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石岩寺摩崖造像

摘要: 石岩寺摩崖造像 位于大竹县城南13千米民主乡明星村东南1千米石岩上。四面环山。南北宽5.2米,东西长3.2米,距地表1.2米;壁面分布儒、道、佛教造像20龛,共20尊;全系深浮雕,鎏金彩色造像,现色彩隐约可见。龛皆为穹窿形顶。因年代久远,1、7、9、15号龛造像头部已毁,2、3、4、5、6、8、10、11、12、13、14、16号龛造像风化脱落严重,面目不清,仅17、18 ...
 石岩寺摩崖造像  位于大竹县城南13千米民主乡明星村东南1千米石岩上。四面环山。南北宽5.2米,东西长3.2米,距地表1.2米;壁面分布儒、道、佛教造像20龛,共20尊;全系深浮雕,鎏金彩色造像,现色彩隐约可见。龛皆为穹窿形顶。因年代久远,1、7、9、15号龛造像头部已毁,2、3、4、5、6、8、10、11、12、13、14、16号龛造像风化脱落严重,面目不清,仅17、18、19号主龛保存完好。



2号龛:龛高0.73米、宽0.56米、深0.12米。龛内雕刻一赤足坐像,通高0.6米、宽0.42米、厚0.1米。光头,头部上翘,右手托腮,神态安祥,身穿袒胸对襟袈裟,腰系带,左手右脚置于台上,左脚下垂于台下,衣纹自然下垂,呈游戏装坐台上。



6号龛:位于2号龛左上方约0.5米处,龛高0.75米,宽0.6米,龛内造像一尊,通高0.71米,宽0.49米。面目不清,身穿甲胄,肩披披风,袒胸露双乳,右手平放膝上,赤足,游戏坐台上;左手托一宝塔,塔分三层,顶部为盔形顶,塔高0.21米,宽0.08米。



13号龛:位于6号龛右上方,龛与2号龛相同。内造像一尊,高0.53米,宽0.38米。头部和上身向左倾斜,额部凸出,光头,身穿斜襟广袖袈裟,露右胸和手臂,腰系带。左手掌心向内放胸前;右手垂放右膝上,结迦趺坐卷云纹台上,下摆垂台下。



14号龛:与13号龛同。龛内造像一尊。半侧式坐卷云纹台上。造像高0.56米、宽0.4米,面目清秀,穿双领斜襟广袖袈裟,腰系带。左手放左膝上,掌心向下,右手平放右膝上,掌心向上。



17号龛:位于10、11号龛上方,龛高0.9米,宽0.6米,深0.17米。内有一尊太上老君像,结迦趺坐须弥座上。雕像高0.55米,宽0.37米,厚0.12米。头顶挽髻,面目清秀,颧骨微凸,长眉,上唇和下唇有三咎白须垂胸前。胸、腹平坦,内穿对襟衫,腰系带,外穿宽袖大衫,腹前打结。左手持扇立胸前,右手平放右膝之上。属道教派人物造像。



18号龛:在17号龛左侧,是造像群中最大一龛,龛高1.1米,宽0.7米,深0.17米。龛中雕释迦牟尼像一尊,结迦趺坐于须弥座上。头顶螺旋发髻,面目慈祥,神态庄重。身穿双领下垂通肩袈裟,内有僧氏支。左手平放膝上,拇指和食指相屈成环状,掌心向上,右手抬起,掌心向左,做说佛状。僧衣铺须弥座上,座高0.3米,宽0.55米。



19号龛:在18号龛右侧,龛高0.9米,宽0.6米,深0.17米。龛内雕孔子像一尊,雕像高0.55米,宽0.37米,厚0.12米。结迦趺坐须弥座上。头着发髻,发中插簪子,面目方圆,额部微凸,面带笑意,身穿广袖长衫,披巾,胸前打结。双手合叠横胸前。下摆垂须弥座上。



17、18、19号龛,造像姿态各异,须弥座各不相同。三尊造像残留鎏金彩绘痕迹。



石岩寺造像还雕刻有菩萨、和尚、力士、仙猴托桃、虎形等雕像。人物雕刻比例适当,衣褶以简代繁,神形栩栩如生,造型颇具特色,富有生活情趣。特别是造像把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单龛并列造像在一起,系清代摩崖造像特色,象征道、儒、佛并重及三教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关系,对于研究川东地区宗教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