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摘要: 考古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了,而自古至今,所谓人与物走的路不外乎有陆路、水路、空路三种。21 世纪的今天,全球立体交叉的海陆空交通线路无时不在将不同国家的人与物运往世界各地,无时不在将世界各国的命运共同连接在一起,全球化势不可挡,地球已成为一个村子。一回望历史,人类借由自身体质及科学技术发展,先后开辟出了陆路、水路与空路,而同时能连接古今与东西的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 ...

  考古汇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了,而自古至今,所谓人与物走的路不外乎有陆路、水路、空路三种。21 世纪的今天,全球立体交叉的海陆空交通线路无时不在将不同国家的人与物运往世界各地,无时不在将世界各国的命运共同连接在一起,全球化势不可挡,地球已成为一个村子。



回望历史,人类借由自身体质及科学技术发展,先后开辟出了陆路、水路与空路,而同时能连接古今与东西的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这两条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无数次兴衰更替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思想之路,如今再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不容否认,当今世界正处在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挖掘丝路遗存、诠释丝路历史、保护丝路遗产、弘扬丝路精神,毫无疑问,考古与历史学者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如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所讲 “对历史的不同诠释可以挑起、也可以平息昔日对手之间的敌意和争端”。因此,我们以调查、发掘、研究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担当起历史重任,全面深入调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存,保护好这份珍贵遗产,诠释好背后丝路精神,助推好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



丝绸之路,实际是贯通东西、互通有无的贸易之路,因不断刺激并释放出人类逐利的欲望与本能,得以在两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上不断兴衰。丝绸之路之名,首先由德国地理学者李希霍芬于 1877 年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则由中国学者饶宗颐于 1974 年提出。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认同,其根源乃中国丝绸是这两条路上贯穿始终的主要贸易品,并且以其柔软、舒适、飘逸、美丽而深受东西方喜爱,用它作为两条路上贸易品的代表无出其右。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被赋予一种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它不仅连接着现在和过去,同时还连接着东方和西方。当然,丝绸之路名称提出不过是为研究方便而已,但沿线贸易的商品绝不只是丝绸。除此之外,由海上丝绸之路从古代中国销往国外的大宗商品还有瓷器、茶叶、铁器、铜钱等,而换回的国外商品则有香料、白银、象牙及奇珍异宝等。此外,随船出海的不同国家、民族、语言背景的人员又将不同技术、文化、宗教、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这条贸易之路,也有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白银之路、信仰之路等不同称法。


根据现有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不晚于秦汉,广东的徐闻、广西的合浦就是最早进入南海并通往印度洋、地中海的始发港,合浦博物馆展示的大量当地汉墓出土的异域物品如玻璃器、宝石等就是佐证。进入唐代,中央政府积极鼓励支持,海外贸易持续扩张,公元714年,在广州始设 “市舶使” 管辖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日趋兴盛。公元671年,唐朝僧侣义净乘船经苏门答腊最终到达印度,其记载与他同时期去往印度的朝圣者 60 人,22 人行走陆路,但37 人都乘商船走了海路,由此可窥唐代海外贸易之兴盛。1998 年,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海域发现的 “黑石号” 沉船载有近 6 万件唐长沙窑瓷器,也是唐代海上贸易兴盛的佐证。进入宋元时期,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及指南针的应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繁荣,以至于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荒芜。进入明朝,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贸易的历史壮举,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里程碑。此外,虽然明朝政府对民间贸易实施海禁政策二百年,但民间走私贸易仍屡禁不止,所谓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其实质就是民间武装走私集团与倭寇联手的贸易走私活动,或许东南沿海发现的明代沉船就不乏这样性质的沉船。


在民间持续强烈的对抗下,隆庆元年 (1567 年),明朝政府解除海禁,全面放开海外民间贸易。与此同时,西方地理大发现导致新航线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终于绕过了阿拉伯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环球海路终于形成,海上贸易达到顶峰。直到清代中晚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借助季风的大帆船逐步被更快更便捷的蒸汽机船替代,但借助海洋的贸易并未减少,人类追逐利益的脚步仍在大踏步前行,香港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证。



由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风帆贸易的显著特征,从水下考古角度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及船货无疑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迄今为止,中国海域发现的沉船时代以宋、元、明、清为主,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过程相一致。由于海底海水环境而能留存至今的船货则以瓷器、铁器、金银铜器、香料、木料等为主,如 “南海Ⅰ号”发现的大量瓷器、铁器、金器等,泉州古船发现的大量香料,韩国新安沉船发现的大量瓷器、紫檀木、铜钱等,而以探讨这些货物产地、技术、流通、贸易为主的环节则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内容。


此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联的港口、码头、寺庙、造船、航线、航海术、更路簿等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随着政权的兴衰交迭、港口码头的变迁、贸易商品的变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中心港口、贸易商品、船舶特点以及语言、文化、宗教的变化。如不同时期不同航线的始发港徐闻、合浦、广州、福州、泉州、漳州、宁波、南京、扬州、登州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变迁很大程度上与其港口地位变化有一定关联。


走近百年的中国考古学已为构建中华文明演进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于田野考古学而言,严重受制于技术条件的水下考古学二战以后才起步发展,而传入中国则比田野考古学晚了60 多年。或许因此,我们也大大低估了中国古代文明对于世界海洋文明的重大贡献。在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极力倡导下,中国历史博物馆于 1987 年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中国水下考古得以艰难起步;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心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 2009 年成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水下考古得以迅速壮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 2014 年独立建制,中国水下考古全面进入跨越式发展。


今年恰逢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30 周年。5 月 12 日,国家文物局在海口组织召开了 “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会”,会上传达了中央领导关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就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又作了重要部署。


面对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又一次大变革,书写了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今天被赋予新意并再次焕发出生机,而关于人类不同文明间如何互动的丝绸之路研究也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低头回望与翘首展望,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都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探讨不同文明、种族、国家间如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历史廊道。中国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无疑恰逢历史最好机遇。我们应当站在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海洋战略、文化战略的高度,凝神聚力、提高认识、聚焦主题、深化研究、向外拓展;我们应该不忘初心、毫不迟疑、背起行囊、撸起袖子、扬帆远航。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7年6月2日第3版 )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