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壁画人物冠饰

摘要: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自公元8世纪始以独立的、具有较强军事力量的一个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由于受到汉族政权的影响,回鹘自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饰等级制度,而北庭又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城镇,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为回鹘留存重要的佛教寺院遗址,其供养人所 ...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自公元8世纪始以独立的、具有较强军事力量的一个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由于受到汉族政权的影响,回鹘自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饰等级制度,而北庭又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城镇,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为回鹘留存重要的佛教寺院遗址,其供养人所展现的服饰文化也反映了回鹘文化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民族的影响发展与变迁。冠饰作为回鹘服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回鹘重要的民族标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显著的社会功能,同时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集聚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形成了回鹘独特的冠饰样式,是丝路文明与社会变迁的物证。

1979年6月至198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对北庭西寺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主要发掘了东面的上、下两层佛龛和南面的五座配殿。佛寺遗址中保存的大量塑像、壁画、题记等等,对全面研究高昌回鹘佛教艺术和信仰,以及回鹘的文字、书法、服饰和风俗等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西寺的壁画场面较大,气度恢宏,内容丰富。主要有经变画、供养画、故事画、供养菩萨和比丘、供养人等,其中世俗是人物及世俗场景研究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北庭地区百姓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本文主要选取北庭西寺供养画、故事画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壁画中展现的丰富内容。供养人像及故事画是佛寺壁画的重要内容,展现当时人们的所展现的对佛的虔诚。在壁画创作中,画师对人物形象的创作,不会凭空想象,必定以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为蓝本创作,所以研究供养画、故事画中的人物形象,破解其所包含、展现的信息,从而可以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北庭西寺壁画现存可以分辨清楚的供养人像有44身,故事画两幅,其展现的世俗人物主要有三类:一为贵族供养人,这些供养人往往形象比较大,题记清楚,身份形象比较明确;第二类是身份较低的供养人像,这些人物形象往往比较小;第三类是经变故事画中相关世俗人物形象。

西寺遗址中供养人、世俗人物统计:

序号

地点

位置

内容

1

E202

台座南北两端

2身男供养人,2身女供养人

南壁(中部)

2身人物像,2身供养人像

南壁(下部)

各类人物像18身

2

E204

北壁(上部)

2身供养人像

北壁(下部)

2身供养人像

3

E206

北壁台座立面,塑像两侧

塑像西侧,绘上下两排供养人像,上排4身,下排3身

东侧绘3身世俗供养人像。

南壁台座底部立面,塑像两侧

塑像腿部西侧,绘两排供养人像,上排1身,下排5身

塑像腿部东侧1身供养人像

4

S103

南壁壁画

叩拜像下有2身供养人像

东壁壁画

数身供养人像

5

S104

座体中间

绘1身世俗供养人像

东壁

主尊南侧东壁1身供养人像

南壁

佛立像之东1身供养像

6

S105

西壁

王者出行图下2身供养人像

7

正殿踏道口


回鹘王供养像(1身)


一、壁画中的世俗人物冠饰类型

1.男性

1.1尖顶花瓣形冠

冠饰如一片卷起的大莲叶,前低后高,用冠座罩在发髻上,用丝带系于颔下,冠顶边缘四周镂刻花纹。


S105殿长史像


1.2桃形金冠

桃形金冠造型如同仙桃,外形简洁,庄重典雅,应该是由宗教冠饰演变而来,是回鹘比较有代表性的头冠,为回鹘王室成员所戴。


回鹘王像


1.3三叉冠

冠体较大,三叉呈“山”字形,中间一个较长,两边较短。叉顶呈三角形尖顶。冠用带系在颊下,冠后有布垂肩。


104配殿东供养人 

1.4扇形冠

冠饰如同一把展开的扇了,系在发髻上,用丝带系于颔下,冠后结绶带,垂于背后。


E202龛南壁供养人


1.5尖顶帽

尖顶帽可分两种形制,一种帽尖上有一直立小圆柱,另一种则无。


E206洞窟供养人


1.6幞头

幞头,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又名“折上巾”、“软裹”,流行于唐宋中原地区,是典型的汉文化。


E202龛供养人


2.女性

2.1桃形凤冠

桃形凤冠是回鹘女供养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冠饰,形状下大上小,形如仙桃。冠的外形曲线光滑简洁,发饰非常讲究,主要是花钿和步摇。


S105殿回鹘公主像


2.2花蕾冠

花蕾冠,恰如将一朵或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连茎一起折下竖立在回鹘女供养人的头上。


E202洞窟供养人


二、其他地区相同类型冠饰

公元840年,回鹘王室因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又逢天灾和黯戛斯人的攻击,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族分四个支系向两个方向大规模逃亡迁徙。一支南下投奔唐朝,因不服唐朝的安置,侵扰唐朝边地,被唐军击败,部众被唐朝收留,后来融入汉族之中。另三支沿回鹘道西迁。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1.尖顶花瓣形冠

戴尖顶花瓣形金冠的供养人在洞窟壁画中出现较多,大部分图像清晰,榜题完整。尖顶花瓣形金冠大多为回鹘王室贵族男性所佩戴,亦是参加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尊贵的礼冠。如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中叶建窟的柏孜克里克第20窟,在大门内左壁里侧有三身回鹘男性贵族供养人像,画面保存完好,三身男供养人服装款式一致,头戴典型的尖顶花瓣形金冠,高冠,尖顶,冠身刻有云纹装饰图案。从图像观察,此冠应为金属材质,推测为黄金。

柏孜克里克第16窟建窟时间约在公元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窟门北段内壁有三排男性供养人像,共18身,根据榜题内容,可知绘制的是整个回鹘王室家族。两排供养人像共十人,全部头戴尖顶花瓣形金冠。虽然壁画中供养人服饰图案色彩不同,但是所带的尖顶花瓣形金冠造型都基本一致。


柏孜克里克第20窟供养人


柏孜克里克第16窟回鹘供养人


2.桃形金冠

桃形金冠在新疆壁画中回鹘供养人像较少,其中一处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1窟。在敦煌壁画中回鹘男供养人戴桃形金冠情况没有发现,却在佛传故事画有所描绘。莫高窟第61窟中的佛传故事画,通过绘制三十三扇屏风的壁画形式,对释迦摩尼降生作悉达多太子的宫殿生活进行了描绘。其中太子所带冠饰为黑色桃形金冠,其外观轮廓清晰,由于悉达多的身份是太子,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头冠一般为王室贵族成员所戴。

桃形金冠造型如同仙桃,外形简洁,庄重典雅,应该是由宗教冠饰演变而来,是回鹘比较有代表性的头冠,并且与尖顶花瓣形金冠等级是一样的,都为回鹘王室成员所戴。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1窟


莫高窟第61窟中的佛传故事画


3.三叉冠

根据现存图像资料发现,三叉冠在其它民族服饰中较为少见,应该为回鹘民族独有的冠饰,大多为武将或者侍从所戴。其主要特征是冠体顶部有竖立的三根柱状物,根据冠体造型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冠体为类圆形柱体,冠体竖立三根等高或者中间略高的柱状物。如高昌摩尼教K遗址壁画残片供养人。公元9世纪左右的高昌古城的麻布幡,其正反两面绘制一身男性老者供养人,银发白眉,目光凌厉,冠体上部中间圆柱体较高,呈“山”字型。

第二类,柏孜克里克第16窟中有四身男供养人像,冠体底部较小,上部三根柱状物的叉尖呈三角形,外侧两根柱状物底部有自然的弧度造型,有学者认为,此四身供养人服饰着装应该是高昌回鹘晚期。

但莫尼尔•玛雅尔在《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提出该壁画的三叉冠可能是为了仿效其它民族或者某种宗教,趟近于佛教的三重冠。


高昌故城遗址壁画


柏孜克里克第16窟中男供养人像


4.扇形冠

根据现存图像资料发现,扇形冠造型十分特殊,绘制有戴扇形冠的回鹘人物壁画较多,大部分为供养人像,榜题清晰,因此其是回鹘比较有代表性的头冠之一。戴扇形冠的人物身份也属于贵族或者官员,但大多品级较低,也有部分壁画中出现回鹘可汗的侍从戴此造型的头冠。扇形冠造型如中国传统的折扇状,冠体一般无装饰,需要用带子固定并结于颏下。如柏孜克里克第16窟有四身戴扇形冠的男供养人,莫高窟第409窟回鹘国王后面就跟着一群戴扇形冠举扇撑伞的侍从。


柏孜克里克 16 窟戴三叉冠男供养人


莫高窟 409 窟供养人


5.尖顶帽

尖顶帽可分两种形制,一种帽尖上有一直立小圆柱,另一种则无。在柏孜克里克第20窟说法图中有前后两身供养人像,在右下角处前一身戴扇形冠,后一身戴黑色尖顶帽。在高昌城内的摩尼教k遗址中摩尼教画幡上有一身戴尖顶帽供养人像,帽式轮廓柔软为黑色,位于“藏书室”狭窄甬道处。多为小孩子形象出现。


高昌故城遗址壁画



6.桃形凤冠

桃形凤冠是回鹘女供养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冠饰,形状下大上小,形如仙桃。冠的外形曲线光滑简洁,发饰非常讲究,主要是花钿和步摇,比较有代表性的戴桃形凤冠的回鹘女性供养人像主要分布于以下洞窟,莫高窟第108窟,安西榆林窟第16窟“秦国天公主”。莫高窟409窟回鹘王妃供养人像,在这些回鹘天公主供养人穿着的服饰中,可以看到与中原汉族服饰相同的文化元素,如:花钿与步摇、曳地长袍与高头鞋履等,同时也看到了回鹘本民族的服饰元素,如:桃形凤冠、翻领窄袖以及发髻后垂红娟等。这些供养人壁画,充分的证明了中原汉族和回鹘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的深入。

敦煌莫高窟壁画


安西榆林窟第16窟壁画


7.花蕾冠

戴花雷冠供养人只出现在新疆地区壁画与画幡中,主要分布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与高昌古城,各窟花蕾冠造型也稍有不同。柏孜克里克第9窟,窟中有两身女供养人,位于窟中心柱正面佛座南侧壁,虽面部模糊不清,但头上装饰着一支荷花形状的花蕾。柏孜克里克第41窟西壁下层,女供养人所戴花蕾冠,花枝为黑色,花蕾为红色。柏孜克里克第18号窟的人物群像中同时出现,室门墙上的壁画中,头饰上有一个花蕾。

三、起源、演变及传承关系

1.尖顶花瓣形金冠的起源。

对于尖顶花瓣形金冠有学者认为是仿古波斯的金冠,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认为是唐代官服中介帻衍进产物,不同之处是唐代冠帻一般是用黑色纱罗作成,式样较向后倾,除当顶部分用玉或犀牛簪导横贯绾发外,其余装饰不多。无论哪种观点,都认为尖顶花瓣形金冠源于外族,而且冠身镌刻的云纹纹样是受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影响,《易经》:“变化云为吉事有祥”不仅寓意吉祥,也是中原汉族广泛运用,传承不息的一种纹样。考虑到回鹘长期控制着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地段,该地域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繁荣的舞台,应该来说,尖顶花瓣形金冠是西域造型式样与中原装饰纹样元素的结合产物。

2.桃形金冠的起源。

桃形金冠造型如同仙桃,外形简洁,庄重典雅,应该是由宗教冠饰演变而来,是回鹘比较有代表性的头冠,并且与尖顶花瓣形金冠等级是一样的,都为回鹘王室成员所戴。冠体上除了规律的圆圈外,其它纹样图案弥漫不清,材质应该为黄金等贵重金属。

3.三叉冠的起源、演变及传承关系。

关于三叉冠的起源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由早期漠北回鹘自身的民族冠饰演变而来,第二,由于三叉冠与佛教经变画中的三重冠非常类似,加之回鹘一直都受到佛教文化影响,西迁后佛教则成为了回鹘的主导教派,所以此冠有可能受佛教影响演变而来。

4.关于扇形冠的起源。

谢静在《敦煌壁画中的少数民族服饰》,认为:“此种冠饰(单面无檐扇形冠)可能是从摩尼教徒的双面扇形冠演变而来。双面扇形冠如同一块两头窄,中间宽的薄板,从中翻卷开,导致前后两面都形成扇形,是一般摩尼教僧人和教徒戴的冠饰。”

5.尖顶帽的起源

尖顶帽为回鹘自身发展起来的冠饰,主要是以小孩佩戴为主,在敦煌和吐鲁番壁画中多有反映。

6.幞头的起源

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从后周开始,衬巾外面戴的帽子称作“幞(fú)头”或“襆头”,这是一种丝绢裁成的四根带子的方巾,两带系于脑后,两带系于下巴,打仗时方便。唐代承平已久,不仅衬巾的样式越来越高,而且衬巾外面的幞头也越来越高,甚至还出现了“硬脚”的样式,即四脚挺直的头巾。到了宋代,又将四根带子省减为两根,取其方便而已。

7.桃形凤冠的起源。

在回鹘西迁之前,作为袄教的信仰者,谢静在《桃形冠探源》中认为桃形凤冠可能是回鹘妇女可能因敬仰娜娜女神而倾慕,仿效女神的冠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回鹘民族通过冠饰表达了对信仰纯真的意志与祈望。但是冠体所镂刻的纹样,如:云纹与凤鸟却是中原汉族的传统纹样

8.花蕾冠的起源。

出现花蕾冠的壁画作品基本均为高昌回鹘王国后期作品,壁画中一般都会出现身穿蒙古族服饰的供养人,还有戴桃形凤冠的女供养人。此冠可能是受蒙古族影响,也可能与桃形凤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高昌回鹘后期贵族女供养人的主要冠饰

四、展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回鹘服饰是一个积淀丰厚的宝库,其服饰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民族的影响。从上述可以归纳: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男子冠饰主要有,尖顶花瓣形金冠、桃形金冠、三叉冠、扇形冠与尖顶帽,通常为高冠造型,以显示男性英武与庄重的形象。女子冠饰主要有,桃形凤冠、花蕾冠充分显示女性雍容华美的基本格调。

回鹘先民原是个以畜收业为主的游牧部族。随着与唐朝经济联系的增强,回鹘的社会经济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类型由早期的以草原文化为主、农耕文化为辅,转化为以农耕文化为主,草原文化为辅。该文化类型的转化与共存,反映了回鹘文化的本质,恰是由于回鹘文化具有这样的特质,导致其自身非常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也使得回鹘文化更加多元化。纵观整个回鹘服饰文化发展史,回鹘服饰异彩纷呈,种类繁多,由单一的尖顶帽,扩展到尖顶花瓣形金冠、桃形金冠、三叉冠、扇形冠、桃形凤冠、花蕾冠等。

结语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是高昌回鹘在陪都北庭建造的王家寺院,壁画精美,供养人像栩栩如生。而庭州地区特殊的地位置,为丝绸之路北道重镇,东西文化在这里繁荣发展。通过对回鹘供养人冠饰的研究,见证回鹘时代庭州地区了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昌盛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因此回鹘冠饰既有对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有对中原汉族以及其他西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吸收与借鉴,还先后经历了萨满教、袄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等宗教信仰的洗礼,同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根据自然环境、审美心理等的自我选择,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平衡,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冠饰风格。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北庭故城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