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外国金币仿制品

摘要: 一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外国金币仿制品,主要集中在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群,共发现5枚。1. 差诺皇帝金币仿制品(图一∶右),1982年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史道德墓出土,直径2厘米,重4克。双面,金币正面为一东罗马皇帝戴冠肖像,头戴盔,身着铠甲,头盔和铠甲边缘由小联珠纹组成,边缘文字已磨损不清。背面为一胜利女神像,模糊不清,手中可能握一长十字架,另 ...


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外国金币仿制品,主要集中在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群,共发现5枚。


1. 差诺皇帝金币仿制品(图一∶右),1982年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史道德墓出土,直径2厘米,重4克。双面,金币正面为一东罗马皇帝戴冠肖像,头戴盔,身着铠甲,头盔和铠甲边缘由小联珠纹组成,边缘文字已磨损不清。背面为一胜利女神像,模糊不清,手中可能握一长十字架,另一手执小金球,边缘文字亦模糊不清。整个打压的图案不是很清楚,字母也有些变形,金币表面磨损严重。金币上端有一穿孔,最后的拥有者可能是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品。

  

2. 阿尔达希尔三世金币仿制品(图一∶左),1986年固原南郊乡羊坊村史铁棒墓出土,直径2.5厘米,重7克。单面打压,正中有一国王侧面肖像,头戴王冠,高鼻深目,脑后有一束卷发。耳有一坠,颈配项圈。斜披二带。周有一圈铭文,铭文多已残。正上方有一穿孔,穿孔口有打磨过的痕迹。


图一
左:阿尔达希尔三世金币仿制品 唐咸亨元年(670)
1986年宁夏固原南郊乡羊坊村史铁棒墓出土
右:差诺皇帝金币仿制品 唐仪风三年(678)
1982年宁夏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史道德墓出土

3. 查士丁尼二世金币仿制品(图二∶左),1995年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史道洛夫妇合葬墓出土,直径2厘米,重4.6克。双面打压,正面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的正面肖像,头戴珠饰皇冠,两耳侧垂珠,上方有拉丁文皇帝的名字。背面有立像和几个字母,但非常模糊。肖像的上下边缘各打一圆孔,正面冲打,孔径约2毫米,圆孔周边没有磨损,表面略有凸凹,可能是打孔时造成的。

4. 查士丁尼一世改革金币形制之前金币仿制品(图二∶右),1985年宁夏固原南郊羊坊村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土,直径1.9厘米,重0.85克。单面打压,边缘有剪痕,其上为东罗马皇帝正面半身肖像,头戴盔,身穿铠甲,肩扛短矛,耳边有飘带飞起。头盔由连珠纹组成。虽有铭文,但大都不清楚。制作粗糙,已经失真。

图二

左:查士丁尼二世金币仿制品 唐显庆三年(658)

1995年宁夏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史道洛夫妇合葬墓出土

右:查士丁尼一世改革金币形制之前金币仿制品 唐麟德元年(664)

1985年宁夏固原南郊羊坊村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土


5. 查士丁尼改革金币形制之前金币仿制品(图三、图四),1986年宁夏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直径2.3厘米,重2克。单面打压,剪边,中为一东罗马皇帝正面肖像,头戴盔,盔由小连珠纹组成,身着铠甲,肩扛一矛。面部不甚清晰,耳较大。周有一圈拉丁文铭文,铭文大多已变形,除个别字母以外,很难辨认。外边较宽,有一周弦纹,上下各一穿孔。

图三 查士丁尼改革金币形制之前金币仿制品 唐咸亨元年(670)

1986年宁夏固原南郊乡小马庄村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


图四 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出土金币仿制品局部图


  

20世纪开始,新疆、陕西、宁夏等地先后发现或出土了一些外国金币及其仿制品,主要分布在粟特后裔墓葬中。

固原地区发现的5枚外国金币仿制品中,除了史铁棒墓出土的是萨珊阿尔达希尔三世金币仿制品外,其余4枚为拜占庭金币仿制品,这些金币仿制品从分布的地域、埋藏的年代、特征等方面都与出土的真品有较大的差别。史道德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罗丰认为此币仿制的原型为5世纪拜占庭差诺皇帝的金币,郭云艳进一步认为从金币正面形制以及隐约可辨之铭文来看,应当仿自芝诺发行的索里得,同时认为该币的背面图形有两种可能:一是仿自521年查士丁一世改革之后的正面站立天使像的背面形制;二是仿自498521年之间的胜利女神手执基督权杖的索里得背面形制。

从固原出土的隋唐时期外国金币仿制品来看,有的单面打压,有些金币上的图案模糊不清,且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细节根本没有,有的甚至打孔、剪边,因此在用途方面应该也有很大的区别。关于这些外国金币仿制品的用途,学术界大概有三种观点:一是用于流通。夏鼐先生通过对咸阳出土的查士丁二世金币进行分析,提出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特定时期在中国用于流通,同时也有《隋书·食货志》所记载,北周时“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钱,而官不禁”史料为证。二是作为装饰品。对于境内发现的一些穿孔金币仿制品,“最后的拥有者可能是将之作为一种装饰品”。三是随葬。林英在《九姓胡与中原地区出土的仿制拜占庭金币》中认为,由于钱币在粟特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以及粟特人沟通东西商业贸易和拜占庭帝国在西亚的重要地位,粟特人才会推崇和仿制拜占庭金币。中国境内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多穿孔,“大多为纯粹的装饰品,与贸易中的货币没有太直接的关联”进而指出高昌地区的“金钱”不是经济活动的主角,而是葬仪中的一种道具。新疆地区墓葬中大量口含拜占庭金币仿制品的现象也可能与葬俗有关。

固原地区出土的金币仿制与新疆地区在葬俗和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新疆地区出土的金币和仿制品85%口含,而固原只有史道德墓出土的金币仿制品口含,其他均位于身侧,出土的5枚金币仿制品中有4枚均有穿孔,由此可见这些金币仿制品墓主人身前作为收藏和饰品的概率要大一些。

固原出土的隋唐时期的5枚外国金币仿制品,除史道德墓明确含于墓主人口中之外,其余几枚均放置于墓主人头部,由于这些墓葬曾遭盗掘,钱币也可能含在墓主人口中。关于死者口含金币的葬俗,目前学术界集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种习俗来源于西方,一种认为来自中原内地。口含金币来源于西方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他将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发现的3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和1枚萨珊银币均含于死者口中,与古希腊神话联系起来,认为当地人受到了希腊葬俗的影响。与此观点相反,夏鼐认为,中国在殷周时代便已有死者含贝的习俗,当时贝是作为货币的。秦汉时代,贝被铜钱所取代,将铜钱和珠玉一起含在死者口中,成为秦汉以后的习俗。高昌这种死者口含金币的习俗当溯源于中国内地,徐苹方也认为口含金币的葬俗是中国的传统葬俗。罗丰认为这种葬俗与拜火教有一定联系,吐鲁番、固原、洛阳、西安等地死者含币习俗与中亚地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有了文化交流。6世纪中期分布在中国西北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突厥兴盛起来,统治中亚地区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粟特人善于经商,为突厥重视,在突厥任官职,作为突厥的使臣往来于突厥和波斯、拜占庭、隋唐之间。

粟特人在东西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固原在这条国际商道上的位置日益重要。除了钱币以外,中国境内发现了许多隋唐时期与中亚、西亚有关的遗迹、遗物,例如西安何家村唐窖藏中出土的圆圈纹白色透明玻璃碗,懿德太子和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金银胡瓶,西安和洛阳发现的粟特人、波斯人墓葬,等等,这些都证明了隋唐时期东西方贸易的繁荣。8世纪以后,中国与西方拜占庭的联系几乎中断,境内发现的外国金币也逐渐减少。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1年第10期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高文思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欢迎订阅↓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