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建构——以苏州震泽古镇为例

摘要: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rotection Metho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 Characteristic Towns Along the Grand Canal:Taking Suzhou Zhenze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建构——以苏州震泽古镇为例1 绪论1.1 研究背景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 ...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rotection Metho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 Characteristic Towns Along the Grand Canal:
Taking Suzhou Zhenze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大运河沿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建构
——以苏州震泽古镇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它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每一代人要做的便是保护和传承好我国的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强调和进一步认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 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始逐步推进。调查显示,大运河沿岸有50 多个历史文化名城、90 多个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小镇的数量更是繁多。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势在必行,然而传统的保护方法不足以满足当前对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需求,也不利于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保护技术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1.2 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承载着各地独有的历史文化,记录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范围。
数字化保护将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实现了“在静态中保护,在动态中传承,在产业中发展、利用文化遗产”的目的[1]。数字化保护让文化遗产信息共享更方便,让现实环境和历史建筑的场景再现成为可能,让民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未来数字化保护技术将不断优化进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更高效、多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及联合国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做了大量工作。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世界记忆”项目,促进对珍贵和濒临消失的档案资源的保护,推动各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2]。于2003 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具体提出非遗保护措施,如确认、立档等[3]。1994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项目, 将图书馆中重要的历史珍藏和文件数字化并向国内外公众开放[4]。2005 年,意大利图书馆遗产与文化机构专业委员会发起“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收集并展示出全国图书馆各领域的数字化文件。2010 年,法国发起Gallica(加利卡) 项目来确保法国历史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5]。南首尔大学计算机软件系教授Song Eun Jee(宋恩吉)(2018)提出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360°VR视频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6]。今年3月,意大利文化部推出“文化永不停”项目,网友登录网站就可以实现博物馆虚拟导览,在线欣赏雕塑模型、音乐会和歌剧等。
我国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张磊(2016)提出采用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三维建模、三维模型管理、文物虚拟修复、展示等技术来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保护和集成科学化[7]。刘沛林、邓运员(2017)指出数字化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技术,要构建好数字化技术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体系[8]。潘艳飞、樊丁宜(2018)提出数字化保护的美学标准:跨媒介、沉浸式的实境体验、本真的唤醒以及开放与共享,利用科技完成村落精神层面的重构[9]。姚珏、张晗、杨榕等(2019)将东极岛的传统村落文化基因作为框架建构技术路径,探索海岛的数字化活态保护[10]。胡建华(2020)根据民居数字化保护原则,提出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建立数据库及搭建数字旅游平台的方法来保持村落的完整性和活态性[11]。

2数字化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探寻我国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学习优良的保护方法,也是为了理清发展过程中衍生的要求,总结出数字化保护原则,为数字化保护优化提供方向。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