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李水城:国之大宝 ——盐业考古纵横

摘要:   2021年6月10日,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在我院枇杷山书院带来题为“国之大宝-盐业考古纵横”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白九江院长主持,我院主要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李水城教授首先介绍了盐矿的形成过程,陆地上的盐分通过水循环流到海中,随着海水进入内陆,因海水蒸 ...

  2021年6月10日,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在我院枇杷山书院带来题为“国之大宝-盐业考古纵横”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白九江院长主持,我院主要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李水城教授首先介绍了盐矿的形成过程,陆地上的盐分通过水循环流到海中,随着海水进入内陆,因海水蒸发,盐分被沉积下来,继而通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形成盐矿。接下李水城教授从人为什么要吃盐;何时开始主动吃盐和制盐;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盐业生产及贸易与聚落的发展、社会复杂化、城市化进程;盐业考古的滥觞等六个方面对盐业考古做了详细论述。

盐矿的形成

  (一)人为什么吃盐

  盐是“生命的食粮”,地球上几乎所有动植物体内都含盐,对盐的需求是生命进化过程的必然选择和生命体本身的需求。盐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它们是人体中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元素,是体液的重要组成,对维持人体不同部位的酸碱平衡至关重要。此外,盐对人的神经系统传导、脑细胞的正常运转也有重要作用。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维持胃液的酸碱平衡;第二,调解血液中的碱度;第三,维持心脏跳动;第四,维持肌肉的感应力。人对盐的最佳需求量为:2-6克/日,具体需求量将视人所处的环境、气候、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存在一定差异。

  (二)人类何时开始主动吃盐和制盐

  在人类诞生的400-500万年间,绝大部分时间过着狩猎采集生活,这个阶段人类通过动物的肉、血、蛋、奶等获取盐分,不需要主动补充盐分。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转入以谷物类碳水化合物为主食,肉食大量减少,开始需要主动补充盐分。导致在有盐业资源的地区开始生产盐,没有盐资源的地区需要通过交换贸易获取食盐。

  (三)盐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盐在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科技、礼仪习俗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从文字的角度也能看出盐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中国人认为:“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中国早期的“盐”字结构就充分表现出盐是官方控制的重要资源。这在西方很多国家的文字中也有反映。如:Salary(薪水)、 Solde(法文,付钱)、“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请上座,即坐在靠近盐罐的座位)”。

中国古文字中的盐及西文中的盐字

  盐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保存食物和防腐。在古埃及壁画中有不少反映腌鱼、腌肉和制作木乃伊的画面;在德国的巴特瑙黑姆遗址发现有腌制食品的木槽,类似的遗迹在忠县中坝遗址也有发现;盐在地理大发现及远洋航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盐在宗教礼仪中也很重要,我国各个产盐地都设有盐神庙,或发现石刻造像;在西方的基督教中,儿童洗礼时要用盐水;东正教迎接尊贵的客人要上面包和食盐。

巴特瑙黑姆遗址、中坝遗址腌制食物遗迹及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

  张光直先生曾指出“晋南地区除了铜矿以外,还有华北最为丰富的盐矿,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富有战略性资源的地区。”故事传说中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记载,这些地点都位于山西运城盐池附近。包括后来的夏、商时期的都城也建在运城附近。因此,历史上晋南一直处在政治军事争夺的核心区,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盐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丰厚的赋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率先实行官山海制度,使齐国迅速富强,并率先称霸,管仲也因此被尊为盐神。

  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因盐而起的战争和革命,从史前时期的黄帝战蚩尤(争夺池盐)到唐代的黄巢起义(黄巢贩私盐);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切断盐供应)、甘地运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发动的“食盐进军”)等。

  “盐几乎就是个小宇宙”。盐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关盐业的研究也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

  (四)盐业生产贸易与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复杂化

  盐在财富的积累、社会复杂化以及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出土有玉斧的地方往往靠近盐矿,遗址的规模也相对较大。在欧洲一些制盐遗址附近发现有随葬贵重奢侈品的墓葬。上世纪70年代,在黑海西岸的瓦尔纳(Varna)发现一座大型墓地,其中少量大墓随葬大量黄金制品。近年来在普洛瓦迪亚(Provadia)发掘一座制盐城堡遗址,为诠释瓦尔纳墓地黄金墓冢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墓主应为掌握盐业资源的酋长或富商巨贾,通过盐业生产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奥地利的哈莱因(Hallein)制盐遗址也发现有随葬大量铜器、黄金、琥珀和玛瑙串珠等奢侈品的墓葬,包括远程贸易获取的奢侈品;在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还发现有凯尔特贵族的车葬墓。这些人显然与掌握盐业资源有密切关系。

瓦尔纳墓地与普洛瓦迪亚制盐城堡遗址

  欧洲的考古学家对铁器时代的盐业贸易路线进行了研究复原,对研究欧洲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盐而成的城市有很多,如中国四川自贡、江苏扬州、意大利威尼斯、丹麦奥斯陆、德国慕尼黑、奥地利萨尔斯堡、法国布列塔尼等。可见,盐在加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成长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奥地利哈莱因制盐遗址青铜时代墓葬中随葬的铜器、琥珀和玛瑙串珠

  (五)盐业考古的滥觞

  1. 国外的盐业考古

  法国东部的塞耶(R.Seille)河谷分布有大量烧土堆遗址,埋藏大量奇形怪状的陶器。1901年,梅斯博物馆馆长主持发掘了马萨尔(Marsal)遗址,确认这些土堆是制盐遗址,此次发掘也标志盐业考古的诞生。其后不久,英国“红丘研究委员会”组织调查了英国埃塞克斯(Essex)郡海边的红丘遗址,证实这是一处罗马时期的制盐遗址。经过近百年来的发掘和研究,欧洲已能排列出从史前到铁器时代制盐陶器的发展序列。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盐业考古,至今,他们已建立了日本列岛各地的制盐陶器演变序列。

法国马萨尔制盐遗址的发掘

  2. 中国的盐业考古

  中国拥有丰富的盐业资源,主要有东南沿海的海盐,西北地区的池盐,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盐泉,云南、江西等地的盐矿,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土盐、膏盐等。

中国的盐业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发展盐业考古的优势在于,我国拥有丰富的盐业盐政史料和专业制盐技术文献,从商周时期的甲骨、金文到汉代的简牍帛书,以及元代的《熬波图》,明代的《天工开物》等。此外,我国还保留有宝贵的民族传统制盐工艺,如西藏芒康的盐井盐田、海南岛的洋浦盐田等。再就是我们还保留有一批近现代民族工业遗产,如四川自贡、重庆宁厂等。

  (1)三峡地区盐业考古

  中国盐业考古的滥觞之地在三峡地区。1994年,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抢救发掘为盐业考古的实践提供了契机,并在忠县发现一批堆积深厚、包含物单一的特殊遗址。1999年,北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开展了“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古代盐业的景观考古” 人类学与考古学调查,拉开了中国盐业考古的序幕;1997-200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重庆忠县中坝遗址进行发掘,最终证实这是一处远古巴人制盐产业的遗留,出土了丰富的制盐遗迹和遗物,包括制盐作坊、蓄卤坑、池、盐灶、盐井,以及巨量的制盐陶器堆积。其中最重要是先秦时期的发现,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口尖底缸,商周时期的尖底杯,东周时期花边口圜底罐。

忠县中坝遗址远眺(三峡蓄水前)

中坝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中坝遗址制盐陶器的演变

  后来,在忠县乌杨墓群、巫山麦沱墓群等遗址先后出土一批汉代煮盐炉灶的模型明器。在重庆云阳云安镇发掘了宋至明清时期的盐场,在重庆彭水县郁山镇中井坝遗址发掘了清代的盐灶和制盐作坊。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掘出土)

重庆彭水县中井坝盐业遗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掘)

中井坝盐业遗址盐灶三维模型

  三峡地区的盐业考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第一、重建了渝东先秦至历史时期的盐业发展史;第二、探讨了专业化生产及制盐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明确了渝东及三峡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和贸易联系;第四,三峡地区的制盐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鲁北莱州湾地区

  山东地区的黄河下游渤海沿岸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海盐产区,从“古者宿(夙)沙初作海盐”到东周时期齐国称霸,均与盐业资源密切相关。2002年,北大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鲁北-胶东地区的盐业考古调查,确认沿海遗址中出土的盔形器为制盐工具,并发现商周时期的煮盐炉灶残迹等。2009-2010年,对山东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数处商周时期、宋金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出土了盐灶、蓄卤池、卤水井等遗迹和大量的制盐陶器。

山东寿光双王城遗址发掘的盐灶、蓄卤池等制盐遗迹

  鲁北莱州湾的盐业考古取得了重要收获,第一,重建了莱州湾地区的制盐历史;第二,了解了早期海盐制作工艺,探讨了当时的专业化生产、生产组织等;第三,对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商王朝的西退东进、商与东夷的关系提出了新认识,对上古及三代政治、经济、贸易、军事和盐政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3)其他地区的盐业考古发现与研究

  除三峡和莱州湾的盐业考古以外,其他地区的盐业考古也有一些重要发现和研究。其中,社科院考古所陈星灿先生等人对夏县东下冯遗址仓储遗迹的再研究,认为很可能是当时的盐仓;冯时先生对与盐、制盐有关的古文字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些重要认识;四川盐源发现元代制盐遗址;河北黄骅发现汉唐时期的盐业遗址。粤港地区对以往发现的一些遗物和遗迹重新进行研究,认为均与制盐有关,如广州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的陶棒,香港深湾村、大屿山等地的盐灶及制盐陶器;浙江温州洞头县九亩丘宋代制盐作坊遗址;浙江宁波大榭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盐遗址等。另外,对西藏芒康盐井盐田、海南儋州盐田传统的晒盐技术及云南诺邓盐井也开展了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调查。此外,北京大学连续四年参与法国塞耶河谷马萨尔制盐遗址的考古发掘,这些合作对于中国的盐业考古发掘和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4)制盐遗址的特征

  经过多年的对比研究,李水城教授认为,早期制盐遗址的重要特征有如下几点:第一、遗址附近要有盐卤资源;第二、遗址的文化堆积中有大量造型特殊的陶器(形态单一、质地粗糙、造型特殊、不见或少见日常生活器具);第三、制盐陶器往往具有容积接近、标准化的趋势,这有利于生产和贸易,有些制盐陶器甚至直接作为量具使用;第四、制盐陶器多具一次性特征,耗损巨大,故废弃堆积深厚,如中坝遗址的堆积厚达12米,法国塞耶河谷的堆积超过10米;第五、有特殊的制盐遗迹,如煮盐炉灶、卤水坑池、过滤设施等;第六、与贸易通道有紧密联系。

各地制盐遗址中大量的废弃物堆积

  盐业考古是一个颇富潜力的新的研究领域,中国的盐业考古尽管出现时间很晚,但我们拥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加之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和盐业考古专家的密切合作,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起点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创建了盐业考古这一分支学科,填补了空白,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图文转自:“重庆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