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关中十六国墓葬有哪些考古发现

摘要: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如何分布?离你最近的十六国墓葬是哪座?其中首次发现的与佛教有关的文物是什么?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轮番召开了564场报告交流会,众多专家学者带来自己的成就与发现。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的主题讲座——《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一开篇就吸引了在场众人的注意力。带着这些疑问,刘呆运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截 ...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如何分布?

离你最近的十六国墓葬是哪座?

其中首次发现的与佛教有关的文物是什么?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轮番召开了564场报告交流会,众多专家学者带来自己的成就与发现。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的主题讲座——《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研究》,一开篇就吸引了在场众人的注意力。带着这些疑问,刘呆运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


截止目前,陕西关中地区已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46处200余座,主要集中在汉长安城西北的石安原(北周至唐称洪渎原)及长安城南郊的少陵原一带。


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几处规模比较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乐俑、铜器、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大量随葬品。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对这批墓葬的时代和等级进行深入研究,还将通过DNA分析等科技手段探讨这批墓葬的族属问题。




· 何为关中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因为朝代更迭过于频繁,以至于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颇为陌生。

实际上,十六国是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和四川盆地出现的一系列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六国”。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分裂时期,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纠缠一起,使得北方遭遇了继东汉末年以来最大的混乱状态。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经过了十六国和后来的南北朝,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了汉族。

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南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


 


01


十六国墓葬为何如此重要?


十六国时期,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先后被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等统辖,其中前赵、前秦和后秦等都先后建都长安。


由于政权更迭间隔短而频繁,再加上战乱与民族交融等因素,让这一时期遗留下来且保存至今的墓葬甚为稀少,参考资料及纪年标尺的缺乏,让关中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特征显得十分模糊。因此,当关中地区发现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都实实在在能证明墓葬所处时期时,考古工作人员都极为惊喜。


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最初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市草场坡北朝墓,经学者研究界定为十六国墓葬;80年代,西安南郊凤栖原配合206所建设时发现北朝墓葬2座,墓葬年代为十六国晚期至北魏初期墓葬;90年代,在其北侧300米处,又发现4座墓葬;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咸阳北原一带,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十六国墓葬22座,出土有明确的纪年铭文砖(前秦“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2006年, 出版《咸阳北原十六国墓》发掘报告。


截至目前,发现十六国墓葬36处,54个分布点,已刊布考古发掘资料的墓葬40余座,未发表资料的十六国墓葬资料180余座,总计220余座。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布图


02


在讲座中,刘呆运对关中地区区域详细界定进行了分析,以图片形式直观呈现出十六国墓葬分布情况。

刘呆运介绍,安原茔区是十六国时期等级较高的葬地之一,‍当时的皇族、高等级贵族多选择葬于此区域。这里还有单个大型墓葬及家族墓地,已经发掘的有底张村、布里村、北贺村墓地等,总数量达100余座。

目前已发掘的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集中分布于咸阳北原及渭河北岸的石安原,其次为长安南郊的少陵原、凤栖原、高阳原、细柳原,其余区域多为零星分布。


纵观这些墓葬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其分布规律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以都城为中心的贵族墓地、以居住地为中心的家族墓地、分布于都城近郊及远郊的零散墓葬以及延续多代的宗族墓地,其布局与都城及居住地息息相关。

此外,刘呆运按照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大概分为四个等级,即超大型墓葬、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及小型墓葬。

四个墓葬等级

超大型墓葬——皇族墓葬,如北贺村M298、布里村M63、焦村M25、M26、中兆M100墓葬等;

大型墓葬——高等级贵族、高级官吏,如西陵县侯夫人墓葬等;

中型墓葬——贵族、中级官吏,如雷家村墓地等;

小型墓葬——小型官吏及平民,三桥墓地及董家村墓地(顶益食品厂)等。


石安原北城村宗族墓地

03


在历年考古工作中,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随葬器物、古籍以及墓葬形制等,为考古工作者对十六国墓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

刘呆运介绍,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均以斜坡土洞墓为主,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包括镇墓类、仪卫类、家畜家禽类、生活明器类、实用器类等。


· 底张村墓地




在底张村墓地,考古工作人员历时两年发掘了15座墓葬,发现其中的三座墓葬呈品字形排列,是典型家族墓葬分布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三座墓葬的其中一座出土了陶九枝莲灯,其灯柱上贴塑了8尊佛坐像,这是十六国墓葬中首次发现与佛教有关的遗物。


品字形排列的三座墓室。



陶九枝莲灯及佛像。


发现陶九枝莲灯的墓室。


· 布里村墓地




2022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布里村墓地发掘8座墓葬,在其中发现了目前十六国时期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葬。

该墓葬全长98、深16米,由墓道、2天井、2壁龛及前、后室组成。壁龛出土着甲俑、骑马女乐俑、陶仓、陶罐、陶方形案等;前室出土乐俑28件,其中坐部乐俑20件,坐部和乐俑一组4件,立部乐俑4件;另出土有铜灯、铜熏炉、五铢铜钱、石磨等文物。同时,在地表还发现了两个凸字形和一个长方形生土台,生土台侧面发现有彩绘痕迹,应是土雕建筑。






· 北贺村墓地




在北贺村墓地已发掘的3座墓葬中,编号为M298的墓葬坐南向北,由墓道、过洞、天井、封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为斜坡墓道二天井的双室土洞墓。


在墓道两个过洞上方,留有四方形生土台,台面四周雕刻直櫺窗,以白灰面打底涂红彩。墓道、天井外侧依次留有四个翻土台,前甬道以二道条砖封门,封门顶在土壁上雕刻出立体门楼屋面,门楼宽1.4米,楼面上的正脊、两垂脊、筩瓦、滴水、流水瓦等一应俱全。





· 雷家村墓地




2017—2018年发掘了12座墓葬,墓葬均坐北向南,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封门有土坯、砖砌两种,北部墓葬的封门均为砖砌,南部墓葬封门多为土坯。甬道为拱顶土洞式,木棺葬,有单室1座,前、后室6座,前、后室带侧室5座。前、后、侧室均有人骨,其中侧室人骨多为迁葬。


墓葬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的铜器、铁器。陶器有武士俑、男侍俑、女侍俑,鞍马等随葬器物。铜器主要有铜铛等,如“丰货”钱,“副部曲将”和“军司马”印等。




刘呆运简介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十六国至隋唐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主持完成《高阳原隋墓》《唐韩休墓考古发掘报告》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采  编 | 段   杨
审  核 | 屹   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