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大营永宁寺

摘要: 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据易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磊介绍,大营永宁寺因地处大营,又名大营寺。据大殿脊檩落款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现存建筑中,大殿右配殿和中殿具有典型的云南明代建筑风格,应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晚期建筑,于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2008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大营永宁寺被发现,2012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 ...
 

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

据易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磊介绍,大营永宁寺因地处大营,又名大营寺。据大殿脊檩落款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现存建筑中,大殿右配殿和中殿具有典型的云南明代建筑风格,应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晚期建筑,于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2008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大营永宁寺被发现,2012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易门县仅有的两个省级文保单位之一,也是易门县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明代古建筑。


当地老人高世明回忆,他家祖祖辈辈生长在大营村,几百年前的大营永宁寺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并没有什么居民住房。寺庙背靠马儿山,山脚下有口井,井水清澈回甘,因为有水源,人们开始从一公里外的砖瓦厂附近陆陆续续往这个寺庙周围迁徙,把自己的房子建在了寺庙附近,时间久了,村民的房屋就把寺庙围在了中间,形成了如今寺庙和村子分不开的局面。寺庙南面几百米有河,就是现在的三五大河。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把大营永宁寺用作羊圈、马圈,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就把大殿、中殿、左右厢房用作大营村小学教室,20世纪80年代用作大营村五组和六组的公房,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当地居民宗教活动场所。


主体建筑多在中轴线上

  张成是一位对古代建筑很有研究的土木建筑师。他说:

在易门县城内,大营永宁寺可以用‘气势宏伟’来形容。它占地面积116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南低北高,是由前殿、中殿、大殿加左右厢房、配殿、天井组成的‘四合五天井’院落。一进两院沿中轴线左右对称配置,与易门县城其他的寺庙的建筑格局完全不一样。

明代的木结构建筑与之前各朝代相比较变化很大,在殿宇的布局上,主体建筑多在中轴线上,其余建筑也强调左右对称,结构十分规矩严谨。梁架结构多用通柱,屋内不论有没有天花板,一般都采用明栿,加工细腻。


  走过前院,登上七级台阶,移步寺内中殿。中殿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抬梁式土木结构,明间大,次间小,间架低矮,中殿两面山墙上端为木制墀头,梁柱取材硕大,梁柱间用木雕斗拱相连,雕刻图案简朴写实,建筑基本保留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整个中殿塑有多尊佛像,中间3尊,左右各1尊,两边各8尊。中殿,亦称“地藏殿”。曾在通海县做古建筑修缮的几个师傅说,这个中殿的18根柱中6根大柱看似使用了石材、水泥材质,其实是木头外面用瓦渣灰包裹后再进行加工的。90平方米左右的中殿采用了悬挑、挂方(单挂、双挂)来承重,可以减少柱子的使用。

  大殿


  往北,跨出中殿门槛,一个120多平方平的院子呈现眼前,青瓦、白墙、圆窗、格子门……都是沿中轴线一一对称的。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殿位于建筑群最北端,系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面阔三开间。大殿保留了穿插枋、随梁等清代典型做法,檐柱上端雀替木雕精美,保存基本完好,檐柱上端、檐枋等部位的原状彩绘依稀可辨;在其檐枋和两根中檐柱上端均有雕刻和彩绘修饰。彩绘图案以花草鱼虫为主,形象繁杂华丽。格子门上喜鹊串梅、凤穿牡丹等镂空雕花栩栩如生。


  檐柱上端雀替采用透雕手法,层次感强,雕工细腻。另外,该建筑五步梁用随梁,金檐之间用穿插枋,具有明显的清中晚期建筑风格。大殿前有一方形石砌月台,两侧为左右厢房,系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土木结构二层楼房。


  大殿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配殿。左配殿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抬梁式土木结构。房屋间架低矮,明间宽大、次间窄小,柱梁用木雕斗拱相连,雕刻简单写实。梁柱用材粗大,柱顶石造型简朴,两面山墙上端为木制墀头。左配殿大部分木构件均在后期用红漆粉刷,有无原状彩绘还看不出来。右配殿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抬梁式土木结构。两根中檐柱上端用木雕雀替装饰,挑尖梁末端做成耍头,雕刻图案较为精细繁密。


  据介绍,古代寺庙建筑讲究内敛含蓄,讲究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营永宁寺在总体设计风格上有意识地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均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灵活通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体现了出来。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