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石窟

探访世界遗产——大佛寺石窟

摘要: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主干线上,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体量最大、艺术特征最为鲜明突出的石窟。    整个石窟群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有开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有千佛洞,也有小型禅窟(罗汉洞),还有讲经堂,甚至给僧人生活起居的僧房窟也保存完整。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构成了一所功能完 ...

  

  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主干线上,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体量最大、艺术特征最为鲜明突出的石窟。

  

  整个石窟群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有开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有千佛洞,也有小型禅窟(罗汉洞),还有讲经堂,甚至给僧人生活起居的僧房窟也保存完整。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构成了一所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大佛寺石窟是大唐雄风的真实写照和大唐昌盛的象征,佛像具有典型皇家风范,雍容大度、气宇非凡,体现了大唐强大的物质能力和精神力量。

  

  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佛寺石窟为其中一处遗址点。

  罗汉洞雕塑

  初春时节,渭北高原苍茫辽阔。记者来到位于陕甘交界处的咸阳彬州市,黛灰相间的山体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肃穆而庄严。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是商旅西出长安的主要驿站之一。大佛寺石窟便坐落于此。

  

彬州市大佛寺石窟正门

  大佛寺石窟地处“豳宁”域内,是西北方向出入关中平原的第一站,见证了中国汉唐文化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佛教东传的足迹。大佛寺石窟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体量最大、艺术特征最为鲜明突出的石窟,其主尊大佛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其造像风格来源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唐代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认为,大佛寺石窟造像是理解唐朝长安造像的重要素材。

  

  1988年1月,大佛寺石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佛寺石窟为其中一处遗址点。

  

  

“堪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阵亡的将士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将应福寺改名庆寿寺。明代以后,因寺内石窟里的大佛造像高大雄伟,人们称其“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大佛寺整个石窟群建筑错落有致,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余所、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历代题刻170余幅,自东向西分为僧房窟、千佛洞、大佛窟、佛洞和丈八佛窟五个部分。

  

  大佛窟内的主尊大佛是阿弥陀佛。该造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着膝,右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被称为“关中第一奇观”。

  

  千佛洞位于主尊大佛东侧,内有造像696尊、题记70余幅,是一所平面近似正方形的大型低矮中心柱窟。这种形制在世界各大石窟中都很罕见。“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是龛内佛像共有的风格,其丰满健康的身躯,将人体的健与美集于一身。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考古教研室主任陈磊认为,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的造像风格颇具包容性。陈磊说:“这些数量庞大的造像,其类型也极为丰富。比如,没有衣褶且光滑圆润的造像,似乎是唐代从印度新传入的优填王造像风格,这样风格的造像在洛阳龙门石窟也有不少;而那些动感强烈的造像,似乎既有印度三屈式造像的风格,又好像有宫廷胡舞的渊源;还有一类造像,身躯丰腴,带有极强的女性特征,似乎又体现着武周时期女性地位明显提升的特色。”

  

  “堪与巴黎圣母院媲美。”这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时任文物保护局局长对大佛寺石窟的赞叹。“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唐朝那个阶段的佛像造像水准可以和西方的佛像造像水准相媲美。其赞美的不仅是大佛寺石窟,更是大唐佛像的造像水准。”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管理处副主任杨静说。

  

  彬州市大佛寺石窟造像的时间跨度长达两百年,不同时代的造像有明显区别。整体来看,窟龛形制和台座样式从简单到复杂,造像的组合更加多样。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大佛寺石窟开大窟、造大像的风格,需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巨大投入的背后往往有皇家意志的支撑,所以,它的精美程度不是一般小石窟能比的。”杨静说。

  

在这里与长安告别

  进入大佛寺石窟大门,记者首先看到的高大建筑物是明镜台。明镜台高70米,共5层,下有两层青砖砌筑的平台,上有木制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楼阁。

  

  明镜台两侧分别有一口铁钟和一面鼓。钟鼓原先作为报时工具来使用,即“晨钟暮鼓”。随着科技的发展,钟鼓的报时作用逐渐弱化,人们更多用它们来祈愿。

  伴着悠扬的钟声,记者似乎一下子穿越到大唐。

  

  驼铃叮当,长长的驼队满载丝绸,走出繁华热闹的长安,肩负着传播东方文明的使命向西而去。同时,西方的货物、文化、僧侣也进入长安。

  

  长途跋涉,一路向东,骆驼背上的箱子随着骆驼的行进左右摇晃,丝绸之路的风沙在人们脸上刻下深深的印痕。支撑人们前行的只有一个信念:到达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唐都城长安。

  

  到达古时的彬州,来往的商旅卸下舟车劳顿的疲乏,歇脚休整,补充给养。从西方归来的人们一踏进这片土地便倍感亲切;将要远行的人们仿佛告别了这里,才算是真正告别了长安……

  

  “过往商旅一直都把大佛当作护佑一路平安的保护神。直至现在,西兰公路上的很多过往司机都要来石窟祈福。”彬州市文化馆馆长任致远说。

  名人题刻是大佛寺石窟的另一重要特色。

  

  记者在大佛寺石窟中发现的各类题刻数不胜数。千佛洞一处名为《尚书刑部员外郎滕宗谅游记》的题刻写道:“尚书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滕宗谅/诏守泾塞继至於此后二日谨识石室。”这里的“滕宗谅”,就是北宋范仲淹名文《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滕子京”。这处题刻应该是滕宗谅在担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知州期间途经此地铭刻的。

  

  还有李白所题的“觉路”二字。相传,诗仙李白仕途不顺,拜见大佛后顿觉大彻大悟,便写出潇洒飘逸的“觉路”,意为通往觉悟的道路。从此之后,李白开始纵情山水、游走四方、享受自然。

  

  此外,有学者发现,关于大佛寺石窟众多铭文题记的题刻人,《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有传记的有22位,他们都是当时有重要地位的政治人物,另外还有19位在正史中虽没有记载,但也都曾有过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

  

  由此可见,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在唐以后历朝名人的眼里是何等重要,他们都以游览这个胜迹并在窟中留下题记为荣。

  

风雨中的保护与传承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句民谣:“彬县有个塔,离天只有丈七八;彬县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然而,就是这样“顶天”的大佛寺石窟,也曾历经风雨。如今,在大佛寺石窟内,佛像雕刻被毁坏的痕迹多处可见。

  

  有关大佛寺石窟的维修与保护,最早从明代景泰元年开始。第一次大规模修建外部建筑是在康熙四十二年。

  

  大佛寺石窟依红砂岩山崖而建。红砂岩上容易修筑建筑物,但其本身不耐风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大佛寺石窟,2019年,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管理处完成了红砂岩质地的岩体裂隙、窟内顶板脱落、砂岩风化等治理保护工作。

  

  “我们眼前这条路是1990年之前的312国道。后来,为了使石窟不受过往车辆震动的影响,国道北移了100余米。为依托大佛寺石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2012年,国道再次改道,远离大佛寺石窟500多米。”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管理处副主任豆刚说。

  2014年6月22日,大佛寺石窟荣耀加身,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分,填补了彬州市甚至咸阳市在世界文化遗产上的空白,进一步坚定了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随着“一城、一窟、一湖、一川、一馆”的建设思路逐步完善,彬州市的旅游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彬州市旅游龙头的大佛寺石窟,更以它独特的石窟艺术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记者|刘坤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 | 卜丁

审核 | 屹夫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彬县大佛寺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