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英文第八版序

摘要:   本书自1991年首次出版以来,我们已对其修订了7次。新版《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是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最全面的介绍。它不仅在考古学方法与理论的导论课程上被教师和学生采用,而且也在田野方法班、考古科学班和许多其他课程中被采用。  本书为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准确的综述。贯穿整书的框式专栏用图解说明发掘项目的特定案例,解释 ...

  本书自1991年首次出版以来,我们已对其修订了7次。新版《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是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最全面的介绍。它不仅在考古学方法与理论的导论课程上被教师和学生采用,而且也在田野方法班、考古科学班和许多其他课程中被采用。

  本书为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准确的综述。贯穿整书的框式专栏用图解说明发掘项目的特定案例,解释特殊的技术或理论途径。注释和参考文献确保这项工作能够用作当代学术全方位的入门—以期对研究生和专业考古学家也有参考价值。我们也希望,本书的写作足够明了,无论是说明今日本学科的梗概,还是追踪感兴趣的特定话题,但愿对一般读者也有实在的价值。我们深切认识到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对当下考古学实践,包括发掘、博物馆、遗产工作、文学作品和媒体的影响。这次新版收录了许多最新的考古发现和讨论,我们也认识到,考古学家所做的阐释不只是简单地将日增的新的发掘成果转变为新的信息。阐释也有赖于探询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我们研究材料时所提各种问题性质的变化。而且,我们所提的问题不仅来自学术研究,而且还来自当下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视角,以及来自看待自身历史的不同方式。正是基于现在的这些方法与视野,我们努力对新版进行修订。

  本书的结构

  就像任何一门科学学科一样,考古学的进步是通过提出正确的问题而取得的。本书就立足于这样的原则,并几乎在每一章里以我们如何来回答考古学的中心问题为指导。第一编“考古学的框架”以第一章考古学史开头,这是本学科如何成长和发展的梗概。在某种意义上,它回答了“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来历”的问题。过去的发现和思想塑就了我们看待今天考古学的方式。新版涵盖了本学科史中女性的参与、原住民考古的介入以及对于过去历史“去殖民化”的途径和挑战西方观念的讨论,这些都为这趟旅程提供了更准确和更具有代表性的说明。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询问第一个主要问题,即“何物”。它涉及考古学的主题,也就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以及考古记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是如何着手发现它的。第三章“何处”的问题,是从考古学勘探、调查和发掘来回答的。将法医考古纳入本章,则说明了考古学家应用的方法如何在其他领域中也变得越发重要。接下来“何时”的问题也许是迄今最为重要的,因为考古学就是关心过去,并从时间的视角来看待各种东西的,以至于绝对测年程序是考古事业的核心。

  在概述了考古学是什么的框架之后,我们接下来谈它的主题。有些评论者和审阅人对我们第二编就以“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开题而感到惊讶。因为有时看来,比如先谈最初的生计和贸易要比社会结构来得容易。但实际上,社会的性质和规模不仅决定了这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作为考古学家的我们研究它们的方式。一般来说,研究狩猎采集者较为贫乏的营地所需的方法,有别于研究早期文明棘手的堆积很厚的城址。现在的第五章提供了一种对后殖民时代传统信念的批判,这种传统信念认为所有社会都遵循了一条从狩猎采集者经由农业再到城邦的累进过程。

  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们继续询问如何来调查早期社群的环境以及它们的食谱、它们的技术,还有它们的贸易。当第十章我们开始询问“他们想什么”时,我们进入了认知考古学的领域,面对诸如能动性、物质性及契合理论等新的理论途径,这些内容将在我们询问“事物为何演变”时(包括考古学解释有争议处)再度浮现。

  最吸引人的问题是:“他们是谁?他们像什么?”(第十一章)我们慢慢意识到,“谁”之问题的一个理论难题,涉及族属和民族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在此我们介绍了考古遗传学和考古语言学领域的新成果。“他们长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许多新方法来回答,再度涵盖了日益采用的考古遗传学和DNA的研究。

  本书第三编第十三章“考古的世界”显示,第一和第二编的问题如何能用全世界的五个田野示范项目来讨论,其社会跨度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复杂的文明和城市。剩下的两章(见下)较为宽泛地看待谁拥有过去和遗产管理的问题。

  今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考古学家,依从事这项工作的社群、雇用他们和为考古出钱的人,或作为考古产品“消费者”的广大公众的不同兴趣和视角而定。我们也开始更加明白,考古学世界是如何受到时代所流行的政治信念的左右的。这是为何本书通篇总把“考古学伦理”放在显要位置的缘故。

  这一版的新颖之处

  考古学科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也一直在尝试捕捉和呈现这些最新的变化,保持与时俱进,这尤其体现在本书第八版中。这样的动态变化一方面由世界各地持续进行的考古研究所驱动,这些研究同时表明考古学家正在积累更多的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也由考古学家变化的观念和研究重点所驱动。第八版旨在反映这些变化和发展。

  我们彻底更新了第一章,努力构建一种更全面的考古学史。这包括采纳“手铲宣传者(Trowel Blazers)”布莉纳·哈塞特(Brenna Hassett)和苏珊娜·皮拉·伯奇(Suzanne Pilaar Birch)的建议,她们建立了一个致力于增加考古学中女性可见度的组织,以便在本学科的历史中更加全面地体现女性的作用。现在这一章也对亚洲考古学、社区或合作考古(collaborative archaeology),以及包括涉及本体论转向在内的后殖民主义方法的更新展开了更多的讨论。对于社区考古的关注,将贯穿到第十四章“谁之过去”中。

  第三章的调查和发现依然秉持之前的修订原则,加入了较多有关无人机使用的讨论,以及考古学在对现代的发掘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部署的讨论,比如,法医考古和发现凶杀受害者。

  第五章介绍的社会考古学继续提供活跃的争论。我们决定重组本章的结构,以更好地反映这一领域的当下工作。我们将埃尔曼·塞维斯(Elman Service)的四阶段社会分类调整到一个较具批评性的专栏中,以此表明,这一术语体系只是探讨社会结构的诸多工具之一。我们同时也讨论了并不基于等级的社会结构,作为论证社会组织多样性的又一途径。本章还介绍了中国良渚文化的最新研究,良渚墓葬出土的遗物无疑提供了东亚社会复杂化的最早证据。

  第六和第七章包括环境考古学最近的研究。第六章涉及亚马孙地区人类导致或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变化研究,第七章则介绍了有关巨石阵宴飨的动物遗存研究。第七章还介绍了考古学的最新化学分析手段—古蛋白质分析,这为考古学家研究古代的有机物质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近年来,陶器的分析和解释也有所发展,为了反映这点,第八章增加了有关陶器研究的材料,同时新增一个专栏考察陶器形制的比较研究如何能用来探索过去的制陶训练和方法。

  当然,古DNA仍然是考古学领域强有力的一项新进展,从上一版开始,我们就观察了大量的遗传学材料如何构建有关人类起源和迁移的新理论,现在它们被放到第十一和第十二章中讨论。

  本书最后几章根据变化的当下世界的重大事件做了更新,反映了今天遗产管理不断变化的背景。

  ……

  再次提及,第八版的准备得到了无数专家和授课老师的帮助,他们提供了详细的意见、信息和图版。我们在本书后面的《鸣谢》中与前几版帮助过我们的许多学者一起致以谢意。

  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