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唐纳职城寻踪——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考古记

摘要: 一 纳职城记忆寻找纳职城,当从唐与突厥之战谈起。唐朝初年,薛延陀、回纥等部族不堪忍受东突厥的欺压,起兵反抗,攻破欲谷设,势成燎原之火,再加上突厥之地五月霜降,天灾不断,势力大损,于是,唐太宗在贞观三年,派遣兵部尚书李靖等统兵攻打东突厥,战而胜之。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兵势大盛,生活在哈密的粟特人首领石万年率七城降附,唐在哈密设西伊州 ...



纳职城记忆


寻找纳职城,当从唐与突厥之战谈起。唐朝初年,薛延陀、回纥等部族不堪忍受东突厥的欺压,起兵反抗,攻破欲谷设,势成燎原之火,再加上突厥之地五月霜降,天灾不断,势力大损,于是,唐太宗在贞观三年,派遣兵部尚书李靖等统兵攻打东突厥,战而胜之。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兵势大盛,生活在哈密的粟特人首领石万年率七城降附,唐在哈密设西伊州,后改为伊州,下辖伊吾、纳职和柔远三县。唐朝收复哈密的举措,开启了大唐雄踞天山南北、经略西域的大一统格局。而今,历经千余年的时光,见证大唐荣光的伊吾和柔远两城已踪迹全无,仅纳职城依稀可寻。


关于伊吾、纳职、柔远三城的方位,《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极为详实。其中写到,伊吾城北120里是天山,城东北四条水系并排南流,在城南汇合。哈密虽大,但能筑城屯田的绿洲有限,最大且稳定的即今天哈密城区及五堡镇所在绿洲,符合上述文献记载的也仅有哈密城区所在的绿洲。哈密城区距离天山主脉约60千米,东北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和榆树沟四条沟渠并排南下,至花园乡汇聚。因此,从地理位置看唐代伊吾城应当在哈密回城北侧一带。这一区域一米多深的地下也曾出土过唐代陶器。时过境迁,城址早已深埋在地下。至于纳职城,文中写到,纳职县在伊州的西南120里,县城以北140里为俱密山,山北20里可以到达蒲类海。关于俱密二字,或许是且弥的转音,而汉代活跃在巴里坤山北一带的正是西域三十六城邦中的东且弥和西且弥,俱密山也就是天山主脉,而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由此反推,巴里坤湖和天山连线再向南120里即为纳职城区位所在。如今这里是白杨河绿洲的腹心地带,现名四堡和五堡,新疆著名的五堡大枣即来源于此,这一区域也是文献中记载的“旧膏腴之地”。?

?

白杨河绿洲地带古代城址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为主,唐代古城只有文物天地拉甫却克古城1座。2019年和2020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附近新发现了佛寺建筑、仓储遗址和古城居民的墓葬区。为明确拉甫却克古城即唐代纳职城故址,20199月至12月、20206月至7月对古城北侧的墓葬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图一)。


图一 拉甫却克古城全景(西南—东北

拉甫却克墓地考古


拉甫却克墓地(图二)位于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东距哈密市65千米。墓地东南侧60米即为拉甫却克古城。共清理墓葬102座,窑、井各1座,墓葬中有斜坡墓道墓21座、竖穴偏室墓20座、地面葬58座,另有3座婴幼儿墓葬,形制不清。


图二 拉甫却克墓坛全景图 (西—东)


斜坡墓道墓包含19座斜坡墓道土洞室墓和2座砖室墓,均未见地面建筑。斜坡墓道土洞室墓朝向多为南向,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斜坡墓道位于南侧,口窄底宽,墓道壁面较为平整光滑,底部前半部较陡峭,后半部较平缓。甬道位于墓道北侧,较短,均残,堆砌土坯封闭。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均为洞室。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顶部较墓门顶高,多为平顶、直壁。墓底多留生土二层台以作棺床,多在西侧或北侧。少量斜坡墓道土洞室墓呈东西向,斜坡墓道较短促,墓底深度较南北向的斜坡墓道墓浅,墓室内除墓门所在一侧,其余三侧均有生土二层台。2座砖室墓均为南向,墓道底部为生土面,墓室底部见青、红铺地砖,四壁横砖平铺错缝垒砌,黄泥勾缝。主墓室坍塌,墓顶形制不明。M9侧室结构保存较完整(图三),顶部为覆斗顶。多数墓葬未见葬具,7座清出木棺,个别木棺外残留彩绘。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向不一,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多次葬。随葬日用品及装饰品等,如开元通宝、五铢钱、陶罐、陶灯、金币、金戒指、铜钗、铜耳环、铜带扣、铜勺、铁剪刀、漆木碗等(图四至图七)。


图三 M9侧室(西北—东南


竖穴偏室墓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均未见地面建筑。竖穴偏室墓由竖穴墓道和偏室构成。仅南部1座偏室墓的偏室开凿于墓道东壁,其余该类型墓葬的偏室均开凿于墓室西壁,墓室与墓道间以土坯封闭,平铺垒砌16层,黄泥填缝。土坯长0.4、宽0.2、厚0.1米。墓道分平面呈长方形或长圆形两种。墓道呈长方形者,墓主多为男性,部分墓葬偶见墓底铺置杆状植物,疑似芦苇草席,大部墓葬无葬具,多为单人一次葬,仰身直图三M9侧室(西北东南)肢葬,头朝南。随葬品亦较为单一,于墓主头部东南侧放置一陶罐或无随葬品。墓道呈长圆形者,墓主多为女性,葬具为箱式木棺,葬式与前者相同,随葬品数量、种类较多,包含日常用品及装饰品,如单耳罐、萨珊波斯银币、开元通宝、铜镜、铜钗、铁剪刀、漆盒、奁盒、珠饰等(图八至图一三)。


图四 M55


图五 M22:6 仿东罗马金币

图六 M22:5 金戒指

图七 M22:10 铜钗


图八 M24 ( 东—西)

图九 M35:3 “上方作竟 ” 龙虎纹镜

图一〇 M62:3 萨珊波斯银币


图一一 M24:1 开元通宝

图一二 M25:2 奁盒

图一三 M25:5 环首铜刀

地面葬多成组出现,排列有序,推测为依借早期房屋建筑基底改建而成。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壁为土坯垒砌。原房屋建筑土坯墙较厚,由二至三列土坯构成,新建造的土坯隔断墙一般为单列土坯,故地面葬四壁的厚度不一。墓底为熟土面,为原房屋建筑的活动面。墓葬被严重扰动,墓中不见箱式木棺,部分墓葬底部铺垫红柳枝条或芦苇草席。墓主个体多2人以上,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向不一。随葬器物以女性装饰品为主,如铜质串珠耳环,天河石、蜻蜓眼玻璃珠、珊瑚、珍珠等串饰,以及骨簪、骨梳、木梳等,另伴有少量流通货币,如开元通宝(图一四至图一八)。


图一四 M63、M64 ( 西—东 )

图一五 M1:1、2 铜耳环


图一六 M47:1 串珠


图 一七 M70 :3 骨梳


图一八 M86:1 骨簪


陶窑遗址被两座地面葬所叠压,年代较地面葬早。陶窑为半地穴式结构,由操作台、火膛、窑室和烟道构成,总长3.9、宽2.4、深3.1米。窑室中部发现一个长方形生土立柱,上小下大,高1.1、底部长0.8、宽0.73米,顶部长0.55、宽0.43米。陶窑出土陶片3000余件,包含陶罐、陶盆、陶钵、陶缸、托盘等器物。根据陶窑与地面葬的叠压关系及陶窑出?土的遗物判断,该陶窑的年代应为唐代(图一九)。


图一九 Y1( 东—西 )

拉甫却克墓地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判断年代为南北朝至唐宋,是哈密地区首次发掘的历史时期墓葬。偏室墓年代较早,年代为南北朝至中唐。斜坡墓道墓的年代在唐初至唐中期,而地面葬的年代则延续至北宋时期。墓地整体使用年代较长。斜坡墓道墓是本次考古的重要收获,特别是砖室墓明显受到河西地区墓葬风格的影响,填补了斜坡墓道墓由河西地区向天山一带传播线路上的空白。两座砖室墓的规格和等级在墓地中的级别最高,在哈密地区极少发现,显示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墓葬形制前后变化,可能暗示着该地的人群发生变迁。墓地使用年代较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城市聚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着稳定运行。墓地西南角的陶窑,在窑室中发现了新疆首例生土立柱,使得陶窑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受热更均、烧制数量更大。陶窑中出土的陶罐、缸、钵及托盘等,均为实用器,且与古城内釆集的陶器器形基本一致,陶窑年代亦符合古城的使用年代,故这座陶窑应是服务于古城。规格等级较高的墓葬形制,丰富的随葬器物,明确的年代信息,有力地证实了拉甫却克古城即为唐代纳职城故址。纳职一名沿用到明代永乐年间,陈诚《西域行程记》误记为“腊竺”,其后才被拉甫却克取代。

历史上的纳职城及墓地所见


纳职城最初是鄯善人所筑,“唐初有土人鄯伏,属东突厥,以征锻税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浑居住,历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遂以为号耳”。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纳职县条载:“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名县焉。”也是因此,纳职城形制规格与唐制有别。《新疆图志》上认为是魏晋时期所筑。结合14C 数据。西北城墙釆集的植物样品测年显示,经树轮校正后年代在公元590666年(95.4%)。贞观初,伊吾粟特人首领石万年率七城归降,唐在纳职原址设纳职县。


薛宗正认为隋至唐初活跃在伊吾的是粟特人,文献所载的“田夫、商贩之人,唯有平铁为鏊,冬夏常食饼,无釜甑之具,杯碗匙筋智不畜,渴则渠踞地而饮,古所谓挎樽掊饮,则其质朴之像,其俗又不重衣冠,唯以多财为贵”,伊吾民俗具有典型粟特人特征,当以粟特人为主,辅以突厥、吐蕃、吐谷浑等。粟特人善经商,拉甫却克墓地竖穴偏室墓也反映出这一点。墓葬中发现有口含萨珊波斯银币、手握开元通宝的丧葬习俗,萨珊波斯银币是萨珊王朝流通货币,在新疆也广为流传和使用,开元通宝系唐王朝官方货币,二者同出一座墓葬中,反映出东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或许,墓主的身份即为商人,在此死后,沟通东西、贸易获利的意向一如生前。出土器物更是兼具东西特征,如来自中原内地的漆木器、四神十二生肖镜、“上方作竟”龙虎纹镜、陶灯、陶砚、开元通宝钱币等,来自中亚的萨珊波斯银币、珠饰等。葬俗和器物一方面反映出粟特商人的身份及其葬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西物质和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吐鲁番地区发掘过大批粟特人墓葬,也可为证。


初唐至中唐,纳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武功卓著。如贞观十六年郭孝恪任伊州刺史,击退西突厥,并趁胜追击,“追奔至遏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积功升任安西都;谢叔方任伊州刺史,善于治军,升任洪广二州都督。后又有苏海政、郭知运、张宾等任刺史。至开元时,纳职县人口达到“户六百三十二,乡七”。这一时期的盛景也反映在拉甫却克墓地。竖穴偏室墓仍然存在,斜坡墓道墓盛行,并出现砖室墓。斜坡墓道墓风格鲜明,是具有明显汉式风格的葬俗。反映出大一统背景下,中原文化风俗西渐并被接受和发展的态势。丰富的出土遗物也反映出这一阶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唐中晚期至宋元,伊州数易其手,悲歌谱写,纳职作为领县,同遭劫难,逐渐衰落。先是吐蕃趁唐内乱侵占伊州,史书记载,“袁光庭者,河西戍将,天宝末为伊州刺史。禄山之乱,西北边戎兵入赴难,河、陇郡邑,皆为吐蕃所拔。唯光庭守伊州累年,外救不至。虏百端诱说,终不之屈,部下如一。及矢石既尽,粮储并竭,城将陷没,光庭手杀其妻子,自焚而死。朝廷闻之,赠工部尚书”。大中四年(850),归义军收复伊州后,又于大中十年击退回鹘、吐谷浑收复纳职。乾符三年(876),仆固俊复领伊州,为高昌回鹘王国所辖。北宋时,伊州还一度建立过汉人政权。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对纳职等地破坏严重,归义军、吐蕃、回鹘、吐谷浑等势力反复争夺。但就发掘的墓葬而言,能与这一时期对应的仅有地面葬。这类墓葬形制独特,在东部天山地区历史时期遗存中尚未见到。墓葬出土大耳环,其上多串有珠子,风格独特,与之类似的器物在阜康白杨河、西沟墓地有所发现。晚唐五代,阜康一带与哈密同属高昌回鹡势力范围,这类墓葬或许和高昌回鹘王国有关。墓中埋葬个体较多,多人多次葬现象明显,随葬品多为女性装饰品,较偏室墓和洞室墓而言精致小巧有之,大气不足(图二)。


图二〇 M16 (东北 — 西南)

此外,古城西北侧的仓储遗址,数十个圆形窖穴的发现,解决了古城粮食种子储存的地点及技术问题。古城西南侧的佛寺,有特征明显的礼拜中心,亦有供僧人生活的日常居所,“佛地”“僧地”分明,互不侵染。《贤愚经》所载“布施祇园精舍”中提及,舍利弗言“今此园中,宜起精舍,若远作之,乞食则难,近处愦闹,妨废行道”。佛寺居于城外而又不远离城,既满足了佛教圣地远喧嚣、留清净之愿,又便利了僧人乞缘化食、信众礼佛供养。大型佛殿、佛塔的建造,以及系统的寺院布局,为佛寺附近居民、尤其是古城居民的文化信仰提供了寄养之所,也证实了当时当地的经济实力,为古城的城市等级和规模提供了有力证据。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1年第7期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高文思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拉甫却克墓地,唐纳职城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