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3年第3期

摘要: 第三期遗产保护理论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公共考古学刘文科内容提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于解决民族文化在全球一体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定位与认知的问题大有裨益。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公共考古学承担了考古学、文化遗产领域内文化自觉的责任,是文化自觉在这些领域内有效的实践行为,旨在解决中国文化的社会化与现代化的问题。考古资源作为文化资 ...
 

第三期




遗产保护理论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公共考古

刘文科


内容提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于解决民族文化在全球一体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定位与认知的问题大有裨益。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公共考古学承担了考古学、文化遗产领域内文化自觉的责任,是文化自觉在这些领域内有效的实践行为,旨在解决中国文化的社会化与现代化的问题。考古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公共化和社会化,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的内在需求。因此,公共考古学不仅要求国家、科研主体、公众等多方的广泛参与,做好文保顶层设计,而且对文化遗产的阐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应用好国内外多种考古文化资源,将不同的文化进行类比,清晰地勾勒出民族文化的特征,才能达到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




文物南迁线路遗产化与遗产化进程探

——以迁沪主仓库为切入

夏才艺


内容提要:“遗产化”是近年来遗产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均对这一现象有所关注,遗产产品模型和遗产化进程模型是该领域中两个典型的研究思路。对于文物南迁线路遗产化的研究显示,遗产定级是遗产化的过程性结果而非开端。文物迁沪主仓库即仁济医院旧址仓库具体位置的考证,在揭示出遗址保存状态和遗址拥有的多层历史文化意义的同时,从实践层面论证了遗产化进程模型中“成为遗产”与“赋为遗产”相统一的理论构架,并对“再遗产化”的表现形式作了补充,对具有多重意义建筑的保护与展示问题作了探讨。




众对文化遗产传播文本的感知与建构

——基于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的研究

樊友猛  王树霞


内容提要: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是推进公众考古的重要方式,但公众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机制尚不清晰。以三星堆考古报道读者评论为案例,通过语用、语义和编码分析发现:受众对考古报道的回应受报道本身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和思维发散性;受众积极投入到对三星堆文化的阐释之中,通过追问谜团、消解权威、自主求证、寻找关联和娱乐解构等方式,在三星堆的文化表征、文明起源、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其他关联主题上进行新的意义再生产。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研究构建网络型文化遗产传播模型,提出传播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之间的张力关系。研究有望提升学界对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认识,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启示。 




考古探索

建平潭榕山遗址发掘简报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文化局


内容提要:榕山遗址是一处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唐宋等时期遗存的海洋性聚落。2018—2021年,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灰坑、墓葬、房址、沟、水井、堆石、犁沟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此外,还发现了鹿角、水稻等动、植物遗存。榕山遗址是一个长时段且较为连续被使用的古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平潭岛乃至整个闽江下游、闽东沿海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亦有助于探讨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相关学术问题。 




安徽寿县卫田遗址龙山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卫田遗址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代及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最为丰富,发现壕沟、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该遗址丰富了淮河中游南岸龙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资料,对推动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和聚落形态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江苏常州金坛区井头村土墩墓D1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内容提要: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1为茅山山脉地区典型的一墩多墓结构,包含墓葬18座、器物群22处,呈向心式布局。其延续年代为两周之交至春秋中期。此次发掘为探讨土墩墓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长江下游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研究积累了考古资料。 




江苏常州金坛区井头村土墩墓D5、D8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内容提要:井头村土墩墓群共发现8座土墩墓,其中,井头村D5为向心式一墩多墓结构,共发现7座墓葬、3处器物群、1处墓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灰陶器等,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井头村D8为一墩一墓结构,发现1座墓葬、3处器物群,出土遗物主要有硬陶器、原始瓷器等,年代为春秋晚期。井头村D5和D8的发掘为江南地区尤其是宁镇地区土墩墓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安徽寿县南朱家大圩战国墓发掘简报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寿县文物保护中心


内容提要:2019年3—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寿县古城西南部的南朱家大圩墓群进行发掘,共计清理战国至汉代时期墓葬61座。部分战国早期墓葬出土成组的原始瓷、印纹硬陶器等较为典型的越文化因素器物,为研究蔡与越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下蔡城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而战国晚期小型墓葬的发现也充实了寿春城遗址墓地布局的相关认识。





地域文明


安徽沿江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的石制品

董 哲  战世佳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地处沿江地区的池州、铜陵、枞阳、庐江、潜山和怀宁等地发现、发掘10余处旧石器地点,获得一批石制品,文化面貌主体属中国南方砾石工业。为了厘清沿江地区旧石器的分布范围与埋藏规律,2020年10—11月和2021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上述区域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20处地点,获得476件标本。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大部分埋藏于南方第四纪红色风化壳中,与周边地区既往测年结果对比后,推断这些地点的年代可能为晚更新世。石核剥片与石器加工均使用硬锤直接锤击。沿江地区新发现的石制品,整体上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体系,既往归纳的“小石器文化”更有可能是受原料尺寸的制约所致。  




试论西周时期江淮东部地区天目山类型

郝奕翾  何晓琳


内容提要:江淮东部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陶器以素面器为主,器物组合以鬲、盆、罐、豆、钵为主,依据典型遗址可以命名为“天目山类型”。天目山类型自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文化内涵大致稳定,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时段有着动态的变化。这一支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各考古学文化有着长期密切的接触,其分布范围向西抵达滁河流域,北界大体接近淮河干流,东临黄海海岸,南抵长江,是西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廊道。 




山东地区出土原始瓷器及相关问题探析

么 彬  张 冲


内容提要:原始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是北方原始瓷器主要发现地区之一。原始瓷器在商代中期随商王朝经略东方而传入山东,在殷商贵族间使用。西周的统治者将由南方生产的原始瓷器分配给各个诸侯国的贵族,其中殷遗民占有较大比例。西周晚期,周王室衰落,对南方的控制力变弱,外来的原始瓷器变得罕见。春秋末期,越国逐步崛起,北上逐鹿中原,与山东诸国交流增多,原始瓷器作为越文化的代表性产品重新出现于山东地区。战国早期以后,越国渐渐衰亡,原始瓷器也随之在山东地区消失了。随着西汉王朝统治逐步稳固,国家经济不断复苏,越地的原始瓷器生产重新繁荣,原始瓷器又重新传入山东,但此时的使用者已经不局限于贵族阶层,其社会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更多是作为重要商品被销售到山东地区。




东周青铜罍研究

孙 贤  井中伟


内容提要:东周青铜罍并非直接继承自西周青铜罍。青铜罍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走向消亡,西周晚期周王室式微,商式酒器重新开始流行,青铜罍也在东周时期复兴于海岱地区。青铜罍在春秋时期比较繁盛,战国时期青铜罍的使用趋于衰落,这主要是受到青铜壶兴起的影响。 




博物馆新论


试论博物馆物语境化阐释的新方法:“物件剧场”

周婧景


内容提要:物经由博物馆化后进入博物馆,与使用时空彻底隔离,陷入“失语”状态,这对博物馆转型时代观众的学习和理解极为不利。为此,博物馆引入“物件剧场”,它有助于使物成为对话系统中的主角,借由过程化现象来讲故事,并创建最少干扰的整体体验以实现再语境化。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揭示物件剧场的实践逻辑——一种探索博物馆物语境化的新方法,进而可提炼出研究与人相关的信息、探索信息的感官表达等四种实践方法。尽管物件剧场同样适用于我国,但面临真实性质疑、感官超负荷等挑战,为此需省思使用该方法的限度。作为丰富博物馆表达手段的新方法,物件剧场本质上创建了与情感关联的空间叙事,为观众打造出意想不到的视听体验,彰显了物的初级情境和博物馆学情境相融的新趋势和新可能。




观看、场域、体验: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剧场性建构

贺 诚   黄建成


内容提要:当代博物馆为观众提供新的观展体验,涉及空间与场域、物与观看、感知与体验等理论维度的重新建构,戏剧学理论可为这一重建过程带来全新视角,展示空间的剧场性建构正是在这一视角下的理论建构尝试。剧场性概念在博物馆空间展示领域可以归纳为展演维度、聚集维度、体验维度三个维度。基于这三个维度,博物馆可通过物的剧场、空间剧场、跨媒介剧场三条路径,通过剧场性建构,让观众置身于博物馆空间场景中,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感知系统,最终实现提升参观体验的目的,可为我国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及评价机制研究

胡凯云  蒋 凡


内容提要:革命文物主题展览被作为政治文化认同塑造手段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当今也依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实物性、空间性及仪式展演能够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发挥了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当前,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受到高度重视,数量急剧增多,但却缺少必要的评估,对展示工作的优劣缺乏客观评价会制约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建立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评价框架,同时结合专家学者的判断,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衡量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指导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实践,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红色基因库”之功能。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革命历史题材展览青年观众情感研究分析
——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为例

王思怡  吴心怡


内容提要: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研究方法有限,关于观众心理与情绪的探讨也较为欠缺。注重情感体验的博物馆不仅会强化观众的认知与感受,也影响他们在馆外的行为。以青年观众对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及其革命历史题材展览的参观感受文本为数据,使用Python等工具,结合LDA主题模型与词云访谈文本进行主题挖掘,进而遵循“人-物-事”的线索,可归纳出革命历史题材展览的共情要素包括记忆、体验与情感。这三种共情要素可为博物馆革命历史题材展览的情感效能构筑提供参照。 




科技博物馆游戏力:概念、特征与路径

刘玉花  谌璐琳  王 恒  赵 洋


内容提要:科技博物馆游戏力是指通过游戏化的展览展品与教育活动等设计,为观众创造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科学教育效果的一种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与展示手段的发展,科技博物馆逐渐呈现出“寓教于乐”的特征,并产生科学中心的新转向。科技博物馆游戏力呈现出以科学教育为目标、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以游戏为教育手段、以科学探索为过程、以情绪调节为副产品等特征,科技博物馆可通过采用任务设置、角色体验、人际互动、数字技术等游戏化策略提高游戏力,增强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增强观众体验的满足感、参与感、亲密感与沉浸感。




媒介哲学视野下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审思

吕 睿  毛若寒


内容提要:在媒介哲学的视野之下,对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博物馆讲好故事”的表征性研究范式。探索元宇宙展示的媒介物质性和非表征性,一方面从媒介“符号-表征”的结构转为“物质-社会”关系的认知范式,阐释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聚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揭示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生成机制是经由物与展览的再媒介化而生成新媒介的动态演绎过程,以实现人主体性的递归,完成人的具身认知到生成认知的转变,从“权力-文化”表征性思维转向“身体-实践”。媒介哲学视野不仅树立了元宇宙展示的理论框架,在方法论层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视域下博物馆数字藏品开发探究

胡 盈


内容提要:数字藏品的开发符合国家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要求。数字藏品的文化价值区别于物理藏品,表现在知识生产的合作共创与加速迭代、多元审美的展示与对话,以及融合性的历史书写景观。博物馆开发数字藏品体现出博物馆与受众的价值同构,具体表现在文化知识生产中的共同叙事、文化场域建构中的交互连接、文化价值传播中的情感观照等方面。因此,博物馆在数字藏品开发中负有文化责任: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播的坚定引导、以具身文化阐释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活化传统文化IP实现博物馆超级连接的文化领导力。 



     编辑:张蕾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