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从千年前“铜壶”看盛唐文明交流 探秘外国人如何“乐居长安”
凤头人面铜壶 记者 谢伟 摄
盛唐时的长安,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大都市。无数的西域友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在这里留学、经商、为官……他们带来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彰显着大唐开明开放的胸襟和包容气度。
酒肆门前,“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西市的“美食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翩翩五陵少年,则“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时隔1200多年,临潼博物馆里,国家一级文物“凤头人面铜壶”静静诉说着这段辉煌历史,六个高浮雕人面,酷似“天竺”面孔,又富含波斯元素,是中亚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融合交流的见证,再现唐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包容和文明互鉴,成为丝绸之路联通东西方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证。
国宝出土石破天惊
“和一般文物不同,这件铜壶特别之处在于它出土于庆山寺地宫,它经由丝绸之路带至长安,铜壶本身还有很多使用痕迹。”临潼博物馆社交科科长焦娟告诉记者,这件文物背后还和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85年5月5日12时许,临潼县新丰镇露台乡的一位农民在凤凰塬(即姜塬)烧砖挖土时,无意中挖出了已经封存1200多年的唐代珍宝——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宝帐内置银椁,银椁内置金棺,金棺内藏舍利瓶,舍利瓶中珍藏着释迦佛真身舍利。后经抢救发掘共出土文物146件(套),等级文物119件,包括有凤头人面铜壶、三彩盘、三彩狮子、三彩南瓜以及壁画和石刻等一批极其精美的盛唐文物。
至此,庆山寺这座武则天时期建立皇家寺院遗址重见天日。根据庆山寺遗址出土的上方舍利塔记碑中记述,开创于武周时期的庆山寺为皇家供奉,规制极高,因武周皇朝的覆灭在开元初年曾经历了一次整肃而衰落。经历了20多年衰败,开元后期,唐玄宗又倡导佛教,开元二十五年寺院开始重修,经历5年建设至二十九年完成,并举行了盛大的佛祖真身舍利供奉法会。
然而,在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中,声望如天的庆山寺也未能幸免被毁之祸,大量的地上佛教珍宝被掠一空,地宫里的佛教珍宝尘封地下,庆山寺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中印友好往来的见证
当时庆山寺如来佛骨舍利的出土轰动了佛教界,同时出土的精美唐代文物更是享誉海内外。一时间,临潼博物馆门庭若市。
已故临潼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在他撰写的《武周皇刹庆山寺》一书写道,陕西史学、文博界泰斗武伯纶先生曾评价这批文物:“我八十多岁了,汉唐文物见得数不清了,可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精这么美的。”
庆山寺出土的这批艺术瑰宝,曾四渡日本、两次前往欧洲展出,在国内多次巡展于大江南北。所到之处,观展者、参拜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这当中,凤头人面铜壶的艺术价值颇高。“该壶凤首龙柄,壶颈细长,喇叭形圈足。一般称为‘胡瓶’,根据瓶身造型等细节,判定它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焦娟说,根据铜壶的弯眉大眼人面造型,以及两两共用一条发辫,可以判断这是天竺也就是印度女子的造型特征,是中印友好往来以及中亚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融合交流的印证。
胡瓶背后的长安胡人
“唐代的都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胡人大量入居,胡风盛行。有的胡客甚至能来长安居住数十年,娶妻生子,购买田宅。”焦娟表示,对于铜壶的来历已无据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丝绸之路有关。
临潼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认为,这个铜壶上,发现了很多使用痕迹。由此推断,铜壶不是专门为法事定制的。很有可能是西域的僧侣和商人们携带铜壶到长安城后,看到盛事,就把铜壶供奉在地宫中。另一方面,长安城中的贵族十分喜欢胡瓶,普通人没有资格享用,也有可能是当时贵族所献。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长安的胡人,为官做将,出入于朝堂内外;经商兴贩,活跃于坊市之间;吟唱弹弄,风行于宫廷与街巷;讲经布法,游走传布于各大寺庙之间,构成了当时长安一道独特的风景。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韩香指出,当时的胡人群体也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族群,而是泛指来自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等地的各种人群,包括西域人、粟特人、波斯人等。他们有的是长安入侍为质的西域各国王族成员后裔,有的是投诚者如安附国,还有的流亡人员比如萨珊波斯王族后裔及其追随者,更多的是胡商以及匠人、乐人等。对胡人来说,长安是他们实现梦想或寻求庇护之地,他们乐居长安,也渐染华风。
记者 杨明
文物档案
凤头人面铜壶:高29.5厘米,腹径14.5厘米,铜质,凤首龙柄,长束颈,长颈上作凸弦纹三周,喇叭形圈足。腹作六个高浮雕人头面,人面部肌肉丰满,弯眉大眼,小口修鼻,口与鼻距离极近,从壶口俯视,尤似一朵盛开的莲花。额前分发,两两共结一条发辫,俨然一副天竺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