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看文物 读历史|虞弘:一个鱼国人的异乡和故乡

摘要: 文物名称:虞弘墓汉白玉石椁出土地点:山西省太原市年代:隋代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914dyxxt6&auto=0神秘的古代丝绸之路,给了世人无限遐想,源远流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每一个考古人,都幻想有一天自己的手铲可以拨开一个惊天发现,揭开历史的一个新篇章,甚至


文物名称:虞弘墓汉白玉石椁

出土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年代:隋代

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914dyxxt6&auto=0[/video]





神秘的古代丝绸之路,

给了世人无限遐想,

源远流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每一个考古人,

都幻想有一天

自己的手铲可以拨开一个惊天发现,

揭开历史的一个新篇章,

甚至重新改写世代流传的史书。


然而,

这样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

20世纪末,

发现于山西太原的隋代虞弘墓,

无疑是上苍赐予考古人的“世纪礼物”。

  1.

  发现虞弘

太原王郭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1999年7月,山西太原王郭村,烈日酷暑之后,一场大雨从天而降。

  

  王郭村正在修建中的一条公路不得不因雨停工。住在路边的村民王秋生想到公路还未完工,还没有水渠,担心雨水浸泡了自己的院墙,所以想在院墙外挖一道小水渠,将雨水引走。他用铁锹没挖了两下,就碰到了硬物,挖不下去了。连着换了好几个地方,依旧如此。王秋生很是奇怪,索性把不深的黄土连片铲去,没想到竟露出了一大段白色的石头。他忙大声呼叫媳妇来看,邻居们也纷纷闻讯赶来。大家七手八脚地顺着石头把四边挖开,一个汉白玉的石屋顶呈现在人们面前。再向四面扩挖,是四道砖砌的墙将汉白玉的石屋顶包围在中间。

  

  第二天,接到报告的文物部门赶赴现场,一场声势浩大的考古发掘迅速展开。一座沉睡了一千四百年的墓葬,终于向世人缓缓揭开华美而神秘的面纱。

  

  虞弘墓发掘现场

  

  时逢雨季,为了避免雨水灌入墓室,考古队员在墓室上方搭起帐篷,日夜守护。白天艳阳高照,帐篷内酷暑难耐,晚上满天星辰,帐篷内蚊虫肆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发掘环境中,汉白玉人物俑、虞弘夫妇墓志、汉白玉莲花座等随葬品一一破土而出。

  

  2.

  华美石

  在墓葬出土的100余件各类随葬品中,最令人震撼的无疑是宏伟精美的汉白玉石椁。石椁的造型为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歇山顶建筑,长295厘米,宽220厘米,高217厘米。由底座、中部椁壁、椁顶和廊柱组成,每部分都由数块或者十几块汉白玉组成。

  

  整个石椁的四周内外布满了一组组精美的浮雕装饰,部分浮雕画面还装饰有彩绘并局部描金,使得整个石椁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再细看,可以惊奇地发现浮雕的内容是深目高鼻的人们举行宴饮、观看乐舞、户外射猎以及家居和行旅的场面。他们服饰华丽而怪异,甚至连他们正在采摘的水果也让人叫不上名字来,表现出浓郁的异域文化气息。在地处黄河中游、中原腹地的并州太原看到了如此绚烂的异域文化,也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事情!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全貌


  石椁正面是所有图案中面积最大、人物最多的一幅图案,描绘的是男女主人在帐中欢宴、欣赏歌舞的场面。画面中的男主人梳着浓密的波浪形长发,头戴波斯式王冠,与华贵的女主人一起饮酒。两旁各站有两名侍者。在他们的前方,一支6人组成的乐队正在表演,乐队正中一名男性舞者脚踏圆形小地毯,飞快旋转,衣带飘飞,表演着粟特民族特有的胡腾舞。而在画面的下方则是一幅紧张刺激的人狮搏斗图。雄狮扑向武士,血盆大口已将武士的头含入口中,武士身体前倾,右手握剑尽力将剑插入雄狮腹中。整个画面异常惨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上图欢快的宴饮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石椁正面

高96厘米,宽100.5厘米

  

  石椁正面还有一幅出行图,上部画面以一匹红色骏马为中心,旁边站着四位身穿异域服饰的男性。画面上方是两只美丽的小鸟衔着葡萄枝蔓。左侧后方有一颗奇异的树木,经专家考证,认为是现已灭绝的野生古万寿果。图案的下方则是一匹在鲜花簇拥中奔驰的红色骏马,两侧长有双翅,背上飘着美丽的彩带,马的后半身艺术化地变形为鱼的后半身。整幅画面表现出人、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出行图

高95.7厘米,宽69厘米

  

  石椁画面中有一幅尺幅不大却很有寓意的圣火坛与祭祀图,画面正中突出位置是一个烈焰熊熊的大祭坛,旁边是两个人首鹰身的祆教祭司在小心翼翼地抬着火坛。圣火是祆教崇拜的象征。

  

圣火坛与祭祀图

高23.3厘米,宽49.5厘米

  

  五十余幅图案,每幅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深深沉醉,带我们走进一个鲜活而立体的异域文化世界。

  

  从以往的考古成果来看,同时代的墓葬中,歇山顶的墓椁仅出现于皇室成员的墓葬,并且使用的都是较普通的石材。然而,这座石椁竟然采用了上等的汉白玉。如此精美的汉白玉石椁,在当时的中国考古界尚属首次发现,它的价值,它的独尊地位,以及它带给国际学术界的震撼难以用言词形容。

  

  3.

  异乡故乡

  究竟是什么人的可以享有如此奢华的石椁呢?

  

  埋藏于石椁底部的墓志告诉我们,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自13岁起,任柔然高官。曾奉茹茹国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国,出使北齐时被留任。相继在北齐、北周和隋三代为官,北周时曾任“检校萨保府”一职。萨保府是当时一个掌管入华外国人事务的机构。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59岁的虞弘死于晋阳家中。

虞弘墓志

  

  在墓葬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发现石椁内外放置有散乱的人骨。经鉴定,这属于一男一女,应该是虞弘夫妇的尸骨。通过人骨基因分析,虞弘的线粒体DNA序列具有欧洲序列特征,虞弘夫人的线粒体DNA序列同时具有欧洲和亚洲序列特征。零乱的人骨让我们联想到拜火教的和我国西藏的天葬在形式上类似殡葬仪式,拜火教徒将尸体放入山顶以石块砌成的环形无顶建筑,让鹰和其他食肉的猛禽吃完尸肉,再将遗骨收集在一起。遗憾的是,墓葬屡经盗掘,我们已无法去定论这究竟是特殊的丧葬习俗还是盗墓者的人为破坏了。

  

  墓志中所提到的虞弘所属的国籍鱼国,是一个史书上失载的古国。目前尚无法确认具体位置。

虞弘墓石椁结构图

  

  通过对石椁上60个人物的面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他们的种群特征接近于印度——地中海种群,主要分布于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及印度、非洲北部等广大地区,其中以地中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石椁反应的文化背景应该是在中亚至西亚之间,也就是说在丝绸之路的某个地方。

  

  从石椁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分析,其体现的是鲜明的西域文化内涵,至少与5个国家或地区有关,包括波斯、印度、阿拉伯、突厥和鱼国。其内容反映的应该是墓主人虞弘本民族的生活,有的显然与宗教信仰相关。虞弘墓发现以后,无数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试图找到虞弘真正的归属,国内外许多学者亲赴山西试图求证墓主人的民族渊源,但至今未找到圆满的答案。

  4.

盛唐前夜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并最终长眠于黄土地。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客死他乡可能是一个生命最凄凉的结局。但是,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像来自鱼国的虞弘一样,死后能在异域他乡享受自己原有的信仰、葬俗而风光大葬?这是一种认可,一种对虞弘本人的认可,一种对他带来的文化的认可。我们可以由此感受到,在隋唐盛世之前,当时的社会以及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那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历史上被称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从汉代起,北方各族就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繁荣。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成为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城市,北齐“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不可替代。亚洲各地和地中海诸国的使者与商人云集于山西,异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被广泛吸纳。盛唐时代“万国来朝”的景象,已初具规模。

  

  虞弘墓的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重新认识古老的山西所蕴含的无穷历史魅力。虞弘墓,填补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认知,围绕着它的无数个谜团则让其散发出更神秘的色彩。

  

  骑在马上的男性头戴王冠,王冠上有日月形装饰

  

  虞弘墓石椁底背面彩绘图像

   


撰稿 | 陈汾霞
图片 | 山西博物院
编辑 | 刘 娟

投稿邮箱:sxww2021@163.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