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石窟寺:概况、政策与数字化应用

摘要:   导言:石窟寺,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分享从石窟寺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切入,梳理我国近年来针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政策脉络,并举例说明当前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石窟寺,是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作为宗教场所,石窟寺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僧侣、信徒在石窟寺礼 ...



  导言:石窟寺,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分享从石窟寺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切入,梳理我国近年来针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政策脉络,并举例说明当前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石窟寺,是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作为宗教场所,石窟寺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僧侣、信徒在石窟寺礼拜、修行、祈福,是一种神圣空间和礼仪空间。同时,石窟寺还是不少僧侣、信徒生活的地方。人们在不同类型的洞窟中进行不同的活动,如在塔庙窟中绕塔礼拜,在佛殿窟中讲经说法,在罗汉窟中坐禅修行等等。古人开凿石窟寺,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此各地石窟寺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都显现出不同特点,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技术方法也都有所差异。石窟寺是“复合”的不可移动文物,除了洞窟本体及附着其内部的壁画、造像、文字、佛塔等要素,石窟寺保护和研究对象往往还应包括木结构窟檐、附近的佛塔或寺院建筑、石窟寺所处自然环境,以及石窟寺与周边城市、遗址、景点和居民之间的关系。

  

图1 莫高窟九层楼(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我国石窟寺具有总量大、分布广泛的特征。根据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我国现存石窟寺与摩崖造像共计5986处,遍布全国各省,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其中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8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85处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361处,可见还有大量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尚未列入保护名录。

  

图2 云冈堡(来源:云冈石窟官网)


  石窟寺于4世纪首现中国,至今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佛教的范畴,成为宗教、哲学、艺术、风俗、社会、政治的丰富史料。中国石窟寺源于印度,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我国在石窟寺研究与保护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如整理刊布了一批石窟寺考古报告、内容总录、大型图录和考察报告;编译出版了一批国外学者早年考察报告;初步构建了石窟寺考古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历史发展时空框架;初步建成一支石窟寺考古和保护管理的专业队伍;逐渐形成了领先的石窟寺保护理念和工作方式;探索实施了重要石窟寺保护技术和工程;不断加大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在石窟寺保护方面形成了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图3 《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保护》(图片来源:美国盖蒂研究中心官网)


  自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推动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入更加深入和科学的阶段。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等几方面工作,此后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划等均围绕《指导意见》强调的工作开展。按照《指导意见》要求,2020年9月-2021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石窟寺的保护情况,这是我国首次围绕石窟寺开展专项调查,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奠定重要基础。2021年初,国家文物局印发的2021年28个工作要点中,也重点提到做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包括落实好国办《指导意见》精神,编制石窟寺保护利用、考古专项规划,分类实施石窟寺保护重大工程,推行石窟寺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启动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图4《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也在平安工程、技术突破、科技应用、系统保护、工程监理、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到石窟寺相关工作。紧接着,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这是第一个针对石窟寺编制的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显示出国家对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从保护利用、安全防范、考古研究、科技创新、展示利用、合作交流、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几方面进行了任务部署,同时注重突出重点,比如“石窟中国”保护工程中基于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成果,提出了实施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的重点地域;石窟寺保护重点研发计划明确了石窟寺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研发的重点方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部分提出依托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石窟保护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确保《专项规划》实施有方向、有重点,能切实起到引领作用。

  

图5《“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对考古学的重视是当前石窟寺保护与研究工作的突出特点。石窟寺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国家文物局印发《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强调了石窟寺考古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几项重要任务,如区域考古调查、重点遗址发掘、构建石窟寺考古学文化序列;推动现代科技应用和多学科合作,建立考古研究体系;加快石窟寺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弘扬传统文化;深化石窟寺考古国际合作,增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石窟寺考古与保护相衔接,建立石窟寺保护项目考古前置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石窟寺考古研究基础等。计划还提出了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和出版工程及重点区域石窟寺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特别提及了石窟寺考古数字化试点项目,建立探索石窟寺数字化考古信息采集、数据存储与管理等方面标准规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我国重要石窟寺便已经开始尝试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至今已取得不少成果。在考古研究方面,利用正射影像图可以更为高效准确地绘制考古线图,还可以制作代替传统拓片的数字拓片,免去了传统墨拓作业对石雕艺术的直接损害。在文物保护方面,三维信息的采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云冈石窟,通过各个不同时期的文物三维信息数据,可以分析出文物的变化特点,对沉降、倾斜、形变、石窟表面风化速度进行监测。在展示方面,数字化的应用效果更是突出,三维数据采集和3D打印技术让大型造像甚至整个洞窟的数字化全息高保真记录与异地展示成为可能。

  

图6 云冈石窟第12窟(图片来源:云冈石窟官网)


图7 上海宝龙美术馆,原大3D打印的可“行走”的云冈第12窟“音乐窟”展出(图片来源:云冈石窟官网)


  在近代,我国石窟寺遭到了大量盗掘,壁画被剥离其洞窟本体,佛首与佛身分离,流落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古董商手中。近年来,已有多地开展壁画、造像的数字化复原。如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龙门石窟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研究项目,将流落国外的佛首与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高树龛佛身进行虚拟拼合,让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龙门石窟佛首以3D打印品的方式实现“身首合一、复位合璧”。

  

图8 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高树龛回归佛首(图片来源:李敏等,《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方面走在最前。如今不仅实现了30个洞窟的虚拟漫游,还建设了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向社会开放与敦煌学相关的各类数据库,同时分专题、分类型上传各种图文和多媒体资料,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图9 数字敦煌首页(图片来源:数字敦煌官网)


图10 敦煌学信息资源库(图片来源:敦煌学信息资源库)


  石窟寺是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与社会对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愈发重视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相信石窟寺的保护与利用在不久的将来会呈现全新的面貌。广州欧科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已为多地提供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资源数据采集、管理、展示和应用方面的服务,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管理与利用的发展。

  

参考资料:

1、云冈石窟官网:https://www.yungang.org/xsb/index.html

2、敦煌学信息资源库网站:http://dh.dha.ac.cn/

3、数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

4、李敏等:《石窟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遥感学报,2021,25(12)。

5、常青:《中国石窟寺简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

6、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1日。

7、国家文物局官网、中国政府网

  

  

THE END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