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西域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

摘要: ·英文提要及关键词扫码关注我们微信:西域研究邮箱:xyyjbjb@126.com


·





中文提要及关键词



王欣 马晓琳|“毋寡之死”与西域绿洲城邦政治体制——以《史记》《汉书》记载为中心

内容提要:大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绿洲城邦国家之一。西汉武帝时,其国王毋寡死于“宛贵人”的谋杀。史料所见当时的“宛贵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乃至决定大宛政治决策的主导力量,并能聚合、利用权力,制衡甚至废除国王权力。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亚与西域绿洲城邦国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毋寡之死”直接反映出古代中亚绿洲城邦政权政治体制特征特别是统治结构与权力关系,具有当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等生成土壤,折射出东西方多元民族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交流交融状况。

关键词:大宛 毋寡之死 宛贵人 绿洲城邦国 政治体制 


崔永强|北凉高昌地区行水问题研究——兼论其时督邮分部情况

内容提要:北凉时期高昌郡的水利管理仍沿用汉魏旧制,由平水负责日常水利之事,但在某些季节性用水时郡府还会向特定区域派出行水人员。缘禾十年行水文书详细记录了高昌郡行水人员的条任与改动情况,由此可得知当时的人事构成和具体分工,其所反映的是当地为灌溉两部葡萄而专门派出临时的水事管理机构,组成人员从各曹抽调而来,其任命及改动皆须太守许可,亦直接对太守负责。从记载来看,高昌郡的行水和督邮都是分部进行的,而行水资料的发现又可补充对督邮分部的认识。以往学界认为高昌郡可能有东、中、西三部督邮,但无法确认西部的所在,对各部的属县也并不明晰,行水文书证明当时确有西部分区,并且显示似乎还有南部之区,根据其自然地理分析,排除北部分区的可能性,推断高昌郡或许有东、中、西、南四部督邮。

关键词:吐鲁番文书 北凉 行水 高昌郡 督邮  


特尔巴衣尔|18世纪中叶科布多乌梁海诸宰桑游牧地考

内容提要:清初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流域主要居民是杜尔伯特人,而非乌梁海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经乌梁海人请求,清廷将其迁移到阿尔泰山安置,从而形成了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分为七旗,其核心群体为科布多乌梁海人。清朝在科布多乌梁海人原游牧地安置了杜尔伯特、明阿特、额鲁特、辉特等部。本文以满文档案记载为线索,结合古地图考证出了准噶尔汗国末期科布多乌梁海诸宰桑大致驻牧范围。

关键词:乌梁海 阿尔泰山 科布多 迁移


白京兰 赵宁|清末吐鲁番地区的“管业执照”——以《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户科为中心

内容提要:《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户科较为集中地收录了清末吐鲁番地区的管业执照及清丈、勘察等相关档案资料292件,鉴于学界目前尚无该论题的专门研究,本文以《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户科为资料基础,从管业执照的释义、形制、申领、颁发、管理以及纠纷等展开对清末吐鲁番地区管业执照的初步研究与探讨,指出清末吐鲁番地区的“管业执照”是对土地等产业权利的官方确认,是国家管理职能在基层的实践,反映了清代新疆建省后吐鲁番厅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吐鲁番 管业执照 基层社会治理 户科 《清代新疆档案选辑》


庆昭蓉 荣新江|唐代碛西“税粮”制度钩沉

内容提要:本文从龟兹语音写“税粮”一词形式谈起,借新疆出土胡汉文书探讨唐代碛西地区(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税粮的征收、运用,总论其基本性质并略述其变迁历程。

关键词:碛西 安西四镇 于阗镇守军 税粮文书 赋税制度


段晴|吕珎胡书——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BH1-17于阗语文书的释读

内容提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编号BH1-17的于阗语文书,简称吕珎胡书。这一件出自782年到784年之间的文书,那是郭昕镇守安西的时期。以差科制度获得补给,成为那个时代安西镇军能够长期坚守的保障之一。差科是唐代的税制,其内涵不能与于阗语指代“差科”的hira一词完整吻合,造成误解。吕珎胡书的主旨,在于向当地人解释什么是差科,并命令杰谢人派出力役等。本文公布了国图藏BH1-17的照片,将该文书翻译成汉语,针对文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做了分析,并对文书的词句几乎进行了逐行注释。本文认为:吕珎胡书涉及安西四镇的最高首领,涉及唐代于阗王国的重要地望,例如镇守军的媲摩守捉,以及杰谢,即现在距离策勒县以北约90公里之处的丹丹乌里克。文书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层次分明,对于揭示8世纪后20年唐朝镇守军的供给机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等,均提供了重要第一手素材。通过对吕珎胡书用词用句的分析,本文取得了在于阗语研究领域的新认知。

关键词:差科 镇守军 吕珎胡书 杰谢 媲摩


王艺霖|新疆史前火葬墓研究

内容提要:新疆史前火葬墓的出现和衰落与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息息相关。青铜时代的火葬墓源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火葬传统,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随着彩陶文化的西进和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衰落,早期铁器时代火葬墓数量锐减,焚烧尸骨的葬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丧葬行为中对火的使用却以焚烧物品的方式延续。推测火葬个体可能拥有特殊的社会身份或地位。当时人们可能将火视为生死之间的纽带,希望通过火葬将逝者的灵魂“净化”后送往冥界,体现了重视灵魂的丧葬观。

关键词:新疆 史前 火葬墓 安德罗诺沃文化 丧葬观念


袁晓|伊犁河上游青铜时代中期社会状况研究

内容提要:青铜时代中期,在伊犁河上游地区出现了有着大型墓葬和大型房屋遗存的吉仁台沟口中心聚落,形成了不同层级的聚落和墓葬所代表的区域性社会组织,推测已经进入类似“酋邦”或“古国”的复杂社会阶段。良好的自然环境、农牧业结合的生业模式、发达的青铜冶铸业应当都是推动伊犁河上游社会复杂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铜矿资源的占据和青铜冶铸业的存在,当为伊犁河上游人群能够在众多的草原畜牧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伊犁河上游的社会复杂化过程因此也具有了较为明显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伊犁河上游 青铜时代中期 社会复杂化 吉仁台沟口聚落遗址


孙畅 文少卿 张梦翰 李肖 任晓莹 管海娟 韩康信 熊建雪 万雪娇 谭婧泽|新疆察吾呼墓地出土人骨的颅骨测量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比较了新疆察吾呼墓地早、中、晚三个时期共80例头骨样本(早期为公元前1000~前600年,中期为公元前600~前400年,晚期为公元前200~公元270年)与同时代新疆地区及东西方古代人类样本颅骨形态特征的生物学相似性,认为样本间颅骨形态特征相似性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形态特征相近的人群地理距离也更近,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群互动交流的情况以及亲疏关系。从考古遗存上看,察吾呼墓地早、中期具有较多北亚和中亚因素,而晚期则出现了更多的东亚特征,这与颅骨形态学分析的结果相符。考古学和颅骨形态测量学的证据表明,察吾呼晚期人群可能是这一时期中国古代西北地区人群大规模移民迁入新疆而形成的。

关键词:察吾呼墓地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 邻接网络图 地理统计分析 人群替换


生膨菲 田小红 吴勇|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内容提要: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2018年发现青稞、小麦、黍和粟四种炭化农作物遗存,其中青稞占据多数,测年结果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为探讨天山北麓两汉时期屯田经济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对石城子及其他周边遗址植物考古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石城子汉代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策略,这应是屯田戍卒借鉴新疆地区早期铁器时代农牧混合人群的农业适应策略并融合了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果。

关键词:汉代 屯田经济 石城子遗址 植物考古 农业考古


董宁宁 孙晨 田小红 吴勇 袁靖|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的动物资源利用

内容提要: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是一处两汉时期的戍边城址。本研究对遗址2014~2017年出土的两千余块动物骨骼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遗址中鉴定出了12种动物种类。种属类别和数量比例都显示了当地以畜牧为主的动物资源利用方式:羊是主要的肉食来源,其他家畜、家禽还包括牛、马、狗和鸡。居民偶尔也利用遗址周边出现的鹿、兔子等野生动物补充肉食来源。骨骼上的病理显示,马、牛和骆驼可能被长期使役,畜力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驻边军队的军事战备和物资运输能力。遗址中动物新生个体的缺少,暗示部分动物或动物产品可能由交易获得,这进一步说明,石城子并不是孤立的屯垦点,周围可能存在联系密切的其他聚落。石城子的动物考古研究为了解新疆地区戍边城址的生业经济提供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新疆 汉代 石城子遗址 动物考古 动物资源利用 生业方式


杨富学 熊一玮|唐代开教福建摩尼僧呼禄法师族出回鹘新证

内容提要:唐会昌三年(843),唐武宗灭摩尼教,《闽书》记载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福清)。摩尼教由是输入福建。学界一般认为“呼禄”即中古波斯语xrōhxwān(呼嚧唤)之音译,笔者撰文认为“呼嚧唤”为官号,不可与作为教界职称的“法师”并用,认为“呼禄”当为古突厥语Qutluɣ的音译,意为“吉祥”。但此说受到学界质疑。近期于福建福清市发现的摩尼教抄本《普度科仪》恰好有“东土摩呼禄慕阇”之记载,可与《闽书》相呼应。“呼禄慕阇”,如果将“呼禄”解释为“呼嚧唤”,则“呼禄慕阇”就等同于“呼嚧唤慕阇”。慕阇和呼嚧唤同为摩尼教官号,前者为最高级别,呼嚧唤则地位较低,两者相差很大无法并列用作人名,足证“呼禄”不可能为波斯语摩尼教官号“呼嚧唤”音译的推论是可信的。扬州出土《唐故李府君墓志并序》中的罗呼禄、摩呼禄父子,虽为波斯人,但不应与摩尼教有什么关联。福清本《香空宝忏》中的忏悔文、十戒等内容与回鹘文本《摩尼教徒忏悔词》相似度极高,有助于进一步证实福建摩尼教是由回鹘高僧呼禄法师始传的。“呼禄慕阇”又被称作“嗣教明师”,当指法师将波斯摩尼教转化为中土摩尼教,具有继往开来的身份,能具备这一身份者唯有开摩尼教于福建之回鹘高僧“呼禄法师”可担当之。

关键词:福清科仪本 《普度科仪》 霞浦摩尼教 呼禄法师 回鹘


刘嘉伟|元代“三节堂”同题诗文集咏探析

内容提要:高昌偰氏家族在元初由西域入居中土,其中一支还在元末迁居高丽。该家族以“三节六桂”称名于时,元代名儒多有题咏,且体裁多样。“儒林四杰”之一柳贯的《三节堂诗》堪称中国叙事诗发展史上的佳构。元儒对于服膺中华文化且文武双全的西域家族充满尊重,并认为这是王道教化无远弗至的表现。通过集咏作品,也可以看到元人厌乱思治的文学思潮,陈旅的“节义”观念还展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文关怀,且题咏辐射到了朝鲜半岛,跨越僧俗,从西域到朝鲜,展现出一幅无比辽阔的“中华文学”地图,史所罕有。对于该问题的梳理、探讨,可以更好地揭橥元代文学“华夷一体”的独特风貌,亦可探寻高昌偰氏家族渐次融于中华文化的历史轨迹与心路历程。其中的教益,可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偰氏家族 三节堂 同题集咏 文学活动 高丽


吴华峰|姚庆恩西域事略

内容提要:在清朝同光年间收复新疆的战事中,大量文人加入西征幕府,随军遍历天山南北,姚庆恩是其中较有名望的一位。他于光绪三年入幕新疆,光绪六年积劳成疾病殁军营。姚庆恩三年的幕僚生涯除了处理军中文报、参与军事行动之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的幕府事迹与西域生活,都成为西征幕僚文人群体人生际遇的缩影。

关键词:姚庆恩 西征幕僚 事迹 诗作


英文提要及关键词





编排:宋   俐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