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专访 | 刘成老师谈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发展30年

摘要: 2019年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下称“文保专业”)设立三十周年。三十年开拓创新,三十年砥砺前行,西大文保专业从创立到闻名,走过了难忘的卅载春秋。我院团委在西大文保专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有幸采访到刘成老师,请他讲一讲过去三十年的故事。本文根据刘成老师采访实录整理,以敬过去,以望未来。个人简介刘成,男,1964年4月生。西 ...

2019年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下称“文保专业”)设立三十周年。三十年开拓创新,三十年砥砺前行,西大文保专业从创立到闻名,走过了难忘的卅载春秋。我院团委在西大文保专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有幸采访到刘成老师,请他讲一讲过去三十年的故事。本文根据刘成老师采访实录整理,以敬过去,以望未来。

个人简介


刘成,男,1964年4月生。

西北大学分析化学与考古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历史学双学位。现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主任。中国文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岩画学会理事,《中国岩画》编审。

主要研究论著:

1、《龙门石窟洞窟雕刻品表面黑色油烟渍清洗实验报告》 《中原文物》2000年2期

2、参与写作《科技考古学概论》 2006年6月

3、《出土青铜器是否带有原生“粉状锈”的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年 第2期

4、《从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克孜尔石窟的主要病害成因》《西部考古》2012年第6集

5、《东莞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状态评估与保护方法研究》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12月

6、《露天石灰岩文物溶蚀机理及防治研究》《西部考古》2015年第9集

7、《浅谈岩画保护理论与实践——以康家石门子岩画为例》《中国岩画》(中英文)创刊号2016年6月

主要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参加国家文物局项目“龙门石窟洞窟雕刻品表面黑色油烟渍清研究”,主持国家文物局基地科研项目“户外石灰岩质文物溶蚀病害防治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禀赋结构变化视阈下文化遗产管理柔性战略构建研究”,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地区商周时期铜料来源探究”。承担新疆文物局科研项目“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地质病害调查与抢救性保护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哈密博物馆、伊犁博物馆的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承担山东济南华阳宫建筑群壁画修复保护工程、鸦片战争博物馆露天铁炮保护工程。承担重庆市渝中区老鼓楼宋代高台砖石建筑修复保护工程。承担辽宁义县奉国寺元代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


1

八九初建 植杖耘耔

  

“八十年代做文物保护,真的就是非常单纯的科学研究。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文物保护上,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责任。”

  

西大文保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设立之前在涉及到专业归属问题时,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张岂之先生高瞻远瞩,他曾说道:“文物保护,保护的对象是文物,而文物将来的来源在历史系(当时西大考古属历史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为文物服务,应该将其放在历史系下。”这一决策,为西大文保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时组建文物保护教研室的四个人全是化学系的,我们常被笑称为‘小化学系’,后来也有人说我们是‘化学保护’。”

  

1989年,25岁的刘成老师被授予组建文保教研室的任务。他邀请自己的导师程德润担任教研室主任,加之王蕙贞、王丽琴,成为文保专业最初的四位老师。同年,文保专业第一份专业的课程计划讨论通过。1990年4月,他负责设计的实验室安装完毕,也就是在这一年,文保专业招收了第一届文保学生——90文保。

西北大学九三届文物保护暨档案学毕业留念▲

“这对我来说,是个年轻人的机会。”说到专业的组建,刘成老师这样说道。从教研室的组建到实验室的建设,从课程体系规划到教材编写,刘成老师皆参与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8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概论成为文物干部的必修课程之一,于是刘成老师开始编写教材。1988年10月,《文物保护学基础》应用于教学实践。1991年,宋迪生老师主编,西大文保老师皆参加其中的《文物与化学》出版——这本教材奠定了西大文物保护学科的课程体系与理论方法。在教学中,文保专业将化学、物理、生物与文物保护紧密结合,根据在西大校内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老师的科研特色,开设了多门具有西大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邀请国内文保行业的大家,如陆寿麟、黄克忠、周保中、李最雄、马家郁,聘请他们做兼职教授,开设讲座,汇集多方思想学术成果。

在多方的不断努力下,西大文保专业形成了“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专业特色。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为文博学院特设专业,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

2

过渡转机 黾勉同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的背景下,文保专业却越来越冷,毕业生难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加之第一批老师陆续退休,文保专业举步维艰。在社会和师资的双重压力下,学院一度做出了停招1997年文保专业的决定。

  

“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我们文保专业不会被认识到对于考古现场保护的重要性。”

  

三峡工程为文保专业带来了转机。文保专业由停招到扩招,新的学生为专业注入新的活力。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让现任老师讲授多门课程——据刘成老师回忆,2000-2001年他一共上了848节课(按当时的课程计算方法计算);另一方面是增加师资力量,吸收优秀人才,从敦煌调入郭宏老师,从文保专业毕业生选留了杨璐、惠任老师,从相关专业优秀硕士毕业生引进了凌雪、孙丽娟老师,积极寻求具有高度研究能力的博士生加入西大文保,成功引进博士毕业生孙满利老师、凌勇博士、孙凤博士,牛津大学博士温睿老师,从此,西大文保专业教师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2008年刘成老师组织新疆文物保护项目技术人员用喷砂工艺做出“文博学院”四字▲

2003-2007年西大考古承办了国家文物局各省市考古所所长培训班,刘成老师在培训班讲授在考古中的文物保护技术,借此契机让全国考古界认识、了解了西大文保专业——文保专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漫漫长路,终有回转。从进退维谷到快速发展,这一过渡时期离不开专业师生的戮力同心,离不开社会对于文保的重新重视。

3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从1990-2018年,文保专业共培养出七百余名毕业生,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曾经国家文物局有一项统计,奋斗在全国文保工作战线上,36岁以下的一半以上是西北大学文保专业毕业的。2008-2011年,文保专业先后拥有了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2016年,西北大学为文保专业成功聘请国内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铁付德研究员为特聘教授,大大提升了我们专业的教师队伍科研与教学能力。从科研到教学,专业体系不断完善。

鸦片战争博物馆露天铁炮保护工程▲

由于文保专业2012年以前一直是教育部特设专业,2012年教育部对其提出转入博物馆专业的要求,文保专业一度面临被消灭的危险,在国家文物局和学院领导,以及专业老师的坚持努力下,文保专业得以继续开办。

  

“我们从这件事得到启示:这个专业不能总是满足于自己当老大,关起门来自我发展,文保专业应该带动国内教育界同行一起发展。”

  

因此由刘成老师代表学院,在2016年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会议上,申请成立了文物保护专业教育委员会,联合全国拥有文保专业的各个高校,汇集在一起共商专业的发展,让文保学科更加平稳发展壮大。2017年9月28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保护专业教育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第一届文物保护专业教育会议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文物保护专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为文物保护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989-2019年,文保专业虽一路历经坎坷,但终取得了煌煌佳绩。海运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伫飞云之楫——文保专业的成就,离不开多方的共同作用。正如刘成老师所说:

“从专业的设立到发展,文保专业走到今天,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是要感谢张岂之先生的选择,将文保放在历史系之下;二是西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为文保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学术支持;三是文保师生之间‘快乐文保’的融洽关系,这种关系让西大文保精神一代代传承;四是社会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对于文保人才的需求。”

刘成老师对文保专业学生的寄语

文保专业学生,一是不能把自己孤立出来,应该把自己融入文化遗产学科体系,要和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协同成长。文保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一种“快乐文保”的情怀。二是应该关注社会对于文物保护的需求,找到自己发展方向。这样大学生活才能过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

  

滋兰树蕙,桃李芬芳,过去的三十年,西大文保为全国文物保护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踵事增华,迈步向前,未来,西大文保仍将继续前行,开拓创新,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受访人/ 刘成

采访者/ 巨佳盈 王国洪

图片/ 刘成 王国洪

封面/ 张芮晞

整理、编辑/ 巨佳盈 责编/ 彭镁漫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