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专题研究|运河流域非遗策展与运营探索 ——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例

摘要: 陈述知作者简介:陈述知(1984—),女,南京博物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与保护。中国大运河贯通了我国南北西东,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代相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伴随着近十多年的“非遗热”,非遗传承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关于非遗传播与传承的研究日渐增多,各种非遗业态与展览方式也不断在实践中 ...


陈述知

作者简介:陈述知(1984—),女,南京博物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与保护。

中国大运河贯通了我国南北西东,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代相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伴随着近十多年的“非遗热”,非遗传承人受到更多的关注,关于非遗传播与传承的研究日渐增多,各种非遗业态与展览方式也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策展团队在对运河沿岸现有非遗业态和展览方式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对运河流域非遗的综合展览及运营方式作一次新的探索。

一、运河流域非遗业态与展览概况

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行政区划涉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六省。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的非遗业态及展览方式,策展团队前往运河沿岸各地博物馆、非遗馆、非遗街区等地实地调研,遴选出一批与运河具有关联性的项目,拜访传承人并详细了解项目业态,为展览的内容设计积累素材,同时为后期的形式设计探寻灵感。

(一)非遗业态现状

了解运河流域非遗业态的现状是策划非遗展的前提。非遗类型的分布、传承人的生存状态和非遗本体的生存空间等信息,都是展览架构、内容组织、形式设计以及展览运营的重要依据。

一些项目类别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点,如河北的杂技、武术以及江浙地区的传统技艺,而传统戏剧则广泛分布于各地区且各具特色。从区域特色出发,多维度寻找项目与运河的关联性,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之后结合实地调研,了解项目的现状、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的诉求,评估项目入展的可能性,才能为展览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二)场馆展示方式

近年来,伴随着“非遗热”,运河沿线的很多城市相继开设非遗展示场馆,文旅融合的大环境又催生了一批非遗主题的文化旅游街区。从类型上,非遗场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综合博物馆中的民俗或非遗展厅,地域性民俗馆或非遗馆,单一门类或项目的展示馆以及旅游文化街区或工坊。

真正的非遗展应重点展示非遗项目“非物质”的特性,如何规避现有非遗展的“雷区”,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非遗展陈方式,提升非遗传播效率,是策展团队在实地调研中时常探讨的问题。

二、“非遗+大运河”的展览内容构建

如何从运河两岸灿若星辰的非遗项目中选择与运河相关的项目,用合适的叙事方式表述,并以传播和传承的有效性为目标呈现出来,需要从展览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寻求答案。

(一)理念与架构

动静结合的过程性展示和观众的参与互动是非遗展区别于传统文物展、民俗展的主要特征,传播与传承是非遗生生不息的前提,因此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觉得好看、好玩、有收获是非遗展的策展目标。内容设计方面,秉承既体现传统技艺和表演艺术的“活”,又体现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美”的理念。

搭建展览框架是建立在前期案头及实地调研工作基础上进行内容构建的第一步。结合展厅的实际情况,策展团队将十大类非遗项目的属性合并,形成三等分的内容框架;挑选各地代表性项目,并兼顾区域性;将一些故事性的素材转化为知识窗的形式作为点缀,增加项目的灵动与趣味性。最终,“大运河非遗展”的内容框架设定为“乐韵流淌”“形色天成”“民俗万象”三部分。

(二)展项与展品

运河沿岸非遗项目众多,在展项的选择上,策展团队对其中与运河有着内生、发展、演变关系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关注,从多个角度挖掘与运河的关联性,并对过程性的静态展示部分从三个方面考量。第一,考虑与馆内其他专题展厅的展项是否重复;第二,选择一些过程适于在展厅呈现的项目,且过程赏心悦目、具有吸引力。第三,寻找项目的典故及其与其他项目的关联性,确定主要展项和次要展项,其他可放入多媒体中作为延伸展项。

非遗展的所有的展品都是试图用“物质”来解读“非物质”的过程,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展品是指静态展示的过程性展品(如工具、材料、制作步骤的实物及影音视频等)和成品;广义的展品除以上叙述之外,还包括轮番邀请到展厅进行手工技艺类项目展示和口头表演类项目展演的传承人。为了便于观众近距离观看和体验展览,增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性,一些静态过程性展品可设置为半裸展或裸展的状态。因此,“大运河非遗展”展品的时间属性定位为当代而非“文物展品”,也可依据展览需要征集手工艺精品、数码影音作品等作为展品,一些因互动易损耗的展品应可替换。

三、“人+过程”的展示空间营造

展示空间的打造关系到能否将非遗所具有的“有形”与“无形”价值进行充分展现,展示空间本身是在非遗传播过程中连接人与展品的不可缺的表现之地。“大运河非遗展”力图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既包括观众,也包括在展厅进行活态展示、展演的非遗传承人。

(一)整体风格与布局

策展团队考虑到无法将非遗的生存空间“原汁原味”地在展厅中呈现,只能展现非遗的主要过程和成品。因此,展厅以明快的现代简约风格为展览底色,并将部分非遗的生存空间以抽象的背景呈现。展柜、装置等硬件和空间的具有多功能性,满足多样化的展陈需求,展览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主两辅”的空间布局

展厅分为三个主体空间,既有连贯的动线又相对独立。考虑到活态展陈的特殊需求,特设了装具库和工作区两个辅助空间。

2.“动静合一”的展示模式

展览的三个部分都采用静态包裹动态的展示模式,四周是图文展板、多媒体影像、过程性实物展示等,中心区域则为可静可动的活态区。

3.顶层和地面空间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易被忽略的顶层和地面空间,可以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收获惊喜。

(二)展项表现与互动

手工技艺类传承人和口头表演类院团进行“活态展”的时段和频次还需要根据博物馆人流量及经费预算等多种因素进行设定。在静态为常态、活态作为锦上添花的状态下,活态区域的静态模式如何呈现,是策展团队在形式设计中尤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1.活态区域的多功能性

在活态区域的设计中,既应考虑活态模式下布展的便利性、传承人和观众的舒适性,还应兼顾静态模式下背景与装置的美观度与安全性。

2.静态区域的互动性

静态区域特指除活态区的其他区域,多为过程性展品及成品的展示。应在展示过程和细节、扩展时空等方面适度使用多媒体。设计能激活观众感官的互动点,是静态区“活起来”的关键。

根据展项的特点,策展团队在每个部分分别设置1~2个互动点,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满足观众多方位的感官需求。展览的互动装置促使观众在一系列的联觉反应中感受非遗的趣味,很多展项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的拍照打卡点,具有自发性网络传播的效应。

四、基于“活态”的展览运营

非遗展与其他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活态”。所谓“活态”,即展厅中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非遗展厅中的“活态展”通过项目轮换的方式,既弥补了空间的局限和静态展项的不足,也能常换常新,更好地吸引观众。

与静态展相同,活态展同样需要精心策划。两者的区别在于,静态展的布展多是人与物发生关联,展品摆放完毕,工作即告一段落;而活态展的布展多是人与人发生关联,“传承人”即是活态展的展品,策展人员需要与传承人(团队)约定展演或展示的劳务费、时间、展位、内容,并在展示展演过程中加以监督。活态展的策展、布展、展示的全过程是连续性的,常年的活态展工作具有连贯性,对人力和财力保障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试提出以策划组织活态区的展示、展演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展“展览运营”的概念。

(一)活态展示、展演和活动安排

“大运河非遗展”三个部分的中心区域为“活态区”,如何策划组织实施这些活态区的展示、展演和活动,如何统筹利用其他展厅和公共空间,扩大活态展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力,都是策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人力和财力保障条件

伴随着非遗作为重要的展示内容纳入博物馆范畴,“活态展”进入实践探索阶段。非遗活态展作为博物馆展陈的新模式,其运营需要以人力和财力的持续保障为前提。

1.人力保障

与静态展相同,非遗活态展也可采用以策展人为主、团队分工合作的运营模式,非遗各门类可分设策展人或分为多个策展小组,采取流程交替的工作模式,一组在组织实施阶段时,另一组可进行下一专题的调研和策划。

2.财力保障

常态化活态展的经费在博物馆中可参照静态展的经费作年度预算,根据活态展策划的周期、频次、内容、宣传等综合计算花销,也可结合实际情况,与社会教育、文创合作运营,以降低成本乃至覆盖成本。

五、尾声:关于展厅内外的思考

“大运河非遗展”的策展实践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思考。第一,非遗展追求活态和互动,展品因裸展或半裸展而极易损耗,展示与收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点。如何建立长效的换展及藏品入藏机制,是伴随着非遗展陈形式的创新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策展人是非遗展的整体设计者,而展厅的运营则需要持续对活态展部分进行二度策展与布展。作为活态展的策展人,应同时具备研究与管理能力,这也对博物馆非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在活态展中,展示和展演的策划实施通常被当作普通的活动和演出。而随着非遗进入博物馆体系,活态展策展及项目引进的标准也应纳入博物馆的展陈范畴与评价体系。第四,博物馆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非遗活态展的特殊需求,例如展示展演人员需要独立候场区,部分手工艺的制作及演出化妆等都需要水源,但上下水问题在展厅中无法有效解决。第五,非遗活态展不应局限于非遗展厅,展项可延伸到其他展厅和公共空间乃至网络。笔者认为,更可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借助地理优势,联合馆内的社会教育和文创研发,使非遗展示项目与景区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产生多维度碰撞,为非遗的传播及传承开拓新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根据原文精简,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21年第3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官网阅读全文http://dnwh.njmuseum.com/Article/detail/6223,或点击最下方蓝字“阅读原文”。

编辑:张园媛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