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邓聪:小南山与海上玉路

摘要: 小南山文化环玦引领风骚   2015年迄今,因为小南山遗址的发现,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提出小南山文化的命名。小南山遗址发掘超过2000平方米。第二期文化中碳14年代距今9200~8600年。土坑墓共揭露50多处,为积石封墓,所堆石块达13000 件之多。墓地布局紧凑,极具规模。 ...


小南山文化环玦引领风骚

  

2015年迄今,因为小南山遗址的发现,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提出小南山文化的命名。小南山遗址发掘超过2000平方米。第二期文化中碳14年代距今9200~8600年。土坑墓共揭露50多处,为积石封墓,所堆石块达13000 件之多。墓地布局紧凑,极具规模。

目前,小南山出土的玉石饰总数已超过200多件。据李博士的教示,200件玉石饰物,包括玦、环、管、珠、扁珠、璧形饰、匕形器及各种坠饰等,还有一件玉锛。以上玉石饰的素材,初步鉴定为软玉的占一半以上,由此显示出社会崇尚软玉的价值观念已经萌芽。其中环玦,以软玉制作的比例更高。制作环玦的玉料,无论玉质、颜色或体量均超群绝伦。1991年出土的一对精美的玉玦,直径达9厘米。初步分析,约9000年前,小南山文化以环玦为核心的玉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已强势崛起引领风骚,成为东亚最早玉文化的传统,影响深远。小南山发现的一件青白玉锛,长16.7厘米,同样的玉锛,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早期基托伊文化发现的较多。另外,小南山出土玉管、珠、坠饰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形制,让人联想到旧、新石器时代玉器传承的关系。

小南山遗址2019年M9玉玦出土情况


中俄朝日砂绳技术玉切割

  

   目前对小南山玉器技术方面,尚未有深入的研究。2019年小南山考古简报中曾提到一件玉料(15M3TN545E480③:26),作者指出“断面上有砂绳切割的弧形痕迹”。众所周知,砂绳切割是中国新石器玉文化的核心技术之一。过去,我们主张兴隆洼文化是砂绳切割技术的起源。红山、良渚文化的玉器,如果没有砂绳切割技术的支撑,整个玉器文化根本不可能出现。

   2019年10月,日本玉器研究会在芦原市举行《桑野遗迹》报告出版仪式,召开东北亚早期玉器研究的国际研讨会。李有骞博士与我发表了小南山玦饰砂绳切割痕迹的分析。因为日本桑野遗址出土玉玦,同样发现过砂绳切割的痕迹。小南山玉玦上可能是世界最早的砂绳切割技术的论证,引起日本同行的关注。同一会议中,韩国釜山首都纪念馆馆长河仁秀教授公布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山里遗址的玦饰,同样以砂绳技术切割玦口。2015年我应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杰列维扬科院士邀请,在新西伯利亚发表了俄罗斯沿海州鬼门洞遗址玉璧饰与玦饰,均使用砂绳切割的技术。这样一来,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出土的早期玉器,砂绳切割作为玉文化核心技术的代表,已成为东北亚早期玉器研究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丰裕狩猎采集玉文化社会

全新世距今11700年气候急剧变暖,从PG Warm1-2阶段,8600年前比现在气温还高2~3摄氏度,在这样温暖适宜植物生长及动物繁荣环境的生态,孕育着小南山玉器文化发展的背景。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小南山玉器文化已相当成熟,处于形成崇尚软玉价值观的初期阶段,具备一定特殊攻玉的技术。大量玉器在墓葬中的出土,显示早期玉器私有制度起源的开始,在狩猎采集经济社会中显得相当突出。小南山聚落墓葬规模宏大,今后可能发现相对应的半地穴式居址,当时很可能已经进入较稳定居住的生活。饶河小南山在乌苏里江中游一带较浅狭河道,两侧时见低山丘陵,逼近河边,从15000年后不少古文化遗址,集中在临江的山岗上。小南山人在冷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太平洋季节性洄游鲑鱼的自然环境中,有可能已进入比较丰裕狩猎采集生活。在不需要农业经济的支撑下,如西田正规所主张“定住革命”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小南山遗址高出江面约60米,墓葬中出土一些浮水石工具,很明显遗址地与季节性河川捕捞渔业,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小南山住民不排除是过着某种季节性移动的生活,更可能是已进入定着(游动、定着、定居三者,定着是两者中间形态)的生活,具体上是依赖森林的资源,发达弓箭技术适宜森林中狩猎、采集坚果,并积极于河川渔捞的经济生活。

  我们推论由于丰裕狩猎采集经济发展,人口逐步增加,社会组织复杂分化,各种不同玉器使用,反映多样人际关系的象征,初期玉文化的社会制度应运而生。因此,初期玉文化的产生,可能是从狩猎采集较发达经济生活中,逐渐适应向定着以至定居社会进化形成。小南山玉文化出现的背景,推测处于定着社会形态,掌握特殊玉器加工技术如砂绳切割素材薄片生产,还有可能是远距离软玉原料的获得等。小南山遗址已发掘50多处墓葬,随葬玉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明显的差别。这方面精细分析,有待报告书的公布。1991年小南山山岗一处墓葬中出土60多件玉器,其中有一对大型玉玦和数十件玉环、匕形器和玉锛等,软玉制品数量占绝对的优势。这个墓葬随葬大量高规格玉器,反映出墓主人身份可能是小南山社会的首领人物,显示了最高级别玉文化的物质反映。


海上玉路与黑龙江玉文化

近年小南山遗址考古的发现,一方面冲击着我国传统新石器时代的概念,同时也对东北亚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东部及朝鲜半岛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期的考古,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南山遗址第一期出土大量石器及陶器,表现与俄远东地区奥西波夫卡文化一致,是东北亚最早陶器的出现,年代约距今16000~14000年,石器中包括加工精致石枪、大型磨刃石斧等,相比日本列岛绳文时代草创期的神子柴文化,时代大致相当,双方关系耐人寻味。

杰列维扬科院士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在阿穆尔河考古工作,最近正策划对阿穆尔至沿海州一带考古作综合性研究。他对近年小南山考古的重要发现,十分关注。从2000年开始,日本东京大学对俄罗斯极东地区、西伯利亚东部及日本列岛北部各地,积极活跃开展民族与考古田野发掘,成果累累。日本绳文时代起源的研究进展迅速,据日本著名考古学家小林达雄教授分析,距今16000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与绳文时代的分水岭。中央大学小林谦一教授在绳文时代草创期陶器大数据精密年代成果基础上,指出在距今15500年后,日本列岛出现重大变化包括广域数千公里分布隆线纹陶器网络形成、逐渐向定居发展、弓箭普遍使用、象征性器物的增加等社会变革。从近年黑龙江考古发现来看,日本绳文时代草创期文化变革的倾向,也是很值得参考的成果。小南山文化也是在东北亚更新世晚期以来文化巨变的背景中诞生。小南山文化包含一种很有特征性的箭镞,均由小型石叶作毛坯,沿两侧局部加工,一端打制作镞尖。这种箭镞与早期玉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

1956年我的老师芹沢长介教授称之为“石刃镞”,汉译为石叶镞。稍后北海道大学吉崎昌一引申为“石刃镞文化”。1970年杰列维扬科院士发表阿穆尔河中游新彼得罗夫卡遗址报告,其中就有很精美的石叶镞、石叶石核、磨制石斧及附加堆纹陶器的出土。最近公布新彼得罗夫卡II陶器上炭标本测定年代为9700BP,比小南山文化年代稍早。日本北海道道东有较多石叶镞文化的遗址。1998年麻柄一志发表《石刃镞文化の石制装身具》论文,其中也有环玦、匕形饰及璧形饰。2014年东京大学大贯静夫教授为代表,在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举办“环日本海北回廊全新世初期—「石叶镞文化」调查研究”专题研讨会,对日本石叶镞年代测定及东北亚关系进行系统总结。小南山遗址是东北亚石叶镞文化中,出土最多真玉及玉石饰的遗址,一枝独秀!

在以上日本目前对石叶镞文化研究基础上,我初步认为,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玉文化对日本列岛的传播,最少可以分为南北两路。北路自黑龙江中游北上出口,跨海进入库页岛,南下横渡宗谷海峡,登陆北海道的道东。近年,我在北海道道东各地,对石叶镞文化不同遗址的玉石饰物,作了较全面的实地考察。其中8000BP前共荣B遗址玦饰的玦口,首次检验出砂绳切割的制作痕迹。整体感觉是小南山文化中玉石饰,伴随石叶镞文化进入北海道,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另南向玉路方面,小南山的玉文化逆乌苏里江穿行于完达山与俄锡霍特山脉间,下临乌江源的兴凯湖,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沿海海洋民族同化。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鬼门洞洞穴遗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沿海受玉文化熏陶后的渔民,一方面又掌握横渡日本海的技术。他们可能是一种有计划的移民渡航方式,自俄罗斯彼得大帝湾以至朝鲜的东北沿海出发,跨日本海在本州北陆沿海登岸。北陆的桑野遗址发现丰富软玉玦饰,可能是第一代登陆日本本州的玉文化的传播大使。

2019年10月6日,我在北陆芦原市参加日本玉文化会议,发表《东亚早期软玉文化情报革命传播——日本桑野遗址玉器来源》,从玉料及技术如砂绳切割、轮轴机械、玦口制作、匕形器凹槽加工及使用痕,对比论证桑野软玉玉器来源于东北亚的假说。日本玉器研究会会长藤田富士夫先生,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玦饰的研究,渗透半世纪以上的心血,硕果累累。他一向主张,日本玦饰出现途径是多源的。拙文中所提倡道东、北陆外,九州岛玦饰起源的问题,悬而未决!今后可能有更多意外的发现。

从黑龙江向东出海,对日本绳文文化早期输出了环玦的特色玉文化,其后在日本列岛流传发展,达数千年之久,更诱发日本本土翡翠硬玉文化的诞生,影响深远。

后记

1923年东京大学的鸟居龙藏先生,不客气地批评京都大学年少气盛的梅原末治,视野窄狭,未能把日本出土玦饰,对比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同样的发现。事实上,在1919年鸟居到东西伯利亚考察,在伯力博物馆内,已看到陈列出土的玦饰,呈黄绿色调,与小南山出土玦饰同调。小南山与伯力空间距离,近在眼前。可以推测,小南山与伯力所展示的玦饰,年代可能相若。生命中的巧合,往往令人难以置信。2019年11月5日,我万幸目睹小南山玉玦成对出土的瞬间,如玉破天惊!谨以拙文纪念百年前鸟居氏巨眼洞识。迄今玦饰起源问题,依旧深不可测。玉学术史的发展,正缓慢地前进。

拙文执笔幸蒙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永军、李陈奇两位先生的热情指导,小南山发掘队队长李有骞博士的共同合作,衷心铭感。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杰列维扬科院士、科米萨诺夫教授,日本藤田富士夫教授、大贯静夫教授、鹿又喜隆教授、川崎保博士,福井芦原市教育委员会、北海道浦幌教育委员会等诸先生的大力支持,学生刘佳林整理稿件,一并申谢。2020年12月25日上海浦东定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辑 | 张小筑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

3月19日第5版

《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