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原始瓷器或釉陶器——从扬州地区汉墓出土物说起

摘要: 东汉时期青瓷的烧造成功,是陶瓷史上一项巨大的成就。青瓷出现以前,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或釉陶,则成为厘清陶瓷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扬州地区汉墓出土的带釉陶礼器及青瓷器尤为引人关注。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吴国、越国和楚国,西汉时期为广陵郡或广陵国。扬州地区汉墓呈现出多元特征,既受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兼备吴越文化因 ...

东汉时期青瓷的烧造成功,是陶瓷史上一项巨大的成就。青瓷出现以前,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或釉陶,则成为厘清陶瓷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扬州地区汉墓出土的带釉陶礼器及青瓷器尤为引人关注。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吴国、越国和楚国,西汉时期为广陵郡或广陵国。扬州地区汉墓呈现出多元特征,既受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兼备吴越文化因素,同时与苏北徐州地区的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扬州汉墓出土的原始瓷或釉陶的梳理,或能对认识早期陶瓷的发展脉络有所裨益。



出土陶瓷器基本情况

据已公布资料,扬州地区汉墓集中在西汉中晚期到新莽时期,西汉早期墓葬较少,也有部分东汉早中期墓葬。出土陶瓷器按质地可分为三类。


灰陶器,器型有灶、井、罐、盘、熏、炉、盆、鼎、壶、盒、釜、杯、杵臼、猪圈、房屋、仓、案、烛台、博山炉、建筑构件等。


青瓷器,均出自东汉墓,器型为罐。


原始瓷或釉陶器,器型有罐、壶、瓿、鼎、盒、盆、钫、熏炉、洗、匜、釜、灯、卮、陶楼、畜圈、灶、樽、盘、井、轱、桶、权、仓等。


扬州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瓷器自有其发展序列。西汉早期,以仿铜礼器为主,器型丰富,质地有釉陶器和灰陶器,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期,仿铜礼器数量减少,以瓿、壶、罐为基本组合,均为釉陶器,灰陶生活类明器开始出现,以井、灶为基本组合;东汉时期,仿铜礼器已不再流行,以灰陶或釉陶生活类明器为主,偶见青瓷器。



原始瓷或釉陶器的时代特征

扬州地区汉墓原始瓷或釉陶器的主要造型有瓿、鼎、盒、壶、钫、熏、勺等,其中瓿、鼎、壶、盒最多见。从造型和器物组合上看,具有明显楚文化特色,时代风格明显。以下按器类逐一分析。

最为常见器型之一,流行于西汉早期到新莽时期,形制变化不大,纹饰从繁缛到简单,耳部造型和装饰尤其明显。


西汉早期:三足或无足,口微侈,溜肩,肩部贴附对称的宽扁耳,耳上半部饰凸起的由卷云纹组成的兽面纹,下半部饰竖弦纹,腹上部刻4或5周凹弦纹,间以2周水波纹。以扬州杨庙村刘毋智墓出土为代表。


西汉中期:大圆肩,上腹外鼓,下腹内收,凹底。肩部设三道凸绳纹,绳纹下各有三组刻划波浪纹。肩两侧设铺首衔环一对,铺首为一方形兽面,印有眼、鼻、耳、嘴和卷曲的毛发,耳部做人面形,刻有眉、眼、鼻、口、发、须。以烟袋山汉墓出土为代表。


西汉晚期:敛口平沿,短直口。肩部对称兽面叶脉纹耳,上有羊角状堆塑,间饰凸弦纹三组,每组三道。以仪征胥浦101号墓为代表。


新莽时期:敛口,溜肩。肩部对称兽面纹耳,有的通体模印席纹。以仪征螃蟹山新莽墓出土为代表。
西汉早期:方唇微外侈,束颈,圆肩,斜弧腹,圈足高且外撇。肩部置对称的桥形环耳。盖面隆起,上立三个“S”形纽,纽下部作圆形穿孔,盖缘内凹形成子口。长束颈,耳饰蕉叶纹和双圈纹。盖面饰三周凹弦纹,间饰两周戳点纹。上腹部被三周凹弦纹分隔为两组纹饰带,分别饰以戳点纹和水波纹。以扬州杨庙村刘毋智墓出土为代表。


西汉中期:饼形盖,冠形钮,盖有弦纹二道。圆唇微外侈,颈部内收,斜肩鼓腹,下腹内收,矮圈足。肩部设有一对铺首衔环,铺首为兽面,耳饰蕉叶纹。颈中部饰双线划纹一周,划纹间印有波浪纹。肩部刻划凸线纹、波浪纹和绳纹,近口沿处刻波浪纹一组。以扬州烟袋山汉墓出土为代表。


西汉晚期:侈口或喇叭口,盘口壶已经出现,但数量较少。溜肩,球腹,矮圈足或平底。肩部置双耳,上方饰横“S”形堆贴,或者饰对称铺首衔环,铺首和环之间附加蕉叶纹耳。颈部饰水波纹,肩、腹部数道弦纹或有堆贴纹饰。以扬州胥浦101号墓出土为代表。


新莽时期:

撇口壶,侈口,束颈,溜肩,圆腹,平底或圈足。口沿、颈部饰水波纹一周,沿、颈、肩、腹各饰一组弦纹,肩部对称置蕨叶纹半环耳,耳上部堆贴羊角饰及五乳钉,下部堆贴半圆环。或者对称置蕉叶纹耳,耳上方为横“S”形贴饰。以仪征螃蟹山新莽墓出土为代表。


盘口壶,盘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或圈足,盘口、颈、肩、腹饰水波纹或者弦纹。肩部对称置蕨叶纹耳,耳上部堆贴羊角形饰,下部堆贴半圆环。以宝女墩新莽墓出土为代表。

典型仿铜礼器造型,流行于西汉早中期。


西汉早期:半球形扁圆盖,盖上立三个“8”字形纽,盖面刻划弦纹。器身子口内敛,两长方形附耳,附耳顶端外侈,耳上有穿孔,穿周饰凸起的卷云纹,扁球腹,中部有一道凸棱,圜底,三矮蹄足,足外侧饰卷云纹,具有战国晚期遗风。以扬州仪征张集乡西汉墓出土为代表。


西汉中期:球面形盖,盖顶有三个乳钉状钮。子母口,两方形附耳或蟠螭纹铺首,折腹内收,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平底三蹄足,足上饰卷云纹。


覆碗形盖,耳部饰直线和弧线组合纹,上腹部陡直,下腹斜收成平底,腹部凸棱明显,下腹部满饰凸棱纹。以扬州烟袋山汉墓出土为代表。

基本形制变化不大,覆碗形盖。器身作子母口,扁球腹,平底或矮圈足。盖、腹部饰数道弦纹,早期多为凹弦纹,中期流行凸弦纹。


新莽时期是原始瓷或釉陶器器型种类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新莽以前,器型均为仿铜礼器造型,时代越早,器型种类越丰富;新莽以后,仿铜礼器仅存壶一类造型,生活类明器大量出现。西汉晚期墓葬中的原始瓷器质地已经接近于成熟瓷器。从原始瓷或釉陶发展为东汉时期成熟青瓷,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两汉时期漫长的发展演变。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欢迎投稿:wenwuzhisheng@126.com


【在看】的你最好看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