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白家遗址

摘要: 白家遗址位于临潼区东北26公里的渭河北 岸一级阶地上,隶属油槐乡。1956年黄河水库考 古队在库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但文化性质不 明。197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姜寨 遗址的发掘,在关中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对白 家村遗址进行了复查,1974年进行试掘,文化性 质确认为老官台文化。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为探索我国农业起源的问 题, ...

白家遗址位于临潼区东北26公里的渭河北 岸一级阶地上,隶属油槐乡。1956年黄河水库考 古队在库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但文化性质不 明。197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姜寨 遗址的发掘,在关中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对白 家村遗址进行了复查,1974年进行试掘,文化性 质确认为老官台文化。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为探索我国农业起源的问 题,在关中渭水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对以前发 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复查。通 过调查及复查认为白家村遗址面积大、堆积厚、 保存好、文化性质单纯,遂决定正式发掘。发掘 工作从1982年10月开始至1984年5月结束,田 野工作进行了三个年头。通过对白家村遗址的试 掘和正式发掘,收获相当丰富,对白家村遗址及 整个老官台文化的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经过对该遗址的调查、复查、试掘、勘探及 正式发掘,发现整个遗址现存面积约12万平方 米,遗址上的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白家村的南 部,部分面积为当代居民房舍所压,靠渭河边沿 因历年河水冲刷破坏严重,断崖上暴露有1米多 厚的文化堆积层及灰坑、墓葬、红烧土、陶片等, 遗迹遗物相当丰富。发掘布方主要集中在村东南 部,分不连贯的三区进行,发掘总面积1366平 方米。发现房址2座、灰坑49个、墓葬36座、红 烧土堆积1处,兽葬坑1处。同时出土陶片5万 多片,其中可复原的陶器有300多件。还有石器 92件、骨器59件、蚌器49件及大量的兽骨等。 这些遗迹遗物的特点略述如下:
房址2座,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不规 则圆形。1号房址地穴深度不一,浅处仅0.1米, 深处0.45米,直径1.7~2米,室内面积较小,门 向西北,有斜坡门道,穴壁与居住面垂直,地穴 边缘有一周埂土,较硬,居住面为践踏硬土面,未 见灶坑及柱洞设施。2号房址直径为1.9~2.6米, 穴壁保存0.4米,房内面积约9平方米,门向西 南,有台阶式门道,直通室内,地穴边缘有4个 柱洞分布,居住面为灰土和黄褐土踩踏而成,分 二层,光滑但不平整,室内东北角穴壁上有一小 龛,龛内放置陶器3件。房内后壁有灶坑1个,平 面呈半圆形,低于居住面,坑壁呈黑紫色,相当 坚硬,坑内留有灰烬和烧骨碎块,灶坑内有一直 立三足罐,罐上扣一件三足钵,应为火种罐,火 种罐旁有横置三足罐一件,应为炊具。
灰坑49个,其中圆形的22个,椭圆形的19 个,方形的8个。灰坑中大多数坑壁垂直呈筒状, 壁面和坑底不平整,口径多大于底径,深度较 浅,容量较小,形制不规范,内填灰土,陶片较 多。还有兽骨、蚌片及红烧土块等。个别灰坑中 埋有瓮棺葬。


白家遗址


墓葬36座,其中土坑墓28座,瓮棺葬8座。 土坑墓中单人一次葬23座,单人一次屈肢葬3 座,二人一次合葬1座,多人一次合葬1座。多 为成人,少数为小孩。仰身直肢的多,其他少 见,头向西或偏西的多,有3至5座成组排列的 现象。这批墓葬随葬品很少,半数以上无随葬 品。有随葬品的墓一般是每座墓只有1件,最多 的有6件。随葬品中有陶器、骨器及石器,随葬 兽牙、装饰品或附葬兽坑的都是个别现象。瓮 棺葬8座,比较集中地埋在成人土坑墓地的侧 旁。全部瓮棺用于埋葬儿童,葬具多为三足罐 和一件圈足钵或三足钵。用于瓮棺的三足罐器 形较大,火候不高,遗址中少见,似为专门用 作埋葬婴幼儿而烧制的,瓮棺葬的盖无论是圈 足钵、三足钵或圜底钵,均为实用器。全部瓮棺 葬未见随葬什物的现象。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器、蚌器及牙器、 角器等。共出土207件,其中石器92件、骨器60 件、蚌器50件及其他若干。石器中打制的占一 定数量,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及敲砸 等,磨制的数量较多,器形有铲、斧、锛、凿、 磨盘、磨棒及弹丸等。骨器有锥、矛、镞、锯、 刀及针等,均用兽骨制成,镞和针多为通体磨 光,加工较精细,其余仅在刃部磨光。蚌器有镰、 刀及装饰品等。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经复原完整的有 300多件。器形有圜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 足碗、小口鼓腹罐及鼓腹瓮等,以前三者数量最 多,其余较少。陶器的质料全部为夹砂陶。陶器 的颜色只有红褐色及灰褐色两种。红褐色陶约占 总数的34%,火候较高,硬度较大,总体呈红色, 陶色较纯正,个别的有外红里黑的现象,主要 器物有红圜底钵、红三足钵及红圈足碗等。灰褐 色陶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6%,火候稍低,硬 度较小,总体呈灰褐色,但陶色多不纯正,器表 多有灰或黑色斑块,部分器里呈纯黑色,一般陶 器陶胎多未烧透,有灰色或灰黑色夹心现象,主 要器物有灰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小口鼓腹 罐、三足罐及鼓腹瓮等。陶器的制法均为手制, 可分二种,一种是泥条盘筑法,多用于一般实用 器皿,另一种是捏塑法,主要用于小件器物。陶 器的纹饰,主要是绳纹,约占陶器总数的80%以 上,其余为素面陶,还有彩绘,附加堆纹、刻划 纹等。一般陶器都是通体饰交错绳纹或斜绳纹, 部分陶器除饰绳纹外还饰彩绘。彩绘是白家村陶 器的主要特征之一,彩绘主要见于红褐陶的圜底 钵和三足钵上,个别的红圈足上也有。彩陶数量 约占陶器总数的34%。彩绘颜色为棕红色,色度 比红褐色深得多。两种颜色在陶器上界限分明, 色调美观。彩绘纹样多为红宽带纹,均绘在红圜 底钵和红三足钵外表的口部,同时在器口内沿也 涂有一圈红线纹,一般红带纹的宽度约在2.5~ 4厘米之间,红线纹的宽度约在0.3~0.5厘米之 间。除上述常见的彩绘装饰外,在红圜底钵的器 里还发现有施彩者,其他器物未见内彩。红圜底 钵的内彩,纹样较多的有圆点纹、直线纹、弧线 纹、波样线纹、圆圈纹、山 字纹、S形纹、梳形纹及六 角星纹等10多种,有的或 平行或对称组成不同的图 案,多为原始古朴的风 格。


白家遗址出土陶器


1、2.圜底钵 3、4.三足钵 5.圈足碗 6.三足罐 7.平底钵
8.壶 9.小口鼓腹罐 10.杯 11.平底罐


装饰品,有石坠、蚌 坠、陶环及骨珠等。
白家遗址文化遗存的 总体特征与渭南北刘下 层、白庙下层、长安鲁坡 头、天水西山坪一期、泰 安大地湾一期的文化面貌 相同或相似,它们都是老 官台文化早期类型的重要 遗址。在我国黄河流域新 石器时代中期诸考古学文 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 年代据14C测定的20多个标本来看,距今8000~ 7000年,均处于前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居 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同时还 兼营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活动。其社会发展阶段 据学者研究认为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期, 比仰韶文化居民的社会发展阶段原始一些。
白家遗址发现、发掘以后,引起了全社会的 广泛关注,学术界尤其重视,地方各级党政部门 特别加强了保护措施,村民中组织了保护小组具 体负责遗址保护工作。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 民政府公布白家遗址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同时划定了保护范围,即重点保护区为遗 址中心的46500平方米内,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 制地带与重点保护区相同。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