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中国古长城新探——古代长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艾冲文集第一卷

摘要: 中国古长城新探——古代长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艾冲文集第一卷 作者:艾冲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副标题:艾冲文集第一卷出版年:2006-11页数:346定价:33.00元装帧:平装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史学丛书ISBN:9787807480228内容简介本书集结了著者在二十余年间所撰写的39篇学术研究文章,基本上分作长城本体、古代关隘、长城地带环境演变及经济开发、相关的评介及综述 ...
中国古长城新探——古代长城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艾冲文集第一卷

作者:艾冲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
副标题:艾冲文集第一卷
出版年:2006-11
页数:346
定价:33.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陕西师范大学史学丛书
ISBN:9787807480228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著者在二十余年间所撰写的39篇学术研究文章,基本上分作长城本体、古代关隘、长城地带环境演变及经济开发、相关的评介及综述等4个部分(板块)。全书大致包括10组,即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秦朝时期长城、两汉时期长城、北朝时期长城、隋唐时期长城、两宋时期长城、明清时期长城、与长城相关的古代军事要塞、长城沿线环境演变和经济开发、附录——综合与其它等。前七组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长城本体的部分。主要探讨自春秋战国迄清代后期中国古代长城文化的兴起、发展、变迁及衰微过程,共有24篇研究性学术论文。在第一组的二篇文章中,《魏国西长城位置考辨》论述了战国时期魏国西疆长城的分布格局之变化,认为它曾存在着一道主线和两道支线城墙。《论齐国“钜防”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古长城》则提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春秋时期出现的齐国西疆济水东岸的“钜防”长城才是中国最古老的线状军事防御工程...(展开全部)本书集结了著者在二十余年间所撰写的39篇学术研究文章,基本上分作长城本体、古代关隘、长城地带环境演变及经济开发、相关的评介及综述等4个部分(板块)。全书大致包括10组,即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秦朝时期长城、两汉时期长城、北朝时期长城、隋唐时期长城、两宋时期长城、明清时期长城、与长城相关的古代军事要塞、长城沿线环境演变和经济开发、附录——综合与其它等。前七组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长城本体的部分。主要探讨自春秋战国迄清代后期中国古代长城文化的兴起、发展、变迁及衰微过程,共有24篇研究性学术论文。在第一组的二篇文章中,《魏国西长城位置考辨》论述了战国时期魏国西疆长城的分布格局之变化,认为它曾存在着一道主线和两道支线城墙。《论齐国“钜防”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古长城》则提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春秋时期出现的齐国西疆济水东岸的“钜防”长城才是中国最古老的线状军事防御工程。在第二组的二篇文章中,《秦代长城研究述论》比较分析了在秦代长城起始地、终止地、经行地问题上的各种看法,并依据新的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秦代万里长城西端起始地是在今甘肃岷县境,东端终止地是在今朝鲜大同江入海口北侧的龙岗附近,秦代长城西段循今宁夏贺兰山东坡分布,北去内蒙古狼山。《〈史记〉秦代万里长城起始地之考辨》一文,则在分析其他长城研究者关于秦长城的学术见解基础上,明确指出不能将战国时期秦长城和秦代(秦国统一六国后)万里长城混为一谈;重申秦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始地是在今甘肃岷县境内。在第三组的二篇文章中,《汉代抵御匈奴的西北防线》论述西汉前、中期在西北地区修葺、兴建的三道长城防线,及其空间上的分布与变迁。《汉唐“浿水”新探》则运用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证实“浿水”就是今朝鲜境内的大同江,并摒弃其他各种误说。进而论述“浿水”就是中国古代的秦汉万里长城的终止段所在地,其具体的终点位于今大同江入海口北侧的龙岗附近。在第四组的三篇文章中,《论北魏长城的起迄与走向》重点探讨北魏王朝的北长城、南长城的地理位置,指出北魏北长城由西段长城、东段长堑组成,西起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的西山咀,东达今辽宁省台安县境的辽河西岸。《论东魏长城的位置与走向》则论述东魏王朝的长城及城戍大致循北魏南线长城分布,西起今山西五寨县境,东达今北京市密云县境。《论北齐与北周长城的起迄与走向》先后探讨了北齐外线长城、内线长城、北周长城的空间分布,提出若干个人的新见解。诸如外线长城西端起点位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黄河东岸的二道塔附近,东端终点在今辽宁台安县境辽河入海口附近。内线长城西南端起点位于今山西离石市西北部,东北端终点在今辽宁绥中县南界“姜女坟”礁石附近。所谓北周长城系对北齐内线长城修补的结果,西起雁门(今雁门关)、东止碣石(今“姜女坟”礁石)。在第五组的二篇文章中,《隋代万里长城述论》采用层层深入的研究方法,分析隋王朝历次营建长城的文献记录,再现出隋代长城的分布格局,即东始于今辽宁绥中“姜女坟”礁石或墙子里村附近,向西延至内蒙古兴和县境再分成两条支线,南线长城伸达今宁夏灵武县黄河东岸,北线长城循阴山山脉伸达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境的古“榆谷”而止。《唐代长堑/长城位置考论》主要探索唐代“马岭长城”、“妫州长城”的地理位置。在第六组的二篇文章中,《略论辽朝长城(堑壕)的地理位置》依据既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考证辽朝堑壕位于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毗邻地带,横跨今松花江南北。《论金朝长城(壕墙)的三个问题》则在同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今黑龙江上游地区古代壕堑的时代、国属,认为此遗迹属于金朝所建外长城无疑;其次是探讨金朝内长城北线的兴造时间,认定北线长城建造于公元12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1165~1181);再次是肯定南线长城营造稍晚,出现于12世纪90年代—13世纪初(1190~1211)。在第七组的十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视角考察明代万里长城的起始地、终止地和结合部,指出明代万里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岸的江沿台(今辽宁宽甸虎山南麓)、西达祁连山北坡的红泉墩(今甘肃肃南堡子滩村西南),并非迄今仍在流传的所谓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的误说。首次提出明代万里长城沿线配置着13个军镇,并非现今流行的所谓“九边”之说。其次,研究明代数个总兵防区的长城兴筑、发展、变迁之过程,包括延绥、宁夏、固原、临洮、甘肃、保定六个区段的长城建筑史。第三,着重探讨陕西与湖北两省毗邻地带古长城的时代、国属、工程形制与沿线关隘。强调指出陕鄂边界古长城是清朝陕西省军政官员所建造,具体时间是清代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这就彻底否定了曾长期流传的所谓“春秋楚国长城”之不正确说法。第八组属于研究古代关隘的部分,共有七篇文章。着重讨论与古代长城相关的军事要塞专题。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古调查资料,分别对潼关、白土关、函谷关、榆林关、临渝关、山海关和嘉峪关的城址位置及平面布局作了考察与考证,展示出个人的学术见解。第九组属于探讨长城地带环境演变及经济开发的部分,计有三篇重要文章。其中,《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透过对历史文献、实地考察、考古调查诸方面资料的辨析,得出现代毛乌素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唐代中期“六胡州”地区长期过度的定居型牧畜业土地利用导致的后果,并非农业土地利用引起之结论。《明清时期陕北长城地带农垦扩展与水土流失问题》一文,主要分析明清时期陕北长城地带农业经济活动向北推移的过程,及滥垦滥伐、广种薄收的农垦模式在当地引发的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事象。《论榆林市镇北台长城修复工程的可行性》一文,则是应地方政府的邀约而提出个人对修复镇北台长城的论证性结论和建议,为政府机构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第十组属于本书的附录部分——综合与其它,共收入五篇概述、述评文章。反映出作者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长城研究现状的评估与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若干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书集成的过程中,作者还做了一些技术性的工作。首先,增添了若干幅长城分布示意图,以方便读者能直观地阅读本书的内容。这是此前单篇文章发表时所没有的。其次,对个别文章的标题也作了适当的调整,以便更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同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各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没有丝毫变化,尤其是各篇文章中表述的重要数据,仍旧维持文章发表时的数值,以保持文章的基本原貎。第三,书中所插长城位置示意图中的境界线仅起示意作用,绝非识别边界的依据。这是特別应予注意的。ac
作者简介
艾 冲,生于1955年,陕西周至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以在职学习的方式获授硕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秦汉隋唐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在教学领域,先后为本科生、专科生讲授中国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邮驿史概述、中国人文旅游概论、中国长城史研究专题、人文旅游地理学、中国长城文化史、中国邮驿文化史、中国古代都城通论、行政区划古今谈等十余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历史军事地理、唐代政区研究、历史政治地理、中国疆域史、中国边疆史地基本文献、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中国边疆史研究概要、中国行政区划史等九门课程。曾荣获学校优秀教学教育实习带队教师奖、2005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在科研领域,先后出版六部学术专著,即《明代陕西四镇长城》、《中国的万里长城》、《西...(展开全部)艾 冲,生于1955年,陕西周至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以在职学习的方式获授硕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秦汉隋唐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在教学领域,先后为本科生、专科生讲授中国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邮驿史概述、中国人文旅游概论、中国长城史研究专题、人文旅游地理学、中国长城文化史、中国邮驿文化史、中国古代都城通论、行政区划古今谈等十余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历史地理专题研究、历史军事地理、唐代政区研究、历史政治地理、中国疆域史、中国边疆史地基本文献、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中国边疆史研究概要、中国行政区划史等九门课程。曾荣获学校优秀教学教育实习带队教师奖、2005年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在科研领域,先后出版六部学术专著,即《明代陕西四镇长城》、《中国的万里长城》、《西北城市发展与环境演变研究》、《唐代都督府研究》、《中国古長城新探》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公元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合作编撰及出版三部著作,即《古今西安》、《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两唐书辞典》。迄今在权威级、核心级、重要级等学术期刊(以及集刊、论集)上公开发表有关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秦汉隋唐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105篇。其中发表在权威与核心学术期刊的论文计22篇,主要有:《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关于唐代单于都护府的两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唐代河西地区都督府建制的兴废》,《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灵州治城的变迁新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4期等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英文期刊《中国历史学前沿》和人大复印资料期刊《中国地理》全文转载、摘要转载,多项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其中,《中国的万里长城》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唐代都督府研究》获颁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贰等奖。先后主持校级与国家级五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包括: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公元7—9世纪鄂尔多斯高原地区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互动关系研究”(06XZS007),今已顺利结项;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隋唐时期北部边疆治理研究”(11XZS006),正在推进课题研究;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1&ZD097),正在展开课题研究。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