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瑞应寺藏明清护戒牒及相关考述

摘要: 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的北麓,距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0公里处,距山脚下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寺庙——瑞应寺。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麦积山最早的佛教寺院,历经各代修缮,至今仍保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及左右配殿等古建筑群。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寺院,据《法苑珠林》记载,“为周穆王所建,名 ...

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的北麓,距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0公里处,距山脚下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的寺庙——瑞应寺。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麦积山最早的佛教寺院,历经各代修缮,至今仍保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及左右配殿等古建筑群。


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寺院,据《法苑珠林》记载,“为周穆王所建,名曰灵安寺”。碑碣记载,东晋时寺庙名为无忧寺;北魏名为石岩寺。到了隋代,由隋文帝赐名为净念寺。唐代更名为应乾寺,宋代时期则因为进献灵芝,于宋徽宗大观元年赐名“瑞应寺”,并沿用至今。据记载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如玄高、昙弘、法秀、重遇等传经布道,开坛说法。无数贵族官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来此顶礼拜佛,布施供养,文人雅士竞相挥毫洒墨,保留众多诗篇及画作。


瑞应寺还珍藏有诸多造像、壁画、碑刻、经卷及寺院宗教活动用品等珍贵文物。其中明清时期的两块木制护戒牃雕版,对于研究麦积山瑞应寺佛教的发展及寺院佛教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护戒牒概况

麦积山瑞应寺现存文物库房木雕刻印版护戒牒,一个为明洪武年款,另一个为清康熙年间戒牒雕版。前者更具代表性。


明洪武年款护戒牒为梨木质地,由两块木板镶嵌而成,呈纵长方形木刻雕版(图1)。纵118厘米,横57厘米,厚3厘米。减地阳刻,四周框边刻云龙纹图案,其中上边刻二龙戏珠,左右及下部各刻一云龙。版面上方刻横向刻“护戒牒”三个大字。每个字横11.5厘米,纵9.5厘米。左右两侧竖排大字各一行,曰“圆受菩萨大戒牒文”,末尾刻“右牒给付菩萨戒弟子收执”。楷书,字体工整,雕刻精细。


图1


清康熙年戒牒为雕刻印版木刻。纵61厘米,横43厘米,厚3厘米。减地阳刻。正下方有浮雕二龙戏珠,上部横向刻“护戒牒”三字(图2),每字7厘米。四周有浮雕象征风调雨顺、保佑四方安居之天王形象,左上角托塔天王,右上角持剑天王,均身穿铠甲,紧握法器,威风凛凛。两天王下部各刻浮雕腾空云龙,云龙下分别雕两天王,右侧为怀抱琵琶天王,左侧为持蜃(龙或蛇)天王。


图2


上述两块雕版,是作为印版而用的雕版。因此均为反向楷书,字体工整圆润,雕刻精细,原为麦积山瑞应寺所存,现存于文物库房,对研究麦积山明清时期瑞应寺宗教历史文化、戒规及其寺院活动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护戒牒及相关内容释读

护戒牒,简称戒牒,由管理寺院的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众,是证明其所取得比丘及比丘戒以上资格的凭证。


来源于印度的佛教,由于中国统治阶级的推崇,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发展非常成熟。为了控制佛教规模,更好地管理僧道,允许他们出家颁发一种证明文书,这就是出现最早的制牒,称为度牒。唐天宝六年诏令天下僧尼,由尚书省祠部经试通过认可发放“祠部牒”。僧侣行脚路经各地传法、参学必须随身携带度牒,证明其为公度僧侣,非由私人剃度出家,以度牒为证。拥有度牒的僧人或道士,可以免除税赋、徭役等,得到官府的保障,此为我国僧尼正式受戒给牒之始。


随后经过多次“政教”变化,几经起落,直至乾隆三十九年皇帝颁发谕令后为止:“僧道度牒,本属于无关紧要,而查办适以滋扰,著永远停止”。


麦积山瑞应寺明清护戒牒,正是大量发放戒牒时留存。从内容可知明代洪武年“右牒给付菩萨戒弟子收执”戒牒。清代“右牒给付优婆随身执照”戒牒,两个戒牒是受不同戒的文牒,前者是受菩萨戒的文牒,后者是优婆(在家修行的居士)随身护牒。


明代护戒牒,上部长方形横框内有“护戒牒”三字,周围饰龙纹,最上为“二龙戏珠”,左右及下方各一云龙,张口利爪,穿梭于云海之中。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权势、高贵、尊荣,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性吉祥物。双龙作为护戒牒纹饰,利用了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意义来护佑四方。前部分介绍历朝帝王均有下诏,凡出行僧人在外参学、游学或在寺院山林传诵戒律时,所遇官司所持戒牒有效。后面记载南山律祖在净业寺建坛传戒,遍及上都、东都、荆州、扬州、汴州、益州等地建坛七十二所之事。同时反映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菩萨戒”。记录所持寺院、法名、师傅及何时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游方参学所持此牒为验。


清代护戒牒,上方中间有“护戒牒”三字,两侧各一龙昂首阔步姿态,下方为“二龙戏珠”,腾云驾雾气势非凡,四角落分别出现象征风调雨顺的护佑天王。四大天王,出自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神话传说中的二十诸天,他们在须弥山中的犍陀罗山四峰各占据一峰,护佑天下。在中国也是汉传佛教四尊守法尊天神的别称,称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由此丰富护戒牒的画面感,增加了护佑的意义。


从形制上看麦积山瑞应寺护戒牒是戒牒雕版,也是空戒牒,用来拓印戒牒,是依照传统规定的范本,增补改变僧号等内容。上面留有僧尼的法名、身份、所属寺院(入何寺院名籍)、到寺年月日、所诵经典、师傅法名等内容,拓印之后再签署日期署名盖印等。从功能上看,是专门用于麦积山及周边寺院僧尼受戒后云游旅行时印制所必备的,并发放受戒弟子出示其身份的证明文牒的凭证。


这两块护戒牒雕板,足以证明麦积山瑞应寺具有一定的制牒权利,代表官方的有法力效应的印制文牒,亦是官方指定瑞应寺为出家信众发放度牒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体现出麦积山瑞应寺院是明清时期秦州佛教文化中心

麦积山瑞应寺所属的秦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具有经济文化优势。明代秦州地区佛教虽然没有隋唐以前的盛况,但秦州地区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传统,不同寺院的佛教艺术仍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发展和延续。


明代正德年间以后,由于明朝政府僧籍管理制度松弛,秦州境内的佛教寺院数量明显增加,分散于麦积山周边的诸多佛寺,绝大多数修建于此后一段时间之内。在这些重修或新修寺院中,有的还以攀附麦积山瑞应寺而建,如麦积区街子镇(现已裁撤,划归麦积镇)观龙山崇福寺,从寺内收藏的明万历二十三年铸大铁钟铭“大明国陕西巩昌府秦州街子镇,照前朝敕建麦积山下院观龙山崇福寺……”可知,崇福寺为麦积山下院,而距崇福寺不远的朝阳寺也为麦积山上院,这些现象不仅说明当时麦积山佛教的影响很大,而且可能也是佛教徒为兴建寺院而有意规避明政府相关寺院管理政策所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段。


现存于麦积山瑞应寺钟楼有成化二十年大铁钟铭文,记载了当时善缘铸钟的秦州官员的情况,反映出当时的秦州僧正司僧正普觉、僧吏普曜、秦州知州傅鼐、秦州卫都指挥使吴钟、瑞应寺主持静湶等僧俗信众发心铸造铁钟的事迹,可见麦积山石窟及瑞应寺在当时秦州佛教界地位非同一般,铸一口铁钟,上至地方官员和各级官吏,僧正司及各级僧官、官寺僧众都要参与其中,如此的规模浩大,不是一般寺院能做到的。足以证明麦积山瑞应寺与当时的官寺会福寺僧人来往密切。


明清时期麦积山石窟洞窟及瑞应寺开始出现了释、道并存的内容。如第2窟内主尊塑地藏王菩萨,两边塑十殿阎君均为明代造像,壁画为“地狱变”,窟顶的八卦图案等内容则是道教题材。在瑞应寺也收藏有一定数量的道教文书,如“道教集经”、“太上感应篇”。也有二教合一的“佛说混源道德经”(图3)等。此外有专门做道场、法事供奉所用的圣牌,有诸佛、菩萨、诸天、诸护法像牌等。在大雄宝殿原供有五佛、菩萨、弟子造像,“文化大革命”时期拆除。由此可知,此时的麦积山瑞应寺既是佛教圣地,也是道教活动场所,是僧道共同管理的具有官方色彩的寺院,也是秦州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图3



文物之声

编辑:甘婷婷

审核:何 薇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wenwuzhisheng@126.com




欢迎订阅↓






【在看】的你最好看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