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遵义茅衙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摘要: 2012年以来,我们对以海龙囤为核心的播州杨氏关囤遗址以及墓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田野考古工作,对播州杨氏的军事理念和丧葬制度有了全面的认知。为了增进对播州经济形态的了解,我们启动了播州杨氏土司田庄遗址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9年对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温泉村天桥组茅衙遗址进行了发掘。茅衙,又名仙岩庄,《遵义府志》载:“茅衙寺,在城北 ...


2012年以来,我们对以海龙囤为核心的播州杨氏关囤遗址以及墓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田野考古工作,对播州杨氏的军事理念和丧葬制度有了全面的认知。为了增进对播州经济形态的了解,我们启动了播州杨氏土司田庄遗址调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9年对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温泉村天桥组茅衙遗址进行了发掘。

茅衙,又名仙岩庄,《遵义府志》载:“茅衙寺,在城北十五里茅坪,原名仙岩庄,初为杨应龙妻田惜玉所居,称曰茅衙。平播后,李氏得之,改建为寺。”茅衙寺一直沿用至今,地理坐标东经106°50'6.88",北纬27°44'44.29",海拔890米,东南距遵义市10公里,北距海龙囤遗址7.6公里。遗址地处湘江上游支流喇叭河右岸一个南北走向的长条形坝子中,坝子地势较平坦,周围环山,在坝子中央突起三座南北排列高度约30米的石山,茅衙即依托石山而建,故名仙岩庄。

茅衙遗址全景

一、遗址格局

SPRING

遗址按功能可分生活区和庄田区两部分。生活区基本以陡峭的石山外沿与一道由人工砌筑的石墙围合而成,其外四周即为庄田区。人工石墙形制有三种:一是分布在庄宅山门两侧的南墙,使用修整规则的石块以石灰粘合砌筑;二是分布在石山上的北墙,依山势修建,砌筑方法与南墙同,但分单层石墙和内部填石子的双层石墙两种;三是位于庄宅区东侧的东墙,连接北墙与北墙南边陡峭山体,使用不规则石块垒砌,未使用石灰。

天桥

(一)生活区。又分为庄宅区和休闲区。

庄宅区主体建筑为一组中轴对称逐级抬升的分散式三进院落,由山门、前殿、后殿和左右两侧廊庑组成,分布在依次抬高的三级台基上。第一级台基遗存破坏严重,前端外侧应有山门,惜门址破坏不存,后端与第二级台基相接处有一东西横向分布的通道,通道底使用石板铺设,保存非常差。第二级台基上为三合院建筑,中间靠后为前殿,左右两侧为廊庑,前殿前边为庭院,前殿位置现为茅衙寺天王殿。第二、三级台基之间以台阶为联通,后期破坏,具体情况不明。第三级台基呈后高前低的斜坡,利于排水,其上为一组三合院建筑,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后边中央为主殿,东西两侧紧挨为通道,再往外侧为廊庑,中央主殿与两侧通道正前边为排水沟,水自排水沟东端接东厢房底下暗沟排到东侧区域,主殿排水沟前为宽阔的庭院。在主体建筑第二级台基东侧发掘出宽约3.1米底部铺设石板的通道,主体建筑第二台基西侧的玉米地中发掘出部分铺设石板的庭院,惜破坏严重,这两处遗存基本格局和功能不明。

石山东北坡观景房基址柱础

休闲区主要是园林景观,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两类。自然景观由庄宅北侧和东侧的三座秀丽的石山及山下的两处溶洞组成。人造景观由庄宅西南侧的1处水池和东北侧石山上的数条交错分布的游览路道、1座石拱桥、6块奇石、2处平台、1处三层的观景房建筑基址等组成。水池在庄宅西南,平面略呈长方形,池壁使用简单修整的石头垒砌,石灰作为粘结,池壁表面凹凸不平,深约3米,目前仍在使用。石山上分布的多条路道互相联通,连接至山上各处景点,分四类:一是在山体基岩上直接开凿出的路面和台阶;二是使用石块、石灰混合修建而成;三是在山体裂缝处使用石板搭建简易小桥;四是在缺凹处修建堡坎或填土等铺垫平整为路面。6块奇石或分布在路道旁,或分布在平台边缘,作为配景使用,体量较大,当为就地取材。石拱桥位于观景房基址顶端,架于天然山体裂缝之上,由多块石条拱券垒砌而成,是山体东北侧唯一可达山顶的通道。山顶处为一处面积较大的平台,为人工开凿与垒石结合砌成,平台破坏严重,推测其上应有类似亭子的建筑,但遗迹不存。该平台东北部左右边缘各树立一块作为配景的奇石。山顶西北边坡下为另一平台,与山顶平台结构相似,出土了部分青砖,保存较差,推测也应为一处亭台建筑。观景房基址分布在石山东北坡,在山体上直接开凿出柱础,为依坡势而建的上下三层木构建筑,高差较大,亦可作为廊道通往山顶。

水井

庄宅区生活饮用水来自于庄宅西侧山坡,有一组引水设施,包括三部分:一,自水源地至庄宅区的引水石笕,由数节凿成“U”形石槽的石条榫卯相接将水引至庄宅西侧的水井内,总长约300米;二,位于庄宅区西南侧的水井,为人工修建的小石屋,拱券顶,上半部已被破坏,石屋坐西北朝东南,与庄宅主体建筑朝向一致,前设有双扇可开合的木门,门臼尚存,石屋后壁嵌入田埂,壁面中部为引水石笕的出水口,出水口下面为一石盆,石盆底部有一孔洞,通过孔洞将水排到围墙以外;三,庄宅西侧山坡上引水石笕旁的建筑遗存,破坏较严重,格局不明,据其位置,推测为水源管理用房。

(二)庄田区。遗存主要为横亘于庄田之间的灌溉渠。

生活区外为庄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砌筑有两条石渠将庄宅西北侧大山山水引入庄田,在庄宅北侧汇成一条,横亘庄田而过,最终注入喇叭河。渠壁底部有水眼将水引入两侧的农田实施灌溉,该沟渠兼具排洪作用。

二、出土遗物

SPRING

茅衙(仙岩庄)遗址出土遗物主要为大量建筑构件,少量青花瓷片。集中分布在石山东北坡观景房建筑基址与茅衙寺下庄宅区以及庄宅西侧山坡上引水石笕旁的建筑遗存三处,其他区域仅有少量分布。建筑构件数量庞大,保存较差,主要是板瓦、筒瓦、勾头、滴水、瓦当、脊砖、普通青砖等。各类遗物类型丰富,纹饰多样,规格大小不同。茅衙(仙岩庄)遗址与海龙囤新王宫出土建筑构件形制、纹饰如出一辙。

滴水

龙纹脊砖

牡丹纹脊砖

瓦当

滑动查看更多

三、初步认识

SPRING

经发掘确认,茅衙(仙岩庄)遗址叠压于茅衙寺基址之下,所出建筑构件与海龙囤新王宫遗址完全相同,与茅衙系播州杨氏三十世杨应龙为其妻田惜玉所建、且平播后建为茅衙寺的文献记载相印证。

庄田,是播州杨氏土司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为了对庄田实施管理,修建有庄宅,而在环境优美之地,庄宅往往兼具休闲居住功能。茅衙遗址为一中轴线对称三进院落,同时配有自然和人工园林景观,而在庄田区,保存有灌溉渠。是目前发现播州杨氏保存庄田、庄宅、灌溉、园林等要素最完整的一处田庄遗址,对研究明代播州杨氏庄田经济、水利设施、庄宅格局、景观园林等有着重要意义。

文字:李奎、周必素

图片:李奎

编排:方芳

编审:赵小帆

审定:张兴龙

转载自:贵州考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