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俯察江汉大地,剖析治水文明——读《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

摘要: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作者:刘建国 彭小军 陶洋 向其芳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从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大都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顽强斗争作为主题。当古代社会面临自然环境恶化或极端的气象事件时,先民们通过补天、移山、填海、治水等手段,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使文明之火得 ...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

作者:刘建国 彭小军 陶洋 向其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从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大都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顽强斗争作为主题。当古代社会面临自然环境恶化或极端的气象事件时,先民们通过补天、移山、填海、治水等手段,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使文明之火得以延续传承。然而,这些波澜壮阔的故事背后,实际上暗含了许多朴素的人地关系理念。治水的话题不仅在神话故事中屡见不鲜,自然剖面中的流水沉积、考古工地中的环壕遗迹、遥感影像下的坝体遗存,各种客观存在的古代遗迹为史前先民治水的故事留下了许多零碎的线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建国研究员及其团队则是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观察、留意并收集这些证据,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与沉淀,通过新著《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讲述了史前江汉大地人与自然的故事,并回答了如何运用遥感与空间分析等数字技术解决传统考古学问题。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一书运用无人机拍摄和史前聚落遗址的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结合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等资料,探讨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址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江汉平原的地理环境,详细阐述了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和农业情况;第二章关注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强调了研究所用数据的重要性;第三章总结了研究区域内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现状,详细介绍了江汉平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和聚落考古的研究进展;第四章详细介绍了聚落遗址无人机拍摄与三维重建的方法;第五章按地理单元划分,分析了华容隆起地带、荆山南麓、大洪山南麓、大别山西南、大洪山西侧这五个地理区域内遗址的聚落与水文环境及水资源管理模式;第六章的结语部分则对上述内容进一步总结升华,认为江汉平原的治水模式体现了史前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蕴含着“和合共生”的人地思想观念。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往往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古代环境的重建与分析,二是对古代人地关系的讨论。可见,《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是一部涉及环境考古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大量的野外基础工作并结合强大的数字空间技术,回答了江汉平原地区自彭头山-城背溪文化开始,古代先民如何与水打交道的问题。全书数据材料丰富、图像信息全面、逻辑结构清晰、讲述推理深刻,文中所呈现的一手材料与重要结论不仅能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和研究标准,也为解决考古学问题并指导后续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读全书,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从数据收集到三维图像重建,这部著作展现了严谨而扎实的研究精神和独具匠心的技术手段。书中的一大亮点是对海量基础数据的分析以及若干图像信息的处理。刘建国先生的团队对江汉平原及其周边的30多个史前聚落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和无人机拍摄,并生成了区域与遗址的数字高程图。通过三次集中拍摄,获取近10000余幅低空拍摄的数字影像(约100GB),再对每个遗址进行三维重建、数据导出等一系列处理,为后续人地关系的分析提供了准确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在生成数字高程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影像拍摄与数据处理经验,优化影像数据的质量,同时向全国的考古同仁推广了多视角三维重建和无人机拍摄技术。然后结合免费的低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从聚落内部、遗址周边和所在区域等多尺度、全方位地开展分析和研究,揭示史前先民认识和改造生存环境的模式,为现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整套无人机拍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译的聚落调查与研究方法。

  从低空遥感技术到追溯考古学问题,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与田野考古资料的深度结合为科技考古的研究树立典范。刘建国先生等在《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一书中运用低空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信息,揭示出史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直面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威胁,深刻认识和努力改造自然环境,合理处理防洪与灌溉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厘清了江汉平原重要史前聚落的治水模式和人地关系特征。结合传统田野考古研究成果,通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拨开层层迷雾,提出各个聚落的治水模式。赵辉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当下环境考古研究通常要花很大力气复原古代环境,但在探讨人类社会和环境相互关系方面,就往往失之简单粗暴……建国不同,他的研究具体到了一个城镇这样的社会组织是如何与所在水环境之互动的,进而总结出整个江汉平原上人们面对环境的行为方式。”

  “若非文王困羗里,世间应无八卦图。”作者在解答完江汉平原史前治水问题后发出了感慨:开展研究需要真正地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深入思考,才有可能有所领悟。于大众而言,或许此书只是讲述了一个江汉平原史前先民如何与水打交道的故事。而对于作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是提供信息、讲述故事,更是迭代方法、沉淀思考,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开展二十多年研究工作的点滴,是对学科的思考和对后生的启迪。如何运用遥感与空间分析等技术专长服务田野考古工作?如何将科技考古的技术手段与田野考古的资料深入融合?如何利用江汉平原史前先民治水的研究成果来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刘建国先生等在《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廖奕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