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故宫里的“璀璨波斯”:两百多文物呈现伊朗之美
伊朗地处西亚,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先后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等在世界上均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史籍中,西汉时称其为“安息”,南北朝之后称“波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伊朗艺术融汇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影响了欧亚大陆的诸多国家和地区。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此次展览的举办能够让中国观众更好了解古代波斯文明,更加直观地感受中伊文明间长久的交流与互鉴,生动见证两个文明的“历史之遇”。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艺部副部长阿里·达拉比表示,伊朗和中国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博物馆在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推动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之间交往联系的纽带。伊朗不仅关注本国文化遗产,也关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此次展览有助于增进两国文化了解,推动伊中文化遗产合作深入发展,是加强伊中两国文化往来的重要一步。
展览现场
展览分“包容之美”“东西相通”两个单元,荟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馆收藏的216件文物。从宫殿建筑到居室家具,从殿堂珍品到日常用器,从绘画艺术到文字书写,通过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等各类文物,展现古代伊朗艺术的不朽魅力,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鉴之中留下的辉煌壮美的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现场 复原的双头牛柱
澎湃新闻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的伊始部分从一件等比例复原的双头牛柱开始。
双牛头柱出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的宫殿遗址,柱头由双牛前半躯干背对形成凹槽支撑横梁,下接两对上下相对的涡形卷,再以棕榈叶式柱头承接。柱身装饰沟槽。柱础有莲花式、纸莎草式或棕榈叶式多种装饰雕刻。完整柱高达21米。整个朝堂(阿帕达纳宫)正殿60.5平方米,由6排36个这样的柱子支撑,可同时容纳上万人。
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之前,伊朗高原上存在众多王国和族群,有西北部的乌拉尔图人、马纳人,西部的加喜特人西南部的埃兰人,以及随后兴起的米底人。广阔疆域内多族群的融合共生,奠定了伊朗博大包容的文化特质与艺术根基。
早期西亚建筑中的装饰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建筑作为城市的基石,不仅满是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是族群文化的空间体现。约公元前8000年,伊朗西部出现土坯建筑。此后建筑结构逐渐复杂,装饰技术愈加多样。施釉、彩绘、雕塑等建筑装饰,凝结了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追求。
砖结构与中心庭院式是西亚建筑的两个典型要素。它们在铁器时代已经形成。埃兰文化乔加·赞比尔神庙遗址、埃利皮文化巴巴扬三期宫殿遗址、马纳文化卡拉奇宫殿遗址均发现大量的釉砖、彩绘砖,不仅美观而且坚固。
带有国王名字的釉砖 公元前1275至前1240年
埃利皮文化巴巴扬三期宫殿遗址出土的彩绘砖
灰泥,一种由砂石料、水、以及石灰或石膏等粘合剂混合成的建筑材料,常用作建筑立面的涂料。早在新石器时代,伊朗高原的先民已有使用。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波利斯的宫殿与帕提亚晚期亚兹迪格德城堡都大量使用灰泥板饰。至萨珊王朝,灰泥板装饰艺术进入全盛时期,出现多层次的板饰组合。
萨珊王朝 灰泥板饰
萨珊王朝 灰泥板饰
塔赫特苏菜曼宫殿位于伊朗西北部的火山地区、最早是萨珊时期的琐罗亚斯德教圣殿。伊利汗国时期,阿八哈汗在其基础上修建夏季行宫。据考古发现,该遗址保存大量拉斯特彩釉砖和拉杰瓦迪纳彩釉砖。
拉斯特彩釉砖和拉杰瓦迪纳彩釉砖
绚丽多彩的伊朗陶瓷与玻璃
伊朗的陶瓷、玻璃生产历史悠久。距今8000年前,在扎格罗斯山区诞生了伊朗最早的陶器,生产延续数千年。约3500年前,受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影响,伊朗出现玻璃技术,为之后釉砖和低温釉陶的产生奠定基础。
伊朗文化中有一件独具特色的的器物——来通。来通是希腊语“Putó”的音译,一般指下部留口的角形酒杯。铁器时代,伊朗北部地区出现一些动物造型的陶饮器也被称为“来通”。来通的起源尚待考证,但伊朗在来通的传播方面有极大贡献。
联罐陶来通 卡卢拉兹遗址,吉兰省 铁器时代三期,约公元前 850至前550年
羊首陶来通 瓦里兰遗址,德黑兰省帕提亚王朝,公元前2世纪晚期至公元前1世纪早期
金翼狮来通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00至前450年 哈马丹省
伊朗釉陶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至前6世纪的米底王国时期。丰富的低温彩釉品种一直延续到近代,其中著名的孔雀蓝、孔雀绿釉陶器在汉代便进入到我国。泥浆、化妆土等材质来固定纹饰颜色的技法也在伊朗釉陶装饰上蓬勃发展。
蓝釉陶器陶瓶 约公元7世纪
蓝釉陶器陶瓶 约公元7世纪
泥浆彩骑马人物纹釉陶碗 内沙布尔,礼萨呼罗珊省伊斯兰时代早期,公元9至10世纪
拉斯特彩(Lustreware),又称“虹彩”,是一种二次低温烧制的彩釉技术,二次烧制时利用还原气氛形成一层闪耀金属光泽的装饰效果。现存最早的拉斯特彩出现于9世纪两河流域,随后遍布北非、西亚的众多国家。伊朗卡尚在12世纪末成为拉斯特彩最重要的生产中心。
伊朗拉斯特彩器
伊朗拉斯特彩器
玻璃的生产、加工、装饰技术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萨珊玻璃承袭其工艺,结合西亚高碱植物灰发展出独特的配方,器形、装饰凸显波斯元素,奠定了被后世称为“伊斯兰玻璃”的工艺基础。从吉兰地区出土的大量萨珊时期玻璃看,刻面装饰、乳突装饰是萨珊玻璃的典型风格。
伊朗玻璃器
瞩目的青铜及金银器物
伊朗是古代西亚重要的金属冶炼中心。约公元前4500—前3300年,伊朗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750——前3350年,金、银器生产出现。金属冶炼技术直接推动文明的高度发展,王朝疆域得以扩展。
伊朗古代的马纳、加喜特等民族比埃兰人更加擅长金属冶炼技术。吉兰、洛雷斯坦等地区发现多处青铜器容藏。他们生产的青铜器颇具埃兰文化风格,大量向西方的巴比伦王国出口,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青铜兵器、饰品等。
神兽纹青铜饰板 卡尔马卡雷,洛雷斯坦省铁器时代三期,约公元前850至前550年
国王骑马图鎏金银盘 伊朗北部 萨珊王朝,公元6至7世纪
用黄金、白银加工艺术品也是伊朗艺术的亮点之一。金粟、掐丝、镶嵌等细金工艺很早就在伊朗艺术中生根开花。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五彩斑斓的宝石搭配,精致奇妙的器物造型,表现古代伊朗多元的文化内涵。
展出的这件金手镯,正面中心嵌圆形黑白相间的玛瑙,以金粟勾勒两圈同心圆;两侧各嵌有两题圆形蓝玛瑙;手镯后半部份为金珠簇拥的花朵装饰,嵌一颗圆形玛瑙,中间的一颗上刻有埃兰文女名字“A-Ni-Nu-M”。
嵌玛瑙金手镯 乔巴吉遗址,胡齐斯坦省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585至前539年
金羊首手镯 乔巴吉遗址,胡齐斯坦省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585至前539年
值得一说的是,不晚于九世纪前期,中国瓷器已为波斯人所知,在当地出土有唐代长沙窑、邢窑瓷器。其后历代中国瓷器源源不断传入波斯。从萨非王朝阿拔斯一世皇帝开始,大量皇室珍品被赠予阿德比尔神庙,其中包括中国元明清各代的瓷器精品。来自东方的瓷器和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造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奇观。
被伊朗国家收藏的中国瓷器
被伊朗国家收藏的中国瓷器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