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云端话遗产纪要∣楼兰故城——文化遗产调研实录

摘要: 活动背景2022年4月22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和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联合开展了“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希望在疫情期间,藉由分享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与审美意蕴,发挥其对社会群体的精神治愈力量,缓解大家内心的压力与低沉,维系社会的团结与坚守。这是本次“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复旦大学润物乡村 ...





活动背景


2022年4月22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和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联合开展了“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希望在疫情期间,藉由分享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与审美意蕴,发挥其对社会群体的精神治愈力量,缓解大家内心的压力与低沉,维系社会的团结与坚守。

这是本次“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成员博士生周迪晨、硕士生王锦霞和张智健主讲。讲座以调研实录的形式展开,希望以第一视角带领大家经历一次完整的文化遗产调研,并借此“云游”深藏于罗布泊腹地中的楼兰故城,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沧桑,让听众们感受到文化遗产蕴含的力量与价值,从而在疫情的艰难时刻也能心存热爱、砥砺前行。


楼兰故城

文化遗产调研实录


周迪晨、王锦霞、张智健 主讲



文化遗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不同地域的环境与文化,其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各有不同,每个文化遗产都具有地域性与独特性。因此,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基于大量的调研成果上开展。


为了让听众深入了解调研工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正在新疆进行新疆地面佛寺、佛塔调研的主讲人周迪晨、王锦霞和张智健,以楼兰故城为例,向听众们介绍了文化遗产调研工作内容,包括调研前期工作、实地调研工作和调研后期工作。




01

项目及历史背景介绍



调研前期的工作是重要和必要的,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能有效推进调研的成果与深度。因此,在深入楼兰故城调研前,首先要对本次调研项目及楼兰故城的时空背景进行文献研究。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它作为连接中原、中亚、西亚等地区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各民族和多文明在此交流互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古代佛教东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新疆地区分布着众多佛教相关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着新疆的古丝绸之路文化,也是挖掘新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本次项目的考察对象包括新疆各州市全部的地面佛寺佛塔遗址,调研内容包括三维数字化记录、保护现状登记,以及后续的价值研究。而本次讲座的主角——“楼兰故城及其佛教遗址”,正是众多佛寺佛塔遗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新疆地面佛寺和佛塔专项调查项目(绘制:王军)


▲ 楼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边缘,罗布泊深处,处于东西方交流的必经要道上,其辉煌与它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是密不可分的。(底图:图新地球4,绘制:周迪晨)



楼兰,作为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因何兴盛,又因何而衰呢?主讲人介绍了学界关于楼兰废弃原因的三个观点:其一是政治因素,即丝绸之路上新路线的开发导致原本繁荣的楼兰道逐渐被废弃,楼兰的政治枢纽地位也被高昌(今吐鲁番地区)所取代。其二是自然因素,即孔雀河的河流改道。河流改道使得注入罗布泊的水量不断减少,导致处于河流下游的楼兰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其三是人为因素,即屯田、砍伐等人类活动使得当地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楼兰逐渐废弃,退出历史舞台。罗布泊恶劣的自然环境虽隔绝了它与外部的联系,但同时也将楼兰故城及其相关遗址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根据文献记载首次寻找到了楼兰的位置。在他之后,国外探险家们接踵而至,陆续奔赴楼兰,如斯坦因、橘瑞超等。他们虽然为如今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他们从艺术品和古董收藏角度出发,掠夺了大量的壁画、塑像、文献、构件,甚至为了获取文物,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 左图为橘瑞超;右图为斯坦因(图源:网络)


▲ 斯坦因带着数十位民工用锄直接在遗址上进行挖掘(图源:网络)



1980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侯灿先生率领考古队进入楼兰,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对楼兰故城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本次考古调查与发掘,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使我国学者在楼兰研究上有了发言权,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

▲ 侯灿先生在考古发掘现场及《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2022年3月出版)(图源:网络)


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后,主讲人向大家明确了本次调研的目标,即进一步挖掘楼兰故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当代价值,用全面、科学的方式记录楼兰故城及其佛教遗址的保存现状,更新既有资料,从而为后续的保护、展示和利用等提供依据。

明确本次文化遗产调研的背景和目标后,接着开始制定计划和筹备物资,随后正式进入实地调研阶段。




02

调研实录



从新疆库尔勒市区启程前往罗布泊,约700公里、15个小时车程,全程大部分的时候在荒漠中行驶,颠簸难行,险象环生。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433725336502026242[/video]

▲ 出行沿途(录制:调研团队)



楼兰故城调研以采集遗产现况内容为主。以楼兰故城城内佛塔为例,主讲人详细地介绍了本次调研中的数字采集工作,包括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遗址点定位、无人机低空影像拍摄、相机内景细节补拍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后续相关遗址进行数字建模,从而留存最新的、具备较高精度的、可转动查看和测量的数字资料。


▲ 无人机进行信息采集工作(拍摄:张涛)


▲ 由1200张无人机航拍照片拼接而成的楼兰故城L.A的高精度正摄图(图源:调研团队)


▲ 数字模型效果(以楼兰故城城内佛塔为例),模型有坐标,可辨明型制和测量长宽高、面积(图源:调研团队)


▲ 所建的数字模型可转动,并具有较高精度(图源:调研团队)


在采集遗址本体的信息之外,项目团队还需要对楼兰故城的保护管理现状进行记录,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现场访谈,记录基本信息,记录现有遗产地简介、保护管理状态等,从而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 楼兰古城遗址(图源:调研团队)


调研后期的工作,包括对资料进行汇总,填写相关表格,向相关单位进行成果汇报等。除此,还需要撰写调研日记和考察简报,进而思考其中可以转换为学术成果的部分。

讲座会上,主讲人也展示了调研过程中项目团队遇到的一些困难与挑战。罗布泊特殊的雅丹地貌,不利于轿车行驶,沿途难免遇到沙地陷车事故。在车辆无法抵达的地方,项目组成员必须徒步搜寻目标遗址。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433745988952932353[/video]

▲ 沿途环境/陷车(录制:调研团队)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433748589572407302[/video]

▲ 徒步寻找遗址点(录制:调研团队)


四月是罗布泊风沙盛行的季节,极端风速达28米每秒。除行车环境外,沙尘天气也是调研团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共计七天的调研中,团队就遇到了两天的沙尘天气。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433760194943139843[/video]

▲ 楼兰的风沙(录制:调研团队)



之后,主讲人又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在楼兰文物保护站的日常生活。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433775660147294211[/video]

▲ 楼兰大小保护站(录制:调研团队)




03

调研感悟



经过上述的分享,相信大家对于调研的工作会有一定的认识,对于楼兰故城研调的困难也有所体会。但作为短期考察,团队成员只能算作是楼兰的过客,真正坚守在这里的,是守望着楼兰故城及古墓地的文保员老师们,他们几乎长期处于这样一个恶劣环境、与世隔绝的状态:这里夏季温度高达50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每年还有近一半的浮尘天气,动则“随风满地石乱走”,天昏地暗。在生活上,水和物资长期匮乏,只能靠外界运输,也没有网络信号,对外全靠卫星电话。


▲ 看守楼兰墓群的楼兰文物保护大站(拍摄:张智健)


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保护楼兰故城及其周边的遗址群,文保员们常年驻守在罗布荒漠里的楼兰文物保护站中。他们实行轮班制,每一个月至两个月轮岗一次。每岗安排两人,是为了避免陷入孤独心理状态。一年365天日日坚守于此,没有草木人烟,只有一望无垠、寸草不生的荒野戈壁。

驻守在楼兰保护大站的文保员艾力老师为了巡查工作,不得不克服自己的恐高症,攀爬上高高的雅丹。他也会主动向我们要一些楼兰的资料,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守护的地方。


▲ 驻守楼兰文物保护大站的艾力老师(拍摄:王锦霞)


带领调研团队进入罗布泊的皮明忠师傅,不仅是巴州文博院的一名司机,同时更是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为了检查文物状况、给保护站的同事们运送物资,他穿越罗布泊不下上百次,有多次甚至是单人单车。楼兰故城与外界原本没有路,是皮师傅一次又一次的往返,才在荒滩戈壁中、雅丹地貌上用一道道车辙印轧出一道道路。“把工作当成事业”就是源于他发自内心的热爱。


▲ 皮明忠师傅(拍摄:周迪晨)


听完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故事,同学们纷纷致敬这些平凡又伟大的文保员们,感慨他们文物保护工作上的艰辛,同时赞叹着他们内心坚实的力量。


过去的人们寻踪丝路,促成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今天的人们守望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连接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最后,主讲人以一段调研团队登上楼兰文物保护大站瞭望塔的视频作为结尾,希望同学们能够持续关注和感受文化遗产的力量与价值,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心存热爱、勇敢前行。感谢新疆文旅厅、巴州文博院和西安团队。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433800403470663686[/video]

▲ 瞭望塔由近及远(录制:网络)



学生反馈


李贞娴 高二3班

老师们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深入了解楼兰故城,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神秘,也深切体会到这次实地考察的不易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辛苦。

孙宥熙 高二4班

以往只是对新疆地区和故城遗迹有所向往,想感受一下西北地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环境和独有的风景,这次讲座观看了几位调研团队同学录制的影像才发现路途之艰苦。要准备物资、拍摄记录外,还要随时准备好面临突发状况,可能这也是探寻古迹的危险和魅力所在吧。非常感谢几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又精彩纷呈的讲座,让大家对楼兰故城和西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胡杨 预高班

为了保护重要的文化遗址,研究工作者们艰辛地前往考察,看到老师们靠着热爱和信仰,不顾安危去到故城周围勘察,我也明白了这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楼兰故城包含了古时楼兰人的重要文化,描写了当时楼兰与外界的交流和融汇,对现代历史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研究者们在探索并守护着遗迹,为未来的文化遗产研究打开了无限的可能。

魏凯立 预高班

楼兰故城讲座开始前,老师说在认识一个文化时,要先认识这个遗产的遗产价值,而调研则是认识遗产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调研楼兰首先需要按照规定程序上报主管部门,准备大量的物资。其次调研的路程中,风沙极大,能见度极低,且地势十分严峻,车辆会直接陷进沙土中,甚至直接熄火。调研过程中,老师们展示了当地的保护人员已经驻守楼兰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护楼兰的每一寸遗迹。致敬所有文物保护人员!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委员会

整理 / 周迪晨、王锦霞、张智健

审校 / 刘朝晖、杜晓帆、侯 实

编辑 / 刘邵远、徐婉君

排版 / 徐婉君

海报 / 王锦霞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