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洪天华:中国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世界遗产保护加强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天华接受新华网思客独家专访。新华网 申博望 摄
要平衡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推进,很多国家和地区看到了发展旅游资源的契机,纷纷制定了相关的规划和设想,将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作为其中核心要素。洪天华认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遗产的保护跟旅游开发永远是矛盾的,但是并非不可调和,两者之间只要平衡好了,既可以做到很好地保护,又能够在旅游上做到有效地开发。
洪天华说,柬埔寨的吴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吴哥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在吴哥已发现和发掘的98座寺庙中,若干著名寺庙的修复收到了法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技术支持。吴哥窟在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每年的游客大概2万多人,现在达到每年300多万旅游人次,为柬埔寨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益。
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
洪天华指出,中国和“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世界遗产保护上面临同样的挑战。应注重对于世界遗产文化价值的挖掘,并且加强对文化价值的宣传。管理层应提升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突出普遍价值(OUV)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倡导的,共有10条标准,只有具备突出普遍价值10条标准的2条以上,才能够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管理层只有充分了解突出普遍价值标准后,重视自然与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重要性,我们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
中国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世界遗产保护加强合作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遗产保护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升级。洪天华指出,可以通过空间技术的共享,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合作。据介绍,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地面物体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分类,实施有效地监控,为决策者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提供技术支持,让决策者在第一时间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去阻止对原始森林的破坏,或着采取措施有效地管控世界遗产周边城市发展。此外,利用空间技术,还能对世界遗产周边地表沉降进行监控,防止发生地面沉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400多处世界遗产,有些国家在世界遗产保护的技术能力上有欠缺。从空间技术角度来说,一些发展中国家,既没有空间技术设施,也没有地面结合站,无法获取卫星数据。中国可利用自身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展开交流。
洪天华表示,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将不断推动我们与沿线国家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相信通过不断交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能够真正做到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