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傅晶,王敏等:泉州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

摘要: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第3期泉州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傅晶*,王敏,梁中荟,任远,王超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摘 要:系列遗产概念是世界遗产体系近年来的创新点之一,这一概念强调以整体的视角关注遗产组成部分间的内在关联,并认知各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贡献角度共同塑造出的超越原有个 ...


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第3期


泉州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

傅晶*,王敏,梁中荟,任远,王超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

摘 要:系列遗产概念是世界遗产体系近年来的创新点之一,这一概念强调以整体的视角关注遗产组成部分间的内在关联,并认知各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贡献角度共同塑造出的超越原有个体的整体意义。文章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为例,解析其整体价值与要素构成的认知思路,认为该系列遗产的整体可界定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区域一体化空间-经济-社会系统”,它证明了宋元泉州作为世界贸易中心港口的典范,具有“区域整合、多元繁荣的杰出发展智慧”,展现出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网络高度繁荣、沿线社会蓬勃发展的强烈时代特征。系列遗产概念推进了遗产认知的方法,有助于洞察关联、理解机理、认知系统。系列遗产的关联性特征对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具发展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具有共同价值的一组遗产地开展研究与保护合作,有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社会共识与能力建设,与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高度契合。

关键词:系列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整体价值;遗产要素构成;发展智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21.03.005-021

泉州是中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国家口岸,是10—14世纪繁荣的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枢纽,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发展智慧与共同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学科领域对宋元泉州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海洋交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结构、城市与建筑等视角。本文基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和申报策略研究需求,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题框架指引研究方向,运用世界遗产体系中“系列遗产”的认知方法,分析泉州海洋贸易系列遗产的整体构成及其潜在的突出普遍价值。

1 国际专业指导文件所提示的系列遗

产认知与保护方法

系列遗产是世界遗产体系中在遗产界定、价值认知、要素构成,以及遗产申报准备、保护管理等方面较为复杂的遗产类型。10余年来,世界遗产系列提名项目明显增多:2015—2018年列入的66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可视为系列遗产的有21项,占比约31.8%;2019年列入的24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可视为系列遗产的有14项,占58%,系列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方法成为世界遗产专业领域的重要议题。从1980年初步提出到2019年,系列遗产的概念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其中1988年、2005年和2011年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可以从各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下文简称《操作指南》)和历年ICOMOS对世界遗产提名项目的评估报告中观察出技术路线的发展轨迹。在《操作指南》《世界遗产申报准备》《关于系列遗产及其申报的世界遗产国际专家会议决议》《系列遗产跨国申报:关键议题》等世界遗产专业机构发布的一系列指导文件及相关研究报告中,对系列遗产的界定与特性作出了阐述,尤其强调了遗产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间,关于价值线索与构成体系的建构方法[1-4]

系列遗产概念是世界遗产体系近年来的创新点之一,其概念具有内在优势,揭示了突出普遍价值可以存在于一系列不相邻的地点所构成的整体中。2005年与2011年《操作指南》第137条对系列遗产界定内容有明显变化(图1),呈现出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发展。早期对系列遗产的认知往往基于时空、类型以及所涉历史-文化群体方面的同一性视角;近年来则多基于“概念性”或“主题性”视角,关注系列遗产各组成部分间的多维度关联性所反映出的遗产整体的形成、发展机理和深刻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或主题往往来自知识观念层面的认知,如何通过对这种内在关联线索和体系构成进行解析,从而证明遗产整体的概念或主题,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关涉到遗产整体价值能否在当代和未来社会获得更广泛的理解和共鸣。

图1 《 操作指南》137条对系列遗产界定内容的变化对比

(来源:作者团队绘制)

自2008年起,系列遗产作为专项说明对象之一,出现于ICOMOS对当年提名项目的评估报告中,相关评估要点提示了系列遗产认知与保护管理的关键视角和技术路线,主要包括:①该项目以系列遗产方式提名的理由;②该系列遗产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是什么;③该系列遗产的整体概念或主题;④该系列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⑤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反映出哪些整体性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如何共同证明遗产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⑥系列组成部分的遴选原理;⑦是否建立了覆盖系列遗产全部组成部分的整体保护管理框架。

可见,系列遗产的理念与实践提示人们:应该更主动地关注跨时空的文化互动和多维度的文明对话,以一种更系统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认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机理和趋势。系列遗产申报机制鼓励具有共同价值的一组遗产要素的守护者们展开保护与管理合作,有利于增进了解、激发交流、催化国际合作,这与世界遗产公约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

2 基于世界遗产名录主题框架探寻遗

产的价值研究方向

根据国际世界遗产专业机构在《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中的研究,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在类型框架和时间-地区框架下,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6个主题:社会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回应与延续、精神体现、自然资源利用、人群流动、技术发展,各主题又包括多个分主题。泉州系列遗产的整体价值研究目标是在世界遗产名录的时空和主题框架中找到定位,并且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名录主题框架的呈现或完善作出贡献。以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视野,考察泉州社会发展的地理-历史背景,是探寻泉州系列遗产价值研究方向的首要环节,是对照名录主题框架定位本遗产价值主题的前提[5]

2.1 10—14世纪是世界海洋贸易网络及东亚和东南亚社会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重要发展阶段

历史悠久的世界海洋贸易,在10—14世纪迎来了又一次异彩纷呈的繁荣期,形成了学者们研究界定的“首个世界体系”[6]。地中海的海上商业王国蓬勃发展,亚洲大陆的三大文明社会也早已步入各自帝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并以强大的经济与文化实力,为亚洲及东非海洋贸易网络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活跃于海洋上的商人和使者,为各地的物资、产品、财富、技术与文化的广泛交流构建起了世界性网络。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共识,10—14世纪是东亚和东南亚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10世纪前后,宋代社会经济、东亚政治体系、亚洲海洋贸易网络的巨大变化同时发生,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亚洲大地普遍发生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动荡使原来连通其间的陆上贸易路线受阻,沟通的重心转向海洋。中华帝国传统农业社会正发生着商业化的变革,处于经济与文化飞跃期的宋朝(10—13世纪),在社会变迁中生产力提升、商业与技术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北方边境压力引发的军费开支需求也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工商业的增长,以及国家财政对海外贸易收入的倚重,从而推动东南沿海地区海洋贸易的发展。中央政权将目光投向了蓬勃发展的世界海洋贸易网络,鼓励并大力推动海外贸易,将其收入列为补充国库的重要来源。由此,宋元中国海外贸易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系统的市舶制度、管理规约,并在帝国沿海地区的一系列通商港口设置市舶司,加强海外贸易的运行管理。中国作为亚洲海洋东端的经济与文化引擎,对世界海洋贸易与交流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核心贡献[6-9]

2.2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的国家口岸脱颖而出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绵延群山与浩瀚海洋间的狭小平原地带,是船舶停靠的良港,海运交通较陆路便利。受困于耕地资源匮乏,泉州长期高度关注海洋贸易动态。1087年,已积累了长期海外贸易经验的泉州迎来关键性的历史机遇,宋王朝在此设立了市舶司,泉州自此成为国家级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在农业、手工业、城镇商业、交通设施等方面已具备基础条件的泉州,以海外贸易需求为导向,依托于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帝国保障,涉及产、运、销环节的各行业迅速联动发展。柑橘、荔枝、糖、酒等特色农副产业,陶瓷、纺织、冶铁、造船等手工产业,道路、桥梁、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和村镇建设,全面进入了整合与发展的高峰期。1127年宋王朝都城南迁,随后大量宗室成员入驻泉州,同时,地方精英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使泉州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实力提升等方面更加受益。1279年建立的元朝政权进一步强化了泉州作为南海地区贸易首要港口的地位。宋元泉州的海外贸易范围涉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广大区域,来往于泉州的中外商人、使者、官员、士大夫、僧侣、民众等各界人士,不仅留下了多元而绚烂的贸易活动和文化、生活印迹,还将中国及泉州的商品与文化,通过繁荣的海洋贸易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泉州—中国的国家口岸,由此声名远扬。

泉州将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中华大地与蓬勃发展的世界海洋贸易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崛起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依托于强大的中华帝国,它具有强劲的跨洋贸易驱动力,成为亚洲海洋东端最为重要的中心港口之一,在当时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并以别具一格的“Zayton(刺桐)”之名流传于世(图2)[10-12]

(请横屏浏览)

审图号:闽S[2019]333号

图2 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示意图(来源:任远绘制,参考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Janet L. Abu-Lughod,2015) [6]、乔杜里(Chaudhuti,1985)[13]、菲利普·布亚(Philippe Beaujard,2020)[14]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2.3 价值研究方向分析

由泉州的地理-历史背景可知,10—14世纪是世界、亚洲、中国以及泉州社会显著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其间,世界海洋贸易网络空前兴盛,东亚、东南亚社会变革发展,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海外贸易国家口岸,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区域开发空前繁荣,快速跃升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贸易枢纽。这一切都明确凸显出“发展”这一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应世界遗产名录的主题框架,“创造性回应与延续-城/乡居住地”“人群的流动-商贸中心”主题,适合作为宋元泉州系列遗产的整体价值研究方向。世界遗产价值标准(iv)(ii)(iii)是可供尝试的价值评价角度。由此可梳理出价值研究线索:泉州以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港口为定位而实现的社会飞速发展和所作出的国际重大贡献。重点解析方向为:10—14世纪海洋亚洲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和泉州的需求;泉州海外贸易体系的条件、构成、运行方式、社会支撑体系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怎样的创造性理念和方式造就了泉州的飞跃式发展;泉州对海洋亚洲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3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综述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的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为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高度整合,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承载着宋元泉州整体关键价值特征的系列遗产组成部分包括行政管理机构遗址,由城门、城墙、路网等构成的城市格局关键设施遗迹,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城市干道与水系、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它们所构成的整体完整体现了宋元泉州高度整合的“产-运-销”一体化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多元社会系统。

宋元泉州因其区域整合、多元繁荣的独特发展智慧和卓越成就,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展现了10—14世纪在空前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活动塑造下,沿线港口社会的蓬勃发展阶段。宋元泉州的杰出发展智慧得益于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这一智慧积淀塑造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传承至今。该遗产表明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以其卓越的发展智慧、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图3)。

(请横屏浏览)

审图号:闽S[2019]333号

图3 宋元泉州盛景图(来源:梁中荟、李皓绘制)

4 宋元泉州系列遗产整体构成

4.1 宋元泉州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整体景象概述

本系列史迹记载着10—14世纪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繁荣景象。来自中央、本土和海外的世界性多元社群合力开创了中华帝国国家口岸特有的“产-运-销”跨行业整合的海外贸易体系,共同造就了该时期世界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辉煌。集中建造和发展于宋元时期(10—14世纪)的22处代表性的古建筑、古遗址或石刻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所构成的整体,反映出宋元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贸易运行系统、社会支撑体系,以及自海港经城市延伸到山区腹地的城乡发展区域空间系统,体现了行政管理、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城市结构、港口与交通、手工业生产、资源条件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这些代表性史迹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洋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图4、图5)。

审图号:闽S[2019]333

图4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分布图(来源:梁中荟绘制)

向上滑动阅览

(a)开元寺

(b)南外宗正司遗址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