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王旭东丨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时间:2017年2月18日14:30——17:00地点:成都博物馆实录内容:王旭东: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成都博物院,受到王毅院长邀请,来跟我们成都的朋友面见面,来分享我们在敦煌开展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体会。今天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成都的朋友们来到成都博物院来跟我们一起了解敦煌,也看到我们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厅长也亲自坐在这个地方,跟这么多朋友一起。我到四川来的 ...

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17年2月18日14:30——17:00

地点:成都博物馆

实录内容:

    

王旭东: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来到成都博物院,受到王毅院长邀请,来跟我们成都的朋友面见面,来分享我们在敦煌开展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体会。今天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成都的朋友们来到成都博物院来跟我们一起了解敦煌,也看到我们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厅长也亲自坐在这个地方,跟这么多朋友一起。


我到四川来的机会不是太多,说老实话,是心向往之,但是时间有限,对四川的文化了解非常浅薄。王毅院长亲自来敦促我,你只管敦煌,不会到四川来开展交流,所以我一定要找个机会到四川来,很遗憾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就离开,希望以后有机会深入到四川来,到成都来,来了解四川的文化遗产,跟我们西北以及敦煌的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地域,进一步的加深我们甘肃跟四川的文化交流,加强我们老百姓这边相互的了解。


今天我的题目也是他们要求的古代艺术文化石窟的保护与传承,这是我的专业背景与关系的。我在敦煌从事了26年的文物保护,相对敦煌研究院的同事来讲,非常不值得一提,很多前辈们他们在敦煌一待就是50多年,非常不好意思讲。对于刚刚从大学毕业就到敦煌,能够留下来肯定还是有比较特殊的,根据我在敦煌26年的心路历程,来跟大家一起走近敦煌。


一说到敦煌,什么是敦煌?


我们会想到漫漫的丝绸之路,那样一些神奇的土地,敦煌会进入我们的脑海,也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在敦煌可以看到奇花异草,看到绿树青山,也可以看到勃勃生机,也可以看到长河汇聚的大海,我们可以看到宏伟的殿堂以及壮伟的城市,我们还可以看到欢快的乐舞,祥和的街坊邻里,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画面在45000平米的壁画中间,太多太多,我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都讲不完,因为它持续了将近一千年,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力去慢慢的挖掘、去了解。


大家一定很奇怪,这样一个美丽大千世界,为什么会诞生在戈壁当中呢,而且持续了一千年,很多人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在这1.7公里的崖壁上,有735种洞窟,其中有壁画彩塑的洞窟有492个,一共持续了一千年,所以我们必须给大家讲一讲


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打通了中原王朝跟西域的交通要道,这个要道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都是有文化交流,这是张骞在汉武帝的派遣下,重新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这个丝绸之路决定了汉文化跟西方文化沟通的咽喉之地。


我们说长安通过敦煌,然后到新疆,然后到中亚,到印度,再到希腊。敦煌这个地方,是通往西域的必经要道,因为河西走廊跟新疆交界唯一的绿洲就在敦煌,它有充足的水源和土地来供给东来西往的商旅,没有这样一个环境,不可能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来建立驿馆。


所以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敦煌设立了阳关,修建长城,来维护丝绸之路和敦煌这个区域的稳定,所以敦煌是一个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息息相关的,阳关、玉门关,这些是耳熟能详的名字,铭记着我们这个民族向西推进和向东的无限遐想,很多驻扎在西域的将士们,他们也想着有一天回到中原,回到家乡。


一方面我们要守住丝绸之路的畅通,另一方面我们也有无限的乡愁,终有一天我们要回归故里,在敦煌设立阳关和玉门关,就奠定了它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在敦煌设立敦煌郡,大量的从中原移民,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原实际上是16国时期,是非常混乱的,很多大国都向河西走廊进军,到了敦煌,敦煌相对还是稳定,所以佛家文化在敦煌这个地方慢慢的就形成了。


有了一定的基础,它做好了迎接在印度产生的佛教向中原传播的这样一个准备,如果没有文化接触,那佛教进来以后不可能留在这个地方,不可能留在敦煌,所以一方面自然环境给我们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文化的环境也给它创造了一个文化的基础。所以像敦煌地区这样大美的自然,实际上也为这个佛教文化在这个地方扎根也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原的积雪为这个绿洲提供了基础。


那很多人会问,谁创造的敦煌?


在敦煌这样千年的发展过程,我们要感恩两条河,一条河流是莫高窟前的的宕泉河,这条河流是物质基础。另一条河流就是本土以及丝路上往来的民众们,他们世世代代的供养,没有信仰,也不可能持续一千年,所以我们说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在壁画中看到很多很多的供养人像,实际上它跟龙门云冈石窟还不一样,龙门云冈石窟是国家的,但是敦煌就是大众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供养人来了解谁开凿了这些石窟,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百姓的供养、能工巧匠和僧侣团队,还看到僧侣团队引领着大批的供养人,他们都通过这样的民间洞窟来发愿,保佑他们的身体健康等。所以小孩子在壁画中也能看到,也参加到供养的行列中间来。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供养人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信仰的力量,内心文化的变化,早期的供养人形象都非常小,都在洞窟的角落,不重要的地方,但是到了唐以后,晚唐到五代,供养人越来越大,基本跟真人差不多高,而且在很重要的地方,在引道和引道的两边,所以这也可以看到,漫漫的人性就大于诚信。当人性大于诚信的时候,信仰就走向另外一个方向。


今天我们是不是也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寺院都是可以经营,它不是安放心灵的地方,是赚钱的地方,当然不是所有的。这非常有意思,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了解佛教从进入中国然后到鼎盛,逐渐衰退的一个过程,所以人性还是非常的强大,我们每个人的欲望有时候还是不可控的,他希望把他的形象留在那里,供世世代代供养。所以我们看到造塑的现象。


莫高窟这样巨大的文化遗产,有建筑、壁画、彩塑,还有包括它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这么一个遗产。它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所有六项标准,在世界上只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符合全部六项标准,一项是意大利的威尼斯,一处就是敦煌石窟。所以这个可见它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第一批。我作为一个学理工科的年轻人到了敦煌,实际上看到的、理解到的不是我刚才讲的这些东西,我看到的就是影响莫高窟保护的彩塑的病态、疾病造成的损伤,包括崖体的风化、坍塌。


但是慢慢的,我们就会通过时间的积累,通过你的经历,通过你的学习,通过跟周围这些人文社科专家的交流,我们会不断的去了解我们保护的对象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为什么保护它,当你不了解它的价值的时候,你任何保护工作都是没有目的,你可能把它看作一座石头,也可能看成泥巴,仅仅是物质的东西,但是这些物质的东西它承载的更多的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挖掘和阐释的精神层面。


所以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了解到:


莫高窟的壁画从早期到晚期,它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早期洞窟的彩塑壁画受到西域的影响就要大一些,这是我们现在保留最早的一幅画,现在更多看到的是像西域包括印度犍陀罗的主体,壁画反映的东西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相一致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非常动荡,老百姓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非常的痛苦,这个时候的壁画就是一种奉献精神,这个壁画很有意思,在很小的画面里面把舍身饲虎的整个过程就浓缩在这个区域。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