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穿透时空的鉴容器:七角星纹铜镜趣谈

摘要: 穿透时空的鉴容器:七角星纹铜镜趣谈□柳春诚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地41号墓出土一面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197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拉乙亥乡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25号内的一具俯身直肢中年男性胸下再次清理出一面七角星纹铜镜。采用单范浇铸而成,表面完整平滑,背面周缘及镜钮内缘铸有凸起的弦纹围绕,镜背主题纹样以内缘铸钮为 ...
穿透时空的鉴容器:七角星纹铜镜趣谈

□柳春诚

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地41号墓出土一面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

197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拉乙亥乡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25号内的一具俯身直肢中年男性胸下再次清理出一面七角星纹铜镜。采用单范浇铸而成,表面完整平滑,背面周缘及镜钮内缘铸有凸起的弦纹围绕,镜背主题纹样以内缘铸钮为轴心,向外辐射状阳铸凸起的七角星纹几何图案,形成内外套接交错的14个三角形纹样,其中,七个外三角纹内阳铸斜线纹,镜背中心铸钮。镜缘铸有两个小孔,并发现木质镜柄与镜缘双孔处用细绳捆绑固定的痕迹。经中科院考古所快中子放射分析法鉴定,其径8.9、厚0.3cm、重109克,属于青铜器。25号墓处于整个墓地的中心位置,铜镜拥有者未经二次扰乱,陪葬品颇丰,仅骨珠一项就有583粒,绿松石16颗,海贝11枚,这些遗物充分表明,墓主人在族群中具有显赫地位。它的出土,缩短了古今时空的局限,使我们直视古老沧桑的照面用具——“青铜镜”的工艺形制,再现了远祖们的生活情趣与爱美之心。“七角星纹铜镜”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面铸有纹样的铜镜之一,已进入中国文物之最的行列。

在遥远的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只能借助一汪波动的溪水观看自己的倒影与容颜。夕阳把一个路过溪流的少女身影斜射得很长很长,无意间,她突然发现在近处平静的水面上,有一个影像随着自己的走动而动、停留而留、近前而大远去而小,靠近清晰远离模糊的怪象而茫然,忽而一阵微风掠过,水中的影像便模糊不清了……后来先祖们在打制石器时发现一种叫黑曜石的材料,经过抛光可以照出影像,并产生制作照面用具的萌动,最早的石镜由此诞生。陶器出现后,人们又将它盛满水作为照面用具,于是,最早的可移动的水镜便出现了,古人称其为“瓦鉴”。当时提水的活计往往由女性承担,每当她们拎着尖底瓶在小溪边汲水时,总是忍不住俯首水面仔细观看自己的容颜,那飘逸的黑发和熟悉的面庞,那棕黄色的面颊和微宽的鼻翼,那棱角的下巴和独一无二的形象不同于族群中的任何人,她渐渐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形象比较,那是一个早已懂得装扮自身的浪漫时代。当历史步入青铜时代,以铜器盛水鉴容更为普遍。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古人以水为鉴,既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即称为鉴,以铜为之则作鉴,鉴字即像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如果将铜器表面打磨光滑即便无水也可显影,受此启发,祖辈进一步将铜盆扁平化而制成铜镜,镜背乳钮及各类图案,既是铜器扁平化后的遗痕,乳钮则是器足根蒂的衍变。古人认为铜镜制造始于黄帝时期。《轩辕黄帝传》曾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轩辕内传》则载:“帝会王母于王屋山,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述异记》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的记载,充分反映我国制镜历史可追溯到古史传说时代。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齐家文化属原始公社解体时期的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四千年。我国铜镜的发明远在夏商时期,到战国时期已经十分盛行。自从铜镜的研制成功,被称为“瓦鉴”的水镜渐渐被淘汰。当时铸造的铜镜多呈圆形、镜体轻薄精巧、边缘卷起、钮乳较小,纹样多以几何形组成。汉代的铜镜胎体更薄,平边圆钮,装饰更加趋于程式化,并出现了铸工精美的浮雕画像镜。唐代铜镜,形式多样,装饰考究,精美度达到鼎盛,彰显出富丽堂皇典雅华贵的气度。宋代以后铸造的铜镜风格则较为简单,注重实用,不尚装饰。我国古代铜镜铸造技术已达到了非常精湛的程度。诸如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镜、汉代的神兽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等,均为各时期的经典之作。此外还有将神话故事巧妙地模铸在镜背上的,如汉镜背面出现的“西王母”、“东王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等。唐代镜背出现的嫦娥奔月、孔夫子遇荣启期等。尤为提气的是,唐太宗皇帝对铜镜曾写下这样精彩的名句:“人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读起来还是那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铜镜的使用直到我国清代以后才逐渐被玻璃镜所替代。

在古代,铜镜另有一种实用功能即取火工具,称为“金燧”或“阳燧”,其平坦正面用于照容,凹凸背面向阳取火。据《考工记·辀人篇》曰:“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其注说:“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忍白且明也。”晋代崔豹《古今注》云:“阳燧,以铜为之,形似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生火,以艾炷之则得火”的记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古代铜镜的多种功用,以镜取火的历史直到明清时期火柴问世才逐步消亡。

根据铜镜的多重用途,祖辈又赋予它更多的探病与照妖等神性。《龙江录》云:“汉宣帝有宝镜如八铢钱,能见妖魅,帝常佩之。”《西京杂记》亦云:“汉高祖得始皇方镜,广四尺,高五尺,表里有明,照之则影倒见,以手捧心,可见肠胃五脏,人疾病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使铜镜在生活中附会了更多的迷信隐喻,随着时间的推延它在民间便形成了各种风俗,人们常把铜镜悬挂在门前、院内、屋壁等处,借以照妖辟邪祈求吉祥。因此,铜镜在民间又被拓展到占卜的领域,每当逢年过节的夜晚,先祭拜灶神,然后在盛满水的锅里放一把勺,拨动勺把使其转动,待勺停止转动后,根据柄把所指的方向抱镜出门窃听人言,以第一句话为兆,回来占卜凶吉,称为“镜听”。唐代王建《镜听词》中有这样的描述:“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的词句。此外,它在民间婚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婚必备礼物,相传,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为了安慰心爱女儿思念父母及宫廷之心,特制作两面日月宝镜,日镜寓意可以望见父母和亲人们的仪容,月镜能够看到长安及宫廷,之后相沿成俗。在青海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女儿出闺用红绳穿入铜镜柄孔,必须左肩右胁背上日月宝镜方能启程,其背后较大的镜子象征日,胸前较小的镜子象征月。贵州一些地区的婚俗,待新娘坐定花轿后,要将轿内备有的一本皇历和一面铜镜背在身后,提取“黄道吉日,铜镜团圆”的寓意。湖北神农架丧葬仪轨很奇特,当亡者出殡前,必须要有一位他的子女,手持镜子举过面首坐在棺前守灵直到入葬。其寓意是这样一照等于家中抬出两个亡人,以后不会再遇丧事了。铜镜也是非常重要的陪葬品,甚至出现了专供殉葬的“冥镜”。

我国古代的铸镜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一些国家,并得到了推动与发展。三百多年前,古罗马人运用多种金属通过冶炼铸造制出银质镜。意大利威尼斯人研创出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其工艺是,先在玻璃上贴一层锡箔,后浇注水银,使锡溶解成“锡汞剂”粘在玻璃上形成镜子,这种工艺给制镜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

利用水银(汞)镀制玻璃镜技术始于1840年的英国人。1850年后,随着溴化银镀料的研制成功,玻璃镜出现在中国市场。中世纪,随身携带的手镜已相当普及,在金属或象牙盒中,出现了雕刻相当精湛复杂的装嵌工艺,高贵妇人出门携带的小盒镜已成为当时上层社会妇女追求时髦的奢侈品。清同治年间,玻璃镜的魅力使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大感兴趣,她命人设计一面半月形的镜子,梳妆打扮无须转动身体,从不同角度均可目睹自己的容颜和衣着,这面镜子成为当时的中国一绝。

作为青海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的齐家文化,留给我们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以包罗万象的实物内涵见证了中华悠久而灿烂的艰辛历程,无疑为探索黄河上游地区早期文化进程串接一条血脉相承、文化相通的七彩纽带,对华夏文明起源研究增添了极为真实的分析数据,填补了西陲源头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衔接环节。

铜镜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实用而且做工精湛,尤其是镜背的各种装饰图案、传说故事以及铭文出现,均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密不可分,成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古老文化的宝贵资料。今天,铜镜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史学价值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它的神韵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