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考古发现实证河南万年文明根系

摘要:   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一百多年的考古历程,实证了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原始先民生生不息、文化绵延不断,从人猿揖别、文明初现走向王朝诞生的真实图景。  一、一万年前的文化奠基  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10万年到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南境内的环嵩山周围地区就形成了以登封方家沟、荥阳织 ...
   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一百多年的考古历程,实证了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原始先民生生不息、文化绵延不断,从人猿揖别、文明初现走向王朝诞生的真实图景。

  一、一万年前的文化奠基

  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10万年到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南境内的环嵩山周围地区就形成了以登封方家沟、荥阳织机洞、郑州老奶奶庙、新郑赵庄、许昌灵井、登封西施、新密李家沟等遗址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人活动中心,揭示了这一区域从小型石核-石片工业到细石器工业传统的连续过渡特征。

登封方家沟遗址出土的锤击石片

  其中老奶奶庙的用火居住遗迹、赵庄以象头为核心的活动区域、方家沟遗址以G1为代表的临时性营地、许昌人遗址的石质鸟雕艺术品等,均表现出早期人类活动和行为的复杂性。李家沟遗址的发掘,构建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李家沟文化再到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序列,其中旧石器晚期遗存可细分为第⑦层石片石器和第⑥层细石器两个不同的文化层,从层位学上解决了这两个石器工业体系的早晚关系。在细石器文化层中,出土了远端局部磨光的石锛和较为原始的夹砂素面陶器口沿。叠压在细石器文化层上的李家沟文化层,继承了细石器文化传统,新发现了石磨盘和大量的夹砂粗陶陶片,火候上要较细石器文化层高,显示出进步性特征。

新密李家沟遗址出土的细石器和早期陶片

  虽然李家沟文化时期没有发现明显的农作物痕迹,但是细石器、石磨盘、陶器和以中小型食草哺乳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的文化内涵,表明了自旧石器晚期以来的“广谱革命”不断发展,不排除已经出现对植物类遗存驯化的可能。李家沟文化层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10200~8500年,是中原地区典型的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遗存,环嵩山周围地区早期现代人及其石器工业的连续演化,奠定了河南境内史前文化发展的根基。

  二、八九千年前的文明萌芽

  李家沟文化之后,分布在环嵩山周围地区的是裴李岗文化,其绝对年代约为距今8500~7000年。从现有材料看,早中期以环嵩山周围地区为中心,到晚期开始扩散到周边区域,如豫北的安阳八里庄、鹤壁花窝,豫西的关家、班村,靠东的中牟宋庄、业王,豫南的西平谢老庄等遗址。这些遗址分布地域不同、年代早晚有别,但是器物组合的整体特征接近,应都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范畴,共同构成了最早的中原文化圈。在经过正式发掘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呈现出文明萌芽的迹象,如新郑唐户聚落中的居址分群,舞阳贾湖遗址最早的家猪、骨笛、刻画符号和用龟习俗,郏县水泉、新郑裴李岗、新密北岗聚族而葬的规划墓地等。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龟甲

  贾湖遗址是目前发掘时间最长、揭露遗迹和出土资料最为丰富的裴李岗文化聚落,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发掘区内可分为若干个相对集中的单元,第一期的墓地成排集中分布在F3、F5、F7、F11、F17、F20、F23等房址周围,第二期开始向这片区域的东部和西北部扩散,第三期的房址和墓葬则在第二期的基础上继续沿用,体现了聚落内部居葬一体、聚族而葬规划理念的延续。结合裴李岗文化墓葬的空间位置和随葬品数量及组合情况来看,随葬品种类较丰富、总数较多的墓葬一般居于各墓葬区的中心区域,如贾湖的M277、M282、M335,裴李岗墓地的M54、M38、M27、M15,莪沟北岗墓地的M40、M55、M61,水泉墓地的M27、M29等,都处于所在墓区的中心位置,其他墓葬有序排列在周围,推测这些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享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各墓葬区可能存在以这些墓葬为中心、南北扩散排列的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模式一直沿用到龙山时代乃至历史时期,体现了文明的传承。

  三、六七千年前的文明形成与扩散

  与前两个阶段的聚落分布在环嵩山周围地区不同,距今约7000~6600年的仰韶文化初期考古材料除豫中的郑州大河村、尉氏椅圈马、长葛石固、宝丰小店等遗址外,在豫西地区的新安荒坡、灵宝城烟,豫北的安阳后岗、濮阳西水坡,豫东的商水马村、太康方城,豫西南的淅川沟湾、下王岗等遗址也都有发现。虽然地域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面貌却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均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红陶传统,器物组合上流行锥足罐形鼎、口沿外侧有一周暗红色窄带的敞口深腹钵、弦纹鼓腹罐等。结合下王岗、沟湾遗址的考古材料,这两处遗址的仰韶文化第一期的墓葬也集中成排分布于房址周围,下王岗遗址墓葬中的殉狗和随葬龟甲习俗,也应是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传统的延续。距今约6600~6000年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早期发现的3组蚌塑龙虎图案,代表了这一阶段河南仰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分布区域从豫北到豫中,甚至扩散至冀中北,影响到晋南、豫西南鄂西北地区,这种跨区域的传播与扩散,与仰韶文化其他类型,对周边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北辛文化淮河流域的双墩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等产生了较为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为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

濮阳西水坡遗址龙虎蚌塑

  距今约6000~5500年,仰韶文化的发展达到顶峰,在北抵阴山、东到大海、南达江汉、西到甘青的广袤范围内,出现了以回旋勾连纹、花瓣纹为代表的同母题彩陶共存的空前局面,形成了最早的中国文化圈。河南境内的豫西地区有以灵宝西坡-北阳平为核心的聚落群,豫中以巩义双槐树-郑州西山-大河村为核心的聚落群,豫西南以淅川沟湾-下王岗为核心的聚落群,出现了大型环壕聚落、一般中小型聚落的社会分级,豫中地区还诞生了西山城址更高等级的早期城市雏形。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聚落的扩散、人口的增殖、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修筑、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需要更为有效的生产关系作为驱动,来保障当时的文明行稳致远。观象授时、养蚕缫丝、粟稻种植、家畜饲养,在满足基本生产生活物质资料剩余的基础上,出现了脱离体力劳动的新的社会阶层,如手工业者、商人或管理者等;以大河村为代表的商贸中心、西山双槐树为代表的政治中心,与周边的大量中小型村落,形成了血缘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孕育了最早的河洛古国。这一阶段,如果说西坡遗址的大房子仍保留着早期向心式聚落布局的孑遗,那么双槐树遗址三重环壕中轴对称、多进院落结构、堂庑一体式庭院、一门三道、排列有序的多处集中墓地,显示出更为复杂的文明模式,也为龙山至夏代城市规划、宫殿建筑找到雏形。

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回旋勾连纹(左)和花瓣纹(右)彩陶盆

  现有考古材料表明,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豫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屈家岭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基地。南阳黄山山顶区的发掘,揭露了仰韶晚期由多间组合式排房构成的方形半封闭庭院式布局形态,到屈家岭文化时期,这片区域则变为排列有序的墓地,墓葬的分化、大型墓葬的棺椁和体现身份差异的随葬品组合,证明了距今5000年左右黄山聚落结构及其背后人群的变迁。大抵同时,中原腹地的汝州大张、禹州谷水河、郑州大河村、西山、巩义双槐树、偃师灰嘴、洛阳王湾、宜阳苏羊、渑池仰韶村、三门峡庙底沟等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在融合东方大汶口、南方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开始出现转型,并逐渐演进为龙山时代早期的诸文化遗存。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交融及其可能所代表的华夏、东夷、苗蛮等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群互动,第一次在河南这片土地汇集,开启了长江黄河史前文明的一体化进程,奠定了龙山时代和夏商王朝时期的文化版图。

黄山遗址屈家岭文化贵族大墓M77

  考古学在实证中华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系列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河南地区现代人起源到文明诞生、发展的不间断历程,新时代的河南考古人将继续发扬一代代考古学者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中华一万年文化史与文明根系研究”(项目号:2022DWT08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