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俞韦超 | 也谈山西运城发现的北周刻石题记

摘要: 近日,于昌平小汤山医院读《文物》2002年第6期卫斯先生《关于山西运城发现的北周刻石题记》,记述了北周大象年间在中条山上开通一段将河东池盐运向河南等地的盐道的情况。这对了解黄河的古代航运,补充了很重要的新材料。 《题记》将“刻石”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开头说的“大象二年,开修此路”,就是下篇记述的“开两谷古路,通陕州三门口口。从盐池 ...


近日,于昌平小汤山医院读《文物》2002年第6期卫斯先生《关于山西运城发现的北周刻石题记》,记述了北周大象年间在中条山上开通一段将河东池盐运向河南等地的盐道的情况。这对了解黄河的古代航运,补充了很重要的新材料。
《题记》将“刻石”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开头说的“大象二年,开修此路”,就是下篇记述的“开两谷古路,通陕州三门口口。从盐池东通海门,向陕州,直于虞坂,道四十里;向三门,直廿里一百步。使道夫一千二百人,十日功息”之事。上篇又谓大象二年开通之路,因有“五处盘曲坡峻,车牛难转”,所以又有“改峻处延平”的重修工程。《题记》以为新开的这段盐道,是到达平陆至陕州的最大渡口茅津渡。这是熟悉当地形势和参照方志记述而作出的很有道理的推测。但“刻石”却明明讲“开两谷古路,通陕州三门口口”。最后所阙虽难推为何字,但“陕州三门”只能是指茅津渡和太阳渡以东的三门峡。在修建三门峡大坝以前,这里河流湍急,每秒流速达600米,历来是航运险地,故所阙之字,不可能是渡口一类的含义。“三门”既非渡口,这段盐道的终点(至少是终点之一),为何选在这里?看来,河东之盐的运输,除了依靠陆运,为了节约运输力量,可能也曾设想能像漕运粮食那样,走一段黄河水运。这当然要设法安全渡过三门峡的天险。据1955-1957年的调查,自汉至唐,为了漕运安全,在三门峡地段曾进行过修建栈道、开凿小段河道和开通道路等工程;近年,山西、河南的考古人员又把三门峡以东直至新安县盐东一带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栈道等漕运遗迹,大体查明。现知自汉至唐宋,在黄河中游进行航运,除了三门峡的砥柱天险外,在其以东直至新安县的盐东一带,还有白里左右的航道要靠栈道拉纤才能通过。如果躲开这一段,在黄河中水运粮盐,当然要比两岸陆运节省巨大开支。由此可知上述“刻石”内容,也许意味着河东池盐运至三门峡后,先沿北岸走山路至新安盐东一带,随即走上黄河航道;而更可能是在三门峡东端就运上木船,依靠栈道拉纤渡过一段比较艰难的航程后,至新安盐东就进入了平安的航道。由三门峡至盐东的航道虽然还很难走,但和砥柱天险相比,安全程度毕竟强得多了。所以大象二年所开盐道通向“陕州三门”的目的,看来就是准备在其东端就把陆运改为河运。
这个看法如果符合实际,那自西周以来河东池盐运往中原及其更南地区的路线,很可能也包括了一段黄河的水程;而且,汉唐时期通过黄河三门峡的漕运,除了由关东输送粮食至关中一带之外,在从西向东的航运中,似乎还应有河东池盐的内容。


此文选自《文物》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