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论

摘要:   韦巨源《食谱》(图源:学苑汲古)一、烹饪饮食——影响人民生存的第一要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是人类自己创造又造就了人类自己的第一要义,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世界各国的烹饪饮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数千年中华文化中积淀、蕴藏、发展出的鲜明而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更是令人叹服。在现代 ...


  

韦巨源《食谱》(图源:学苑汲古)

一、烹饪饮食——影响人民生存的第一要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是人类自己创造又造就了人类自己的第一要义,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世界各国的烹饪饮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数千年中华文化中积淀、蕴藏、发展出的鲜明而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更是令人叹服。在现代,中国的烹饪饮食已经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我们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虽然食与饮与人类俱生俱存,但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饮食”通常指用火以后的生活情境。《礼记·礼运》阐释了从远古到上古有了火以后人民生活的改观:“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礼运》茹毛饮血属于野蛮时代,“火化”“修火”才属于文明时代。《周易》“噬㗐”“需”“颐”“渐”等卦的象辞中所说的“饮食”,都指的是火食。《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他所说的饮食对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自然是有了农耕以后的熟食。《管子》说:“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疾。”这更是明确说明有史以来所记载的“饮食”都是举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饪,所以,烹饪和饮食并提,才能说明这项文化的传统。

烹饪饮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说小了,烹饪和饮食的原始动力不过是为了果腹——自己吃饱,也让下一代吃饱。或者说,它不过是家家户户的庖厨和餐桌,无非是碗里饭、碟中菜、杯中酒而已。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时即使顿顿山珍海味,天天鸡鸭鱼肉,也不过一日三餐;贫困时端着一个大碗稀汤,抓住一块杂面干粮,门边儿上、树底下、地头上随便一蹲,就是一顿饭。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来都属于生活琐事。说大了,它关系国家富强和战争胜利。《尚书·洪范》说,天帝赐给夏禹一种治理国家的大法,称作“九畴”,其中的“农用八政”,说的是8种管理国家的日常政务,第一项就是“食”。治理国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的“饱食”。《周易·噬㗐》的象辞说:“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民之所以仰观乎君上者,为其能食我也。”在正史的记载上,有很多关于“民以食为天”的记载,这里略举一二,说明,“食”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治理。

楚汉相争时,刘邦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来和楚军对抗。说客郦食其给刘邦献策,让他趁项羽不经意时收复荥阳;因为在荥阳西北敖地山上有一个粮仓,各地往此地输送粮食已有很长时间,能占有敖仓大量储备的粮食,其他的军事行动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有了充足的粮食,再加上正确的军事措施,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郦食其以粮食的重要性说服刘邦,他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的确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继续施行改革政策,成就了元嘉之治的太平盛世。刘义隆对农业十分重视,多次亲耕劝农,元嘉二十年(443)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础。

这两处“民以食为天”的记载,历代当政者频繁引用,各种类书经常收存。“民以食为天”这个传统的观念,虽从帝王的御权之术而来,却是亘古不变的大实话。如果哪个国家连饭都不让老百姓吃饱,不管原因是什么,维持政权都难,还谈什么发展。吃饭事关每一个人,“民以食为天”也就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最基本利益的成语。

烹饪饮食意义之大,关系到政治、经济、军事,与生产密不可分,这些自不必说。就是以为“小”的意义,其实也不可小觑。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的目的越来越不单纯了。从在世的人吃,到对辞世者的祭;从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到对美味和营养的追求;从简单的进食、消化,到过程和动作的仪式化;从口感与味觉的满足,到色彩和样式的视觉享受;从个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团聚、朋友的抒怀、乡愁的体验……几千年来,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而有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于是,烹饪和饮食与许许多多自然的、社会的因素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与火食俱来的烹饪,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各种其他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就其广度而言,几乎可以网罗人类文化的全部。人们在山河湖海中寻觅食材,通过农牧业生产扩大烹饪的原料,借助日渐精密的手工业创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与食品制作跟地势、季候、交通、居住条件等等发生了关联。在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习俗和礼仪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发展、改进、丰富了“吃”的技术与艺术。中国人在烹饪饮食领域的创造实在令人惊叹。就食材的丰富、烹饪手法的多样、不同菜系口味之纷繁、果腹之外品尝、养生、治疗、交际等功能的众多,在世界上可以说无与伦比。漫长的烹饪饮食发展史,有多少高超的发明和技艺使人惊呼,有多少与之相关的生动故事让人神往。所以,往深里说,烹饪饮食文化是有关中华文明史的大课题,值得认真去探讨。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有自己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精湛的科学。它既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标准口味,同时提倡“惟辟玉食”的精美制作,然而“节饮食”的告诫代代相传,“扶衰养病”的卫生原理随着中医医学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