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广西考古的又一力作

摘要: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杨清平研究馆员负责编著的大型考古专题报告《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已于2021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厚重的考古发掘报告,是广西乃至岭南考古的又一力作,具有重要价值。图书信息《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编著: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左江是西江上 ...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杨清平研究馆员负责编著的大型考古专题报告《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已于2021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厚重的考古发掘报告,是广西乃至岭南考古的又一力作,具有重要价值。

图书信息

《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

编著: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左江是西江上源的一条重要支流,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开始比较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零星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尔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几次文物调查,又发现了一些文化遗址、古代墓葬和其他文物分布点以及零星出土(出水)的文物,年代涵盖了旧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各个时期。为配合文博干部培训和基本建设任务,发掘过几处遗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左江岩画的调查和研究举世瞩目。但是,总体来看,左江流域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数量不多,发掘点少,已发掘遗址的资料大部分也没有进行整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称。同邻近地区相比,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仍然比较落后,属于广西考古的“边缘地区”。因此,有人认为崇左地区没有什么古代文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左江流域考古工作的短板日益突出。为了助力申遗,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考古单位于2010~2016年期间开展了多次左江流域的考古调查试掘工作。仅在2013~2016年期间,调查组就复核或新发现了30多处古文化遗址,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龙州宝剑山A洞遗址、庭城遗址、无名山遗址、沉香角遗址、根村遗址、坡叫环遗址等进行了试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资料。这些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左江流域古代遗址的分布状况、文化内涵、文化发展序列等具有重要价值,为申遗文本的编制提供了可靠而宝贵的依据,为推进左江岩画申遗作出了贡献。

  杨清平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并全程参与了这些考古调查和试掘。在繁重的田野工作之余,能这么快整理出包括诸多遗址材料在内的发掘报告,实在很不容易。左江流域位于中越边境地区,处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开展考古研究,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2013~2016年的左江流域考古工作以及《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的编著与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一书是关于龙州宝剑山A洞遗址、庭城遗址、无名山遗址、沉香角遗址、根村遗址、坡叫环遗址等遗址的整理报告,分三册,约70万字,线图630多幅,彩版140面。除了前言外,报告正文分为七章,包括:左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发现和研究史;2013~2016年左江流域考古发掘各遗址综述;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动植物遗存研究;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石器工艺技术;左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左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结语。全书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各个阶段的材料,内容十分丰富。作为左江流域考古的第一部大型研究报告,在广西考古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觉得,本报告在研究的方法、内容、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表现了以下突出优点:

  其一,对左江流域史前石器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在广西史前考古中,石器数量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往新石器遗址的考古报告中,对石器的描述往往比较简单,尤其缺乏对打制石器特点的详细描述。广西左江流域大部分遗址以石器为主,少见或不见陶器。因此,石器是研究其遗址文化面貌最重要的依据。该报告采用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对石器的分析方法,从原料、加工技术、加工步骤、石器特征、尺寸等各个方面对打制石器进行了全面统计和详细描述。在磨制石器分类研究中,使用了石器工作链的分析方法,把石制品分为原料、加工工具、毛坯、半成品、成品、断块等。这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古人制作石器的连锁行为。这对于以石器为主要遗物的左江流域史前考古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此外,报告还以专章研究了整个左江流域的石器工艺技术,对每一类石器的加工技术进行细致分析,实属难能可贵。

  其二,对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详细的介绍。由于受篇幅限制或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以往很多考古报告是在年代分期、遗迹和器物分类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典型器物进行介绍,大量器物没有文字描述,线图更无从谈起。这种做法主观性较强,不利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本书按照遗址层位尽可能介绍每一层的遗迹和器物,再进行分期和遗址文化的内涵研究。通过这样的介绍,后续研究者可以依据完整的原始材料来判断作者的分析是否准确,甚至可以推翻原有的结论。这种把资料近乎完全介绍的做法,不仅方便了后续研究者,也显示了作者对其研究结论准确性的信心和广阔的胸怀。同时,本书统一器物的分类标准,避免了各个遗址单独分类造成的混乱,使后续研究者进行对比研究时一目了然。

  其三,提出了“宝剑山文化”的概念。广西的史前考古,文化序列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谱系还不很清晰,目前仅提出了“顶蛳山文化”“革新桥文化”和“晓锦文化”三个概念。本报告把以宝剑山A洞遗址一期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命名为“宝剑山文化”,具有创新性。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左江上游,典型的有无名山一期、舍巴遗址一、二期、宝剑山A洞遗址一期、大湾遗址、根村遗址等,总结出宝剑山文化具有以下特点:遗址堆积基本一致,为大量的水陆生螺壳堆积;遗物以砾石石器为主,存在一定的蚌器,陶器极少或者不见;出土的石器类型基本相同,打制石器占大多数,有刮削器和砍砸器等,加工简单粗糙,加工方法多为锤击法;磨制石器比重小,大部分仅磨刃部,磨制不精,均是利用扁平砾石对多个侧边先进行加工再进行磨制;均有一定数量的蚌器存在,但蚌器数量不等,类型也不完全一致,基本都见双肩蚌铲和穿孔蚌器,锯齿刃蚌器独具特色;墓葬均为屈肢葬;经济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年代上也基本相同,距今约7000-4000年。在同时期的遗址中,左江下游、邕江流域的顶蛳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宝剑山文化”则没有,反映了二者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的不同。因此,“宝剑山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广西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时空框架填写补了区域空白。

  其四,将左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本报告在2013~2016年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将左江流域以往发掘的其他考古材料进行一并梳理,从石器技术、文化类型、动植物与气候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综合研究,堪称目前为止关于左江流域考古内容最全面、研究最深入的一部著作。

  这本报告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可以自己慢慢体会。当然,作为大型考古报告也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对左江流域考古学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更加深入;考虑到材料相对缺乏的因素,对左江流域史前文化类型的分类可以再粗略一些;可能由于篇幅或者经费的原因,也有一些遗址的器物没有全部介绍。

  作为广西考古的一名老兵,我读完这本考古研究报告后,甚感欣慰,衷心祝愿广西考古收获更大的成绩。(作者:蒋廷瑜)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