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路贸易重镇固原的佛造像艺术

摘要: 图一 元 铜菩萨造像 通高39.5厘米宁夏固原博物馆藏一、固原地区的佛教文化固原因是丝路贸易重镇,所以也是佛教传入较早的地方之一。固原目前发现最早的佛教文化遗存是北魏时期。1985年在宁夏固原彭阳县修筑公路时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时期的佛造像。固原地区的须弥山石窟,最早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保存的162个石窟中,其中北魏时期的石窟就有14个。佛教的传播 ...

图一 元 铜菩萨造像 通高39.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一、固原地区的佛教文化

固原因是丝路贸易重镇,所以也是佛教传入较早的地方之一。固原目前发现最早的佛教文化遗存是北魏时期。1985年在宁夏固原彭阳县修筑公路时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时期的佛造像。固原地区的须弥山石窟,最早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保存的162个石窟中,其中北魏时期的石窟就有14个。


佛教的传播介质以佛经、石窟寺、佛塔、佛造像和佛画像等方式存在,其中固原地区石窟寺的开凿,兴于北周,盛于唐代,到元明清时期,再无大规模的开凿。固原地区的佛造像从北魏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均有出土,它们不仅代表了该地区的佛教兴盛,同时也反映出本地区佛教的发展流变。本文对固原元明清时期的佛造像进行简要概述,通过对固原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梳理,结合固原地区元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期反映该时期固原地区的佛教传承与发展。


二、固原地区出土的元明清佛造像

(一)元代佛造像

固原地区从成吉思汗在六盘山设立行宫开始到元朝的建立,一直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1270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在传教僧人八思巴的影响下,忽必烈及全家人皈依藏传佛教。1271年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封地,驻兵六盘山”。1273年,在固原置开成路、府、州,封忙哥剌为安西王,以开成为行都。忙哥剌及家人在六盘山王府以商挺为师受戒皈依藏传佛教。因此在元朝时期,固原地区的佛教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另外,忽必烈这一时期,宁夏南北出现了两条主要交通路线:北线是沿丝路,经过嘉峪关、银川、河套、大同到大都;南线是由长安、六盘山、会宁、定西到兰州,陆路丝绸之路出现了短暂的畅通,这使佛教的传播因道路的畅通,也变得活跃起来。


1980年在固原开城镇出土一尊铜菩萨造像(图一),通高39.5、座长21、宽4.5、高8.4 厘米,现收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此像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至肩部,两耳饰有法轮形坠,面部方圆,高鼻,细弯眉,表情宁静,面带微笑。肩披帔帛,褒衣博带,胸佩璎珞,腹结带。左手平伸持经卷,拇指下扣,四指伸展。右手上举,中指弯曲,手心向外作说法印,结痂趺坐于复瓣莲花座上,端庄慈祥。此造像比例匀称,颜面端正,细部雕饰精致,衣装和审美情趣符合汉传佛教造像趣味,应为元代早期佛造像。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指发大愿的人,他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度众生。佛教传入中国后,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和中国的儒家思想价值相符合,很受大众的喜爱。


图二 元 鎏金铜禅定佛像 通高48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92 年在固原县南郊乡出土一尊鎏金铜禅定佛造像(图二),通高48厘米,现收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此造像头大身小,螺形髻,两耳下垂,面相丰满,眉间有白毫,眼微闭。身着圆领褒衣博带通肩袈裟,袈裟边缘饰缠枝花卉纹。袒胸露乳,胸部有“卍”字,腹结带,双手叠于腹前,作禅定状,结痂趺坐。器身背后挤压变形,底座上部残缺,左手肘部有残缺,左腿腹股沟残缺。鎏金佛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到唐代达到顶峰。此件佛造像,头大、胸宽,衣褶立体感强,是汉传佛造像艺术和藏传佛造像艺术的完美结合,为元代佛造像的精品之作。


(二)明代佛造像

明代固原是关中西北门户,是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蒙古鞑靼、瓦剌等残元势力不断南下攻扰,对明朝北方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成化十年(1474),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于固原,总领陕西三边军务。弘治十四年(1501),设固原镇(又称陕西镇),固原成为明代北方军事防备的“九边”重镇之一。明代,固原地区居住了多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也较为多样,从遗留的文化遗存看,有佛教、道教、儒教及伊斯兰教。佛教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已与道教、儒教相互融合渗透。例如现存的璎珞宝塔,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位于彭阳县城东北60千米的冯庄乡小湾村牛弯组,通高约20米,每面边长1.6米。


该塔集儒、释、道三教为一身,是研究明代儒、释、道三教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融合渗透及其演变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另外,固原地区发现的该时期的佛造像也较多。

图三 明 弥勒坐佛造像 通高47.8厘米 

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藏

1985年于西吉县征集一尊弥勒坐佛铜造像(图三),通高47.8、底座高13、座宽36 厘米,现收藏于西吉县钱币博物馆。佛像开眉憨笑,耳下垂,衣着大衣,袒露胸腹,下着和氏裙,右手拿念珠扶于右膝,右腿跣足曲立,左手扶左膝,左腿盘膝曲坐于仰覆莲座上,佛衣皱纹流畅灵动。佛背铸阳文:“大明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铸造,清凉寺。”左腿背侧刻阴文:“钟进库,妻许氏男,钟尚礼等。”莲座外一周铸发愿人姓名20 余人。


在早期印度的佛教中弥勒是释迦佛重要的弟子,与观音常胁侍释迦佛左右。但是经过后期的演变,在进入中国时弥勒已经成为相对拥有独立法门的菩萨,在中国化的进程中由于其代表的内涵而遇到各种问题,最终演变成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的含义。弥勒由印度的救世主变成为中国式大肚和尚,在中国发展出了“乐观”“宽容”的全新积极含义。

图四 明 铜佛造像 通高26.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96年于固原红庄乡红庄村征集一尊铜佛造像(图四),明代,通高26.5、座长14.9 厘米,现收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佛螺形髻,面方圆,腮饱满,细眉高鼻,眼睑下垂,双耳垂肩,身披花边袈裟,刀法简练苍劲,用阴线刻画出衣纹的褶皱,结痂趺坐于仰覆莲台上,座下置四足床,左臂下垂屈肘放在右足上,手握一物,右臂屈肘上举,掌心向外,作说法状。

图五 明 铜菩萨造像 通高17.4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0年在固原废品公司拣选一尊铜菩萨造像(图五),通高17.4厘米,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造像为普贤菩萨,头戴宝冠,冠两旁的宝缯顺肩而下,圆面,细眉,大眼,双肩敷搭帔帛顺臂而下,右臂前伸于胸前,手主持物状,左臂下垂于胸前手持一物,平坐于大象背上,右腿提收,左腿下垂,大象头、尾均朝左,鼻朝下,四足立于长方形塔基座上。

图六 明 铜菩萨造像 通高6.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6年在固原县西郊饮马河征集一尊铜菩萨造像(图六),通高6.5厘米,座径长4.1、宽2.1厘米,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菩萨头戴宝冠,冠两旁的宝缯顺肩而下,长脸、高鼻、细眉、闭眼、有耳饰,颈、胸饰璎珞宝,帔帛由身后向前在两手臂绕圈下垂至两腿旁,腰束带,坐在束腰莲花台座上。左腿平盘,脚心朝天,右腿半立,踩在一小莲台上,左臂屈肘于胸前,掌心向外,右臂下垂于右膝部,掌心向外。

图七 明 铜菩萨造像 通高13.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7年在固原张易红庄乡征集一尊铜菩萨造像(图七),通高13.5、座长9.6、座宽7.1 厘米,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菩萨头戴宝冠,面圆丰满,细眉高鼻,眼睑下垂,略带微笑,有圆形耳饰,胸饰项圈于璎珞宝珠,手腕,足腕均饰钏环,帔帛由身后向前在两手臂绕圈自然下垂飘至两腿旁,腰系带,腹前打结,结痂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施禅定印。

图八 明 铜菩萨造像 通高15.7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5年固原公安局移交一尊铜菩萨造像(图八),通高15.7、座长11.3、座宽8.3厘米,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菩萨头戴宝冠,冠顶铸一小化佛,冠两旁的宝缯顺肩而下,有圆形耳饰。颈、胸饰璎珞宝珠,面方圆,高鼻、大眼、嘴微张,帔帛绕臂自然下垂,细腰着带,腕饰钏环,结痂跌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施禅定印,手持一物。


图九 明 铜佛造像 通高20.6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4年固原县公安局移交一尊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图九), 通高20.6、座长9.7、座宽6.4厘米,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佛高螺髻,面庞丰满,细眉高眉,两眼紧闭,略带微笑,两腮丰满,大耳垂轮,身披袈裟,施说法印,结痂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该造像头大身小,整体比例不协调。

图一○ 明 铜菩萨造像 通高17.8厘米 宁夏彭阳县博物馆

1992年在彭阳县冯庄乡小园子出土一尊铜菩萨造像(图一○),明代,通高17.8、像高11.8、座高6厘米,现收藏于彭阳县博物馆。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宝座上。菩萨头戴高冠,面相丰腴,两耳垂肩。身着右袒袈裟,胸佩璎珞。左手置于腿部,掌心向上,右手屈指,作说法状。造像有鎏金痕迹。

图一一 明 铜菩萨造像 通高17.5厘米

宁夏彭阳县博物馆藏


1985年在彭阳县白阳镇丰台出土一尊铜菩萨造像(图一一),明代,通高17.5、像高13.5、座高4厘米,现收藏于彭阳县博物馆。菩萨头戴扇形高冠,两耳垂肩,面部饱满,浓眉长眼,眼睑下垂,嘴带微笑,神情温和,胸佩三道串珠下垂,双手持竖物两端。腰带一端露于裆前,两肘及小腿带有串珠。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有鎏金痕迹。

图一二 明 铜佛造像 通高20.5厘米 宁夏彭阳县博物馆藏

1987年在彭阳县孟塬乡出土一尊铜佛造像(图一二),通高20.5、像高14.5厘米,现藏于彭阳县博物馆。佛高肉髻,细眉长眼,面相丰腴,两耳垂肩。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身着右袒袈裟,帔带一端搭于左肩上,另一端自裆下而出。左手曲于腹部,五指并拢,掌心向上,右手弯曲于胸前,掌心向外,拇指与无名指相触,做说法状。


(三)清代佛造像

清代固原地区佛教的发展逐渐衰落,须弥山不再香火旺盛,在《宣统固原直隶州志》中,已没有关于须弥山佛教活动的记载。佛造像艺术依然是以藏传佛造像艺术为主流。

图一三 清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通高17.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5年固原县公安局调拨一尊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图一三),造像通高17.5、座长12.5、高9.5厘米,整体鎏金,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佛面相方圆,神态和悦,面带微笑。高蓝色螺髻。弯眉高鼻,双耳垂肩。身着袒右肩袈裟,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莲座,上下边缘饰联珠纹。这尊造像吸收中国西藏地区的艺术因素,具有汉藏相融的特色。

图一四 清 鎏金铜佛造像 通高20.9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2年在固原张易河套征集一尊鎏金铜佛造像(图一四),清代,造像通高20.9、座长10、座高3.9厘米,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佛面方圆,高螺髻,眉粗眼大,腮部饱满,双耳垂肩。身披袈裟,结痂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施说法印,莲花台座前半部饰莲花,后半部为素面。此造像为藏传佛教造像风格。

图一五 清 玉观音菩萨坐像 通高16.5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宁夏固原博物馆旧藏一尊玉观音菩萨坐像( 图一五), 造像通高16.5、座长8、高3.9厘米。造像刻有背光,背光上有火焰纹饰。观音头戴冠,方脸大耳,高鼻,闭目沉思,庄重肃穆。双手撑瓶,结痂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观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大发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三、小结

固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多民族创造的多元化文化,在这里相互滋养发展,使这里的人们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思想。古代这里战争不断,人们饱受苦难。佛教自丝路贸易传至这里,很快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传播。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为苦难的人民带来了心理寄托。


固原佛教文化遗存,从北魏至元明清,均有发现,特别是各类材质的佛造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出土的佛造像越来越多,造型艺术也越来越精致美观。元代到清代,铜造像从官方造像发展到民间造像,居家礼佛成为很多人的需求,这与禅宗发展有重要关系。这些佛造像既是固原佛教文化发展的见证品,也是珍贵的佛造像艺术品,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财富。


(本文原标题为《固原地区元明时期佛造像概说》,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马彩虹, 宁夏固原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3年第12期


E-mail

投/稿/邮/箱

wwtd@vip.sina.com

编辑:阮富春

审核:朱   威


▲宁夏出土唐代女性文物探究

▲古代金银器上的龙纹

▲欢迎订阅2024年《文物天地》月刊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