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一口气读完突厥史:三次崛起为何没能挺进中原?

摘要:   作者:何志浩  「掌上历史」兼「煮酒论史」主笔,著有《战匈奴》《大唐文青》等。  近日,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一带发现了一具距今1500多年的突厥女尸,看着新闻图片,还真有种看僵尸片的惊悚感。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谈一谈突厥的故事,带领大家一口气读完突厥史!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古时候的游牧生活远比农耕生活更加困苦,普通牧民只能靠各类奶制品和草籽充饥,更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很多时候,一夜的暴风雪 ...

  作者:何志浩

  「掌上历史」兼「煮酒论史」主笔,著有《战匈奴》《大唐文青》等。

  近日,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一带发现了一具距今1500多年的突厥女尸,看着新闻图片,还真有种看僵尸片的惊悚感。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谈一谈突厥的故事,带领大家一口气读完突厥史!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古时候的游牧生活远比农耕生活更加困苦,普通牧民只能靠各类奶制品和草籽充饥,更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很多时候,一夜的暴风雪就能让一支部落陷入窘境。

  所以掠夺与战争,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自文明诞生以来,游牧和农耕之争从未停止过。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武丁王驱逐鬼方族的记载,直到十九世纪后期,美国依旧与马背上的印第安人进行着战争。

  上图:正在与美军作战的印第安战士

  但是,中国史上出现的诸多游牧民族当中,最强大、最顽强的却并不是曾经成功挺进中原的鲜卑、女真,更不是与强汉抗衡百年的匈奴,甚至也不是一度征服东欧、印度的蒙古,而正是咱们今天话题的主角,发源于阿尔泰山的突厥。

  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便是兵力。匈奴鼎盛时期有二十四个万骑,史载控弦三十多万,每次入寇不过十几万的规模;鲜卑在中原大规模内乱前,一直没什么建树,而且内部各部从未真正团结;蒙古最强盛之时,控弦六十万,已经让各方势力胆寒。

  而在隋朝末年,仅仅分裂出去的东突厥就已经达到了控弦百万!每次入寇边关,往往都是四五十万的庞大规模!以至于《新唐书》都不禁惊呼道:“北狄之强,古未有也!”

  第一次崛起:从锻奴到霸主

  故事,要从三世纪开始说起

  从公元三世纪开始,农耕文明开始进入一个衰落期。罗马帝国在五贤帝时代之后进入了“三世纪危机”时代,中国也经历了流民起义和长期内战。

  到了四、五世纪,饱受摧残的东西方文明都开始频繁受到游牧民族侵扰,众多游牧民族开始进入农耕区,不管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罗马的千里长城吗,此时都无力抵御这些马背上的战士。

  于是,中国经历了“五胡乱华”,各类游牧民族在华北平原上横冲直撞,汉人王朝退居东南;罗马先是被西迁的匈奴人闹得割地赔款,又是被日耳曼等蛮族入侵,最终只得偏安巴尔干地区。

  东西方历史出现了惊人的重合,对于草原来说,则是一个逆向淘汰。真正有本事的游牧民族要么在中原学起汉字、要么在欧洲城堡里头信起基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之前毫无存在感的柔然人成了草原的霸主,松散地统治着麾下的各个部族。

  也就是这个时候,突厥这个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他们的身份,是为柔然人制造铁器的奴隶,史书称为:“锻奴”。

  也就是说,最近发现的那具女尸,无论她衣着如何华丽,无论她在突厥身份如何高贵。在柔然人眼里,也只是个打铁匠的妻子。

  直到六世纪中叶,突厥出现了一个英明的君主才结束了这一切屈辱。弱国想要崛起,外交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而这个名叫阿史那土门的突厥首领,就是一个颇有国际视野的领导人。当时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了拉拢,两个政权对柔然百般讨好。以至于柔然的可汗曾经得意地说:“只要我南边两个儿子孝顺,我柔然还怕啥?”

  但是,草原内部也是暗流涌动,铁勒部落早已不服柔然的统治。铁勒又名敕勒,广为流传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对敕勒部落生活地域的描述。趁着铁勒部落讨伐柔然之际,阿史那土门半路阻击,将五万户铁勒部众纳入突厥的管辖。

  获得初步胜利,柔然派遣使臣去慰问突厥。阿史那土门提出,要迎娶柔然的公主,与柔然和亲。消息传到了柔然那儿,柔然可汗依旧改不了脾气,骂道:“想娶公主?你丫就是一个给我打铁的锻奴。”

  其实,阿史那土门要的就是这句话!他以此为由斩杀柔然使臣,搞了个重大外交事件,闹得人人皆知。受了柔然多年气的西魏果断决定:柔然不嫁公主,我嫁!

  西魏使臣的到来,让突厥举国欢腾:“大国使臣来了,我们突厥就要崛起了!”

  得到西魏支持后没多久,阿史那土门便与世长辞。他的两个儿子先后继位,虽然两三年内突厥就换了三个可汗,但是突厥锐气不减。如果说开国可汗阿史那土门是个外交家,那么他的儿子木杆可汗就是个军事天才。正式在他的手上,突厥成为亘古未有的游牧政权:其领土西到亚欧分界处的里海、东到中国东北,南抵长城,北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雪原。

  在这个时候,突厥汗国完全成为了世界警察,就跟今天的某大国一样,动不动插手国际事务。在东亚,他们努力维持着南北朝三分天下的内乱局势,阻碍中国的统一;他们在西亚,更是挑拨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打了二十多年的仗。

  最可怕的是,突厥可不像匈奴、鲜卑一样仅仅是大老粗,他们意识到,想要统治这么大的疆域,没有文字可不行。于是,他们创立了北方民族的第一种文字,突厥文。

  可是,正当突厥准备将兵锋指向东南方的时候,中原的情况早已翻天覆地。在经历了南北朝的乱世之后,中原王朝走向了复兴之路。相比之于秦汉时期,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异常混乱,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一个稳定的选拔制度和成文法律。

  隋朝建立,华北再度由汉人当家做主,中原气象为之一新。虽然这个时候的隋还没有统一中国,但是上升势头极其旺盛,已经是突厥的强劲对手。如果是阿史那土门在世,定然不会去进攻一个血气方刚的新兴王朝,可惜,阿史那土门已经不在,此时在位的是他的孙子,沙钵略可汗。

  第二次崛起:控弦百万的东突厥

  就在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公元582年),沙钵略可汗便发动各部兵马共四十万人,以为北周皇室复仇为名义,对隋朝发动攻势。此时的隋朝虽然立足未稳,但是锐气十足,有限的兵力借助复杂的地形和高昂的士气,虽然且战且退,但是并没有让突厥占到便宜。相反,随着战争的深入和继续,突厥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

  原本,父死子继是突厥的祖制。第三任君主木杆可汗虽然是难得的明君,但是他却是第二任可汗的弟弟,来了个兄终弟及。木杆可汗临终时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理性,没有把汗位传给子嗣而是自己的弟弟。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沙钵略可汗虽然成为草原共主,他身下的那些大小藩王却各怀鬼胎。

  隋朝的长孙晟曾经长期的待在突厥境内,对突厥内部的分裂倾向一清二楚。他上表隋文帝,将当今突厥王室四个叔侄之间的四股势力一一阐述,让隋文帝大喜过望,甚至放弃了先南下灭陈的战略方针,全力对抗突厥。并且在与突厥使臣来往之中,刻意增加他们内部的猜忌。

  这个决定非常重要,如果隋文帝和后世的宋太祖一样先南后北,汉人王朝失去长城防线的窘况就有可能提前数百年出现。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分兵八路反击突厥,主力是由窦荣定率领的步骑三万,长孙晟随军出征。与窦荣定对阵的是突厥阿波可汗部,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长孙晟的外交攻势也在进行中。他派遣使臣和阿波可汗分析形势,劝他脱离沙钵略投奔隋朝。

  历史可以说重演了一回,当初汉宣帝时期匈奴之所以单于亲自入长安称臣,正是因为之前发生了五单于争立事件,最终南北分裂。而突厥则是四面可汗相争,沙钵略可汗在军事外交双重打击下,成为孤家寡人,最后阿波可汗回到突厥西部自立为汗,成立西突厥。

  此后,突厥各部与隋朝时战时和,甚至很多时候是以隋朝的藩属国身份出现,再也没有恢复到木杆可汗时期的全盛时代。但是,历史又给了突厥一次绝佳的机会。

  随着隋文帝莫名其妙的离世,隋朝的方向盘到了隋炀帝的手里。虽然现在有各种为隋炀帝翻案的文章出现,但是事实不容否认——隋炀帝时期全国各地都陷入了农民起义之中。如果不是被逼上了绝路,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何必去造反呢?

  随着隋朝的内战愈演愈烈,突厥也逐渐掌握了主动权。一封来自隋朝封疆大吏的书信,送到了东突厥始毕可汗手中。

  “现在局势混乱,我想大举义军营救隋帝(指的是隋炀帝),以重新和突厥和亲改善双边关系。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您和我一起南下,只要突厥士兵不侵扰百姓;二是选择和亲,坐收我们进献的财物。”

  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此时的东突厥,面临着绝好的形势。首先,因为中原内乱,大量的流民北迁,突厥人口激增,兵力突破百万;其次,更因为如此,中原各地的义军首领虽然称王称帝,但是都向突厥称臣吗,以换取突厥的支持。

  这也正是史书上惊呼的,北狄之强,亘古未有!中国历史上第二支百万人以上的军队,是北宋时期的宋军。

  然而,船好还要好舵手,赛车还得老司机。始毕可汗才智远不如他的祖先,他甚至未能看出这封书信的深意,他回信说:“我很了解隋帝的为人,他要是被你救回来,一定会加害于你,发兵讨伐我。如果你愿意自己称帝,我倒是可以帮你。”

  其实,李渊的真实目的也就是称帝,其实那些群雄哪个不是?难不成李渊是真的要去营救隋炀帝吗?何况这个时候正式称帝,就是成为天下公敌。

  李渊为了起兵需要的战马,只好选择了中间方案,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奉隋炀帝为太上皇。随后与突厥缔结盟约,换取战马两千匹,胡兵五百人。

  取得突厥支持之后,李渊一路顺风顺水,在长安建立了唐朝。始毕可汗之后更是一错再错。如果是木杆可汗或者阿史那土门在世,估计要么极力与唐朝交好,各取所需,索要财物物资,以完成自己突厥的统一大业,再造辉煌;要么维持中原地区的战乱局面,缓解后顾之忧。

  可是,始毕可汗放任唐朝的统一坐视不管,还派遣使臣恃功傲物,胡作非为。虽然为了统一大业李渊没有发作,但是毕竟为两者的交恶埋下伏笔。等始毕可汗病逝,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登基,唐朝立足已稳,虽然采取了诸如扶持隋朝皇室杨政道之类阻碍唐朝统一的举措,但是已经阻挡不了唐朝统一全国、开创盛世的脚步。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用亲兄弟的鲜血铺平了自己通往权利巅峰的道路。同年八月,李世民继位称帝。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决心发动对唐王朝的致命一击。在一系列小打小闹之后,四十万大军开拔向唐朝都城长安挺进。

  此时,长安城中只有数万兵马。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挫败了颉利可汗亲率的先锋部队,但是寡不敌众,最后四十万大军集结于泾阳,距离长安城只有四十余里。对于突厥的轻骑兵来说,这也就是半天的行军。

  但是之前的败仗让颉利可汗心里有些犹豫,于是他先派遣使臣执失思力入长安去吓唬唐朝君臣。这个使臣一到长安就是满嘴火车:

  “百万大军已经在泾阳了,今天就到。”

  百万人肯定是假,但是四十万人确实不虚。换做一般人,肯定会和使臣坐下来有话好好说,能讲和讲和,不能讲和就拖,以争取时间跑路。

  上图:唐太宗画像

  可是,他遇到的是千古一帝唐太宗!他这个人无情无义,杀兄逼父,流放儿子。可以说,他这个绝情的性格干神马都干不了,只能当皇帝。

  唐太宗当场来了个掷还国书:“你们搞啥啊,当初打进长安城的时候我们给的东西还不够多吗?我们已经够意思了,你们平白无故到我家门口耀武扬威什么意思?我现在就把你这个使臣给砍了!”

  使臣执失思力一听就傻了,怎么碰到个更不讲理的,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可是规矩。当然,唐太宗也就吓唬吓唬他,把他关进牢里,不会真的动手。

  对此,唐太宗的解释是:“要是好好讲和,颉利可汗肯定就觉得咱们软弱可欺,要是强硬,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生机也是需要成本才能变成胜利的。唐军没有选择据城坚守,而是在渭水河边布阵。唐军精锐全部穿着华丽的明光铠,铠甲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明光,因此得名。

  唐太宗亲自带着六名高级官员上前,在渭水桥边,与河对岸的颉利可汗对话。具体的对话内容,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颉利可汗退兵,唐朝将国库里的财富尽数送给东突厥。

  这件事,唐太宗称之为渭水之辱。但是,这个辱,唐朝忍得值。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北伐突厥,大获全胜。颉利可汗被俘,押送到长安城中被当成一个展览品一样被军民参观,唐太宗一雪前耻。

  唐太宗没有杀了颉利可汗,而是让他住在长安。颉利可汗住不惯房子,只好在庭院之中搭起帐篷,度过余生。

  到了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当初率部首先攻入颉利可汗牙帐的将领苏定方踏雪行军,奇袭西突厥,让突厥汗国在东方的辉煌一去不复回。

  第三次崛起:征服拜占庭

  突厥在后来的历史中虽然屡次复国,却终究无济于事。唐朝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扶持回鹘打压突厥,迫使突厥向西迁徙,并且受阿拉伯文化影响,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究其原因,除了上述的未能抓住时机,内部不稳之外,还有两个技术层面的原因。

  首先,是军队装备和战术的变化。

  在秦汉时代,之所以三十万骑兵的匈奴能够让秦汉两代头疼,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马镫和防护面积大的铠甲,骑兵的作战方式是以轻装骑射为主,步兵铠甲的防护面积和防御力不足,很容易被轻骑兵的环形骑射战术消耗殆尽。当时北伐匈奴,只能依托强大的后勤和兵力,支援同样规模的轻骑兵袭击匈奴的老巢。

  而在隋唐时期,武器装备已经翻天覆地。马镫的发明让马上的骑兵可以“人马皆披重甲”,手持马朔进行长矛冲刺战术。这种骑兵隋唐称之为“甲骑具装”,西方同时期而稍晚的十字军骑士、拜占庭重骑兵也属于此类。

  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便是重骑兵出身,善使马槊,唐太宗善于骑射,弓马娴熟,唐太宗才开玩笑说:“我和尉迟敬德配合组成一个作战小组,天下无敌。”可见唐军是弓骑兵与重骑兵配合作战,远比游牧民族军队要强。

  其次,是军制和它背后的经济制度。

  唐初推行府兵制,有义务服兵役的人们要经常参与军属训练以准备随时从军作战。当朝廷征召时,除了弩、攻城器械之类的武器外,均需要士兵自己掏钱,甚至于军粮都要自己带。那么,为什么唐朝人还热衷于从军?

  原因就在于,唐初推行的均田制。在唐朝,一个男丁成年后,朝廷会让他承包八十亩田地,死后交还国家;另外赠送二十亩田地,作为他的私产。这样的制度下,百姓对国家有归属感,愿意保家卫国,开疆扩土(这很多时候意味着更多的耕地),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归根及底,就是因为鼎盛的突厥正好碰上了隋唐盛世!

  但是突厥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公元一千年前后,突厥的余部在中亚建立了塞尔柱突厥国,鼎盛之时几乎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

  但是,要说突厥真正的第三次崛起,不得不提到一个年份,1453年。

  这一年,奥斯曼突厥的统治者穆罕默德二世年仅二十一岁,奥斯曼帝国已经成立了172年。这172年里,他们慢慢向西扩张,最主要的对手,便是已经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她是罗马帝国唯一真正的继承者,亦称东罗马帝国。是中世纪黑暗的欧洲唯一亮点,文明发达程度丝毫不亚于东方的中国。

  1396年,奥斯曼帝国在入侵匈牙利,并且在尼科堡会战中击败了匈牙利、波兰、法国的十万联军,掌握了巴尔干半岛的主动权,拜占庭帝国岌岌可危。但是,因为在中亚地区败给了帖木儿汗国,使得这一进程被终止。

  1453年,前辈们已经铺好道路,就等着穆罕默德二世攻下拜占庭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兵临城下,有步兵七万,骑兵两万,战船320艘,包围这座海边半岛上的繁华都市。除此之外,他还动用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口径最大的火炮——乌尔班巨炮。

  上图:乌尔班巨炮

  可惜,君士坦丁堡城墙厚实,纵然巨炮威力巨大,可是发射速度太慢,等发射第二发炮弹的时候,城墙的缺口往往已经被砖土填上。加上拜占庭军民同仇敌忾,战事一时焦灼。而拜占庭的海上援军赶到,更是让穆罕默德二世意志有些消沉。

  于是,他做了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决定——让战舰上岸,避开敌人海军封锁,进入金角湾!他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了,五万人在陆地上架起圆木,八十艘战船被拖拽到另一边的水域。

  城中的拜占庭人愈发绝望,那些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妄图用宗教振奋士气,却弄巧成拙,圣母像被飓风刮倒,晚上更是出现了月食。这一系列的噩兆,让拜占庭人心涣散。

  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几名土耳其士兵在巡逻时发现了城防的漏洞,千年都城被突厥占领,奥斯曼正是成为迄今为止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强国。

  然而,也就是这一年的十月,在法国的英军向法国投降,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西欧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又因为奥斯曼掌握了通往东方的贸易要冲,西欧各国开始向海外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更发现了好望角和美洲大陆。

  而在这之前的1449年,明朝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的大明王朝虽然依旧是东亚地区傲视一切的王者,也依旧维持着东亚各藩属国之间的秩序,更依旧是汉字文化圈没有争议的第一霸主,却再也没有了当初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进取精神。

  1450年,明朝在南洋设置的旧港宣慰司被孟加拉国击败,名存实亡,宣告明朝官方停止了对东南亚和赤道地区的征服。

  可以说十五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旧的帝国渐渐衰落,新的强国正在崛起。

  最后的攻势:兵折维也纳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后一次对欧洲腹地发动攻势,十三万大军兵临维也纳城下。此时的突厥已经不再是控弦弯弓的游牧轻骑,而是一支精锐的火器部队。欧洲战栗,再度组成联军与奥斯曼土耳其决战,一如1396年的尼科堡会战。

  上图:打败奥斯曼军队的波兰翼骑兵

  可是,当世界上最精锐的波兰翼骑兵以上帝的名义发起冲锋后,奥斯曼军队没有抵挡住,而是节节败退,再也没有回来。

  今天,奥斯曼帝国早已不存在,曾经强盛的突厥帝国如今被称之为土耳其共和国,只龟缩在在小亚细亚半岛和君士坦丁堡,成为北约国家中唯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但是,突厥的文化却依旧影响着中亚和西亚的众多民族,迄今为止,以突厥语族语言为母语的人口已经将近两亿,彰显着突厥帝国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