钞,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古钞。《马可波罗游记》第24章专门介绍元朝大量印制和使用纸钞。纸钞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宋代就开始使用。蒙古皇帝窝阔台和蒙古时期继承金朝的钞法,陆续印制钞币。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统二年颁行交钞,以丝为本,同年十月发行中统宝钞,分十等,以钱为准。元朝灭南宋后,用中统钞倒换南宋的交子和会子,统一了中国币制。忽必烈的权臣阿合马为了搜刮民财,滥发钞票。1276年以来,每年印数从数10万膨胀至190万,中统宝钞迅速贬值五倍以上,导致全国范围内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前谁也没见过元代纸钞是什么样子的。黑城出土纸钞中居然发现八张元代宝钞。
  斯坦因随后又到黑城西门外约402米处的佛塔遗址进行发掘。这个佛塔用砖砌筑,28英尺见方,高约7英尺,但是佛塔已被科兹洛夫搞得破败不堪。斯坦因到底不虚此行,在这个地方又发掘出不少西夏文物。
  黑水城可以说是一座古代宗教学博物馆。早在公元5世纪,印度佛教就传入居延。据《高僧传》记载,凉州西海郡延水人法献,俗姓徐,先随舅至梁州,仍出家。宋元嘉三年(475)到建业(南京)。此后,历经唐五代、西夏和元代,居延宗教仍以佛教为主。所以黑城出土文物绝大多数是佛教文物。黑城内外分布有20余座覆钵式佛塔,始建于西夏而沿用至元代。
  1923年,科兹洛夫出版黑城考察报告《蒙古、青海和哈拉浩特死城》。〔2〕黑水城文物运回圣彼得堡之后,艺术品入藏埃米塔什博物馆,文书入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图书馆,只有极少数文物放在展厅展出,等于重新埋在博物馆仓库里。1994年,黑城出土的八万件文物中的83件有幸重见天日,运到瑞士、德国、奥地利和台湾等地巡回展览,人们终于见到部分西夏文物的庐山真面目。〔3〕中国学者谢继胜近年出版《西夏藏传绘画》,全面总结了海内外学者对科兹洛夫收集品中的西夏唐卡的研究。〔4〕
  北宋元丰五年(1082),西夏势力扩张到塔里木盆地的于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记载:“夏国提封一万里,带甲数十万,西连于阗,作我欢邻。”经过长达24年的圣战,这时于阗已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喀拉汗王朝统治之下。尽管西夏和伊斯兰世界在于阗发生接触,但西夏以佛教立国,成为伊斯兰教东传的一道主要屏障。
  元朝皇帝对各种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加上元朝大量任用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伊斯兰教得以在元代传入中国内地。亦集乃城的伊斯兰教堂显然建于这个时期。
  黑城出土至正二十二年(1362)文书《失林婚书案文卷》提到了亦集乃城的伊斯兰教堂。失林原是元大都(北京)的一位汉族姑娘,下嫁穆斯林商人脱黑尔,后来又被另一位穆斯林商人脱黑帖木作为义女收养。脱黑帖木想把她和货物一起带回老家,这位北京姑娘不愿意远行。脱黑帖木就用十二疋中统宝钞将她改嫁穆斯林商人阿兀为妻。阿兀是亦集乃路礼拜寺答失蛮即奥丁哈属下回回包银户。失林随阿兀从北京来到遥远的亦集乃城。这件婚书提到的亦集乃路礼拜寺就是黑城西南角的穆斯林教堂,至今保存完好。此外,居延元代文书还提到侨居亦集乃城的穆斯林商人或军人,如亦不剌兴、马黑牟地、马哈麻等。马可波罗在元朝开国元年路过亦集乃城,他没提到这个城市有伊斯兰教堂。居延出土元统二年(1334)文书提到亦集乃礼拜寺的答失蛮出城迎接前来宣读圣旨的使臣,说明这个礼拜寺至少在1334年已经建成了,是中国最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
  总之,公元5世纪以来,居延逐渐成为东西方各种宗教交织荟萃之地。元代以来,佛教、景教和伊斯兰教在河西走廊长期共存,俨然成了东方的耶路撒冷。
  注释
  〔1〕白滨:《寻找被遗忘的王朝》,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
  〔2〕科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台北历史博物馆:《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米兰:埃勒克塔印刷公司,1996年。
  〔4〕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分类信息

作者:林梅村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