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百年旧影:1907年,日本学人的洛阳长安之旅
桑原骘藏(1871-1931),日本学者,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擅长中国文化史、法制史、东西交通史研究。
1898年,桑原骘藏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取了该校大学院(“大学院”即中国的“研究生院”),师从那珂通世,专门研究东洋史。
桑原骘藏(1871-1931)
1906年11月,受文部省派遣,桑原得到赴晚清中国留学的机会,学习进修之余,他游历洛阳、长安古都,及山东、河南、蒙古、江南等地。在途中他以日记形式作了详细的考察报告邮寄给文部省,这些考察报告在桑原骘藏逝世之后由森鹿三等弟子进行整理,加上桑原骘藏游历期间的另外两篇短文《观耕台》和《寄自南京》,1942年由弘文堂书房出版,即《考史游记》。
1909年,桑原骘藏结束了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涯,回国就任刚成立不久的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的东洋史第二主讲教授,负责东西交通史和风俗史的教学与研究。当时内藤湖南担任第一主讲教授,桑原和内藤几乎成了京都帝国大学东洋史的代名词。
1910年,桑原骘藏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京都大学工作,直到1930年退休。1926 年,桑原骘藏因其《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而获得日本学士院奖。1931年5月24日,桑原骘藏因肺病在京都塔之段町的家中去世,享年61岁。
引自中华书局版《考史游记》
桑原在中国修学的两年间,有过四次考察旅行。第一次即洛阳、长安之旅,是作者抵北京后最早的一次长途之旅。1907年9月3日出发,10月28日返回,主要路线是北京—彰德府—新乡县—清化镇—黄河—洛阳—陕州—潼关—长安—咸阳—乾州,后从郑州返回北京。除北京至清化镇和郑州至北京段乘火车外,其余基本上是利用马车或者骑马、徒步。这次旅行的同行者为早于桑原抵北京留学的宇野哲人。
宇野哲人(1875-1974),字季明,号澄江。和桑原骘藏一样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留校读研究生,并被文部省选派到中国进修。回国后在东京任教,1919年成为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对中国哲学有广泛的研究,是著名的日本汉学研究大家。
本篇就以桑原骘藏和宇野哲人这次旅行中拍摄的照片为线索,来看这两位日本学者镜头下的晚清中国。文中图片除标注外皆来自于《华北交通写真》,全套图片共293张,本号将陆续刊发。
两人自1907年9月5日自清化镇(现属河南沁阳县)开始,不再乘坐火车,而是雇马车开始详细访古之旅。图片中坐在马车上的戴礼帽者正是桑原骘藏。
丁兰故里碑
“汉孝子丁兰故里”碑,原立于水北关村汤帝庙。
下孟渡口
自黄河北岸白坡口下孟渡口乘船过黄河,到达孟津县。
渡口与洛阳位置图,引自中华书局版《考史游记》
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位于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光武帝陵林
光武帝庙
庙前历代碑刻林立,古木参差。
光武帝庙前的宋开宝重修碑
此碑即《大宋新修后汉光武皇帝庙碑》,碑仍健在。
洛阳文庙
洛阳文庙戟门外有河图洛书像和朱熹“河图洛书赞”碑。
元圣祠
洛阳县东关外有元圣祠,祭祀伊尹。元圣祠东有“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
贾谊像
“孔子问礼碑”东北二百余米,即东关外火烧街,有“汉长沙王太傅贾公祠”,祀洛阳才子、前汉时期的贾谊,祠堂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存古阁外部
存古阁内部
洛阳护国千祥庵,庵内有存古阁,清道光二十年(1840)洛阳县令马恕所建,存有洛阳古碑多种,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些明显是造像碑幢。
隔伊水望香山寺
距洛阳县二十五里为龙门,龙门又称伊阙塞,两山对峙,形如宫阙,伊水贯流其间,故有此名。伊水的西北岸有潜溪寺,其对岸为香山寺,均为龙门八寺之残余。
隔伊水望香山寺
龙门第一洞本尊
这本尊应为潜溪寺洞主尊阿弥陀佛像。潜溪寺是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
龙门第四洞
图片标注为龙门第四洞,这是龙门宾阳南洞,踩着木梯坐着的是宇野哲人。两人的关注点并不在石窟造像,留影不多。但桑原特别提到:“由于天然或是人为的原因,大小佛像多遭损坏,或碎首,或损躯,或欠手,或剥耳,完好者实属鲜见。”可知龙门石窟在1907年时已经破坏严重。
吕公殉难处碑
“明大司马赠太傅谥忠节吕公殉难处”碑,明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占洛阳,驻军周公庙,将退职的兵部尚书吕惟祺在此当众处死,康熙三十八年立此碑。碑旁为桑原骘藏。
周公庙
周公为始于瀍水之西、涧水之东营建东都洛邑者,故于此祭之。
范文正公祠
周公庙东百余米有洛阳五贤祠,这是其中的范文正公祠,祀范仲淹及其四子。
二程夫子祠
洛阳五贤祠中的两程夫子祠,祀程颐程颢二兄弟。明正德十五年(1502)河南知府于范所建。
邵夫子祠
洛阳五贤祠中的邵夫子祠,祀邵雍及其二子。另有朱子祠,未留影像。
洛阳长安道程图,引自中华书局版《考史游记》
函谷关碑(右下角)
新安县距洛阳七十里。新安县东门外约一里半处,有“函谷关”大石碑,碑石现已折断,仅存下半部分。
函谷关
函谷关有新旧二关,旧关在灵宝县,为周末秦代之函谷关。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驻扎新安,因耻为关外之民,请移函谷至新安以东,这便是汉代之新关。新旧二关相距约三百里。
秦赵会盟台
秦赵会盟台在渑池县西。
秦赵会盟处碑
此碑在会盟台东边,清嘉庆十四年(1809)建。
召公庙
陕州城,即今三门峡市,周文王之弟召公曾封此邑,教民于甘棠树下,民感其德,建祠纪念,故陕州又称甘棠旧治。
召公庙的古木
古木前有“古甘棠”和“召公遗爱”两碑。
潼关东门
潼关,西有潼水,故以此为关名。此地依山傍河,形势雄伟。唐崔颢有诗《题潼关楼》云: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潼关外即是黄河
从潼关眺望风陵渡
洛阳长安道程图,引自中华书局版《考史游记》
四知坊
潼关城外有汉杨震墓,庙前有石坊,题“四知坊”。坊侧有清乾隆年间所建“汉太尉杨公震墓”及康熙年间所建“汉关西夫子杨公墓”碑。
唐玄宗华山碑铭
出潼关四十里有华岳庙,又称华阴庙,亦称西岳庙,祀西岳华山。正门左侧有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毁于唐末黄巢起义,仅残存一碑座。
华山庙的青牛老树
唐玄宗华山碑铭碑石后方有一大树,旁边有明天启甲子所建、题有“青牛老树”四字的一大石碑。相传老子遁世后,至此,将所骑青牛系于此树。
华山庙灏灵殿
过了金城门,下了金水桥,眼前是西岳庙正殿灏灵殿。
华山庙万寿阁
灏灵殿后为万寿阁。殿后有万寿阁,三层楼阁高耸入云,南对太华,北俯渭水,东临黄河,西望南山,风景绝佳。
华山远景
华陀墓碑
华阴县西关外有“汉神医华佗之墓”碑。
王猛墓
继续西行,有前秦侍中王公之墓,即王猛墓。
鸿门坡碑
新丰县东关外一里左右有鸿门坡,坡上有“南原鸿门楚霸王宴汉皇帝处”碑。
长安文庙
自9月5日从清化镇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两人于9月19日进入西安府。
长安沿革图
关中书院斯道中天阁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关西夫子”冯从吾讲学的宝庆寺无法容纳众多从其学者,故将其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成为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有斯道中天阁,作为藏书之所。
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府城南十里的慈恩寺内。慈恩寺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高宗尚在东宫时为其母文德皇后祈福而建,故以慈恩命名,后成长安名刹。大雁塔由玄奘于高宗永徽三年所建,清康熙时改建修缮。
左文襄公祠
祠在钟楼南大街东边,正殿设“诰授光禄大夫太傅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左文襄神位”。
贡院明远楼
1905年清廷废科举。两年后桑原两人到访陕西贡院,贡院已是一片荒芜,“现成为陕西省工艺总厂,仅能听到机杼和纺车之声。”
全胜寺全景
金胜寺,唐代称崇圣寺,明代称崇仁寺,位于西安府西郭门正西约四五里处,已是一片断壁残垣。照片中石坊后五六十米有三四方碑石,其中一块正是景教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清真寺
此为学习巷的清真寺,西安府治共有八所清真寺。
小雁塔
南郭门西南三里处有荐福寺,寺内有清康熙年间所修宝塔,即是小雁塔。
兴善寺
荐福寺正南一里许有兴善寺,为西晋武帝时始建。《咸宁县志》载:隋开皇间,额日大兴善寺,诏僧徒二十余万实之,招提之盛甲于海内。
周文王陵
陵墓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周文王陵”碑,陵墓形状甚扁平。
周武王陵
武王陵毗连文王陵,陵前有享殿,左右有祝文碑十七八方。
周成王陵
陵在咸阳县北十五里的陵招村,陵前有享殿,内置“周成王之神位”,殿前有祝文碑约二十方。殿后即陵墓,墓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周成王陵”石碑。
汉成帝延陵
汉昭帝平陵
霍光墓
墓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汉丞相博陵侯霍公之墓”碑,《西安府志》称霍光墓在兴平县东北三十里之陈千村。
霍去病墓(右)和卫青墓(左)
霍光墓西约六里,有霍去病墓。据《西安府志》记载,霍、卫二公墓之位置在咸平县东北二十三里道张村。
霍去病墓及墓前石兽
墓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碑,四周散乱地立着数十尊石兽,但大半已破损。
汉武帝茂陵
卫青墓西约二里,有汉武帝茂陵。陵墓呈双重平顶方锥梯形,较之延陵、渭陵、平陵等规模更大。《西安府志》引晋葛洪《关中记》曰: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十二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茂陵西北一里许,有李夫人墓,即所谓荚陵或英陵。清王士祯《李夫人家》诗云:惟有佳人解倾国,荚陵长傍茂陵西。
唐高宗乾陵石人
乾陵在乾州偏西北约十里的梁山。
乾陵无字碑
此碑据传系于阗国进贡之物,高二丈余,宽五尺,厚三尺余。碑原本无刻字,但如今表里两面有许多宋金以后的题名。其中以宋崇宁、政和、宣和年间和金正大、兴定年间的题名为古。著名的“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在碑表面的中央,尤为引人注目。此为金兴定五年所刻,文用女真文字,附汉语翻译。
乾陵诸蕃酋石像
无字碑后二三十米有诸蕃酋石像,桑原骘藏到访时虽已破损严重,但仍存五十三尊。
乾陵石狮子
乾陵全景
陵前有“唐高宗乾陵”碑,乾隆四十二年(1777)立。
九嵕山,因被周围均匀分布着的九道山梁高高拱举而得名。
唐太宗昭陵
昭陵之地,远眺渭水,近绕泾水,梁山耸立于西,嵯峨濒临于东,形势绝佳。
昭陵六骏之一
此幅中骏马为飒露紫。
房玄龄墓
贞观八年太宗诏曰:“佐命功臣义深舟楫,或定谋帷幄,或推身行阵,同济艰危,克成鸿业。追念在昔,何日忘之......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赠茔地一所。”据统计,昭陵附近,陪葬功臣密戚有一百六十六人。
李靖墓
孔颖达墓
阿史那忠墓
阿史那忠为突厥人,曾跟随太宗建功立业,昭陵蕃将陪葬者九人,阿史那忠即其一。
李勣墓李勣墓三山相连,与李靖墓同。墓前的唐碑为仪凤二年(677)十月所建,上题“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为高宗亲自撰文并书写。碑文曰:所筑之坟,一准卫霍故事,象乌德鞬山及阴山铁山等,以旌破北狄东夷之功焉。
昭陵的陪葬墓冢,皆呈穹隆形,高约二三丈,惟独二李的墓冢异其形,规模也大。当地人特称李靖墓为上三冢,称李勣墓为下三冢。
大明宫础石
高宗以后,大明宫为天子常居之所。悠悠千年,仅余残石。石上即是桑原骘藏和宇野哲人。
秦二世皇帝陵
陵在大雁塔偏东南约十里的曲江,高约丈余。赵高弑二世皇帝后,以黔首(黎民)之礼将其葬于杜南,故陵墓甚小。
汉宣帝杜陵
陵墓为平顶方锥梯形,稍扁平,高五丈余,方圆二百余尺。汉宣帝久在民间,熟知民之疾苦,自奉节俭,其杜陵与文帝之灞陵均以薄葬而闻名。故汉末赤眉乱贼发掘关中诸陵,盗其财宝,唯灞、杜二陵免其祸。
骊山温泉
此即华清池,池上架楼阁,上题“华清池上夕佳楼”。
环园
清光绪年间,临潼知县沈家祯改建华清池东侧的温泉驿馆为“环园”,是华清池的园中之园。庚子西狩时帝后曾暂时以此作行宫。
华山五里关附近
两人返程时再过华山,有此留影。
白马寺
经历连日阴雨道路泥泞的艰苦行程,两人已从长安返回洛阳,路过白马寺留影。白马寺为中国最初之伽蓝,现存寺院为明嘉靖时重建。
白马寺塔
白马寺东南二百余米,有齐云塔,高十三级,其侧有“大金国重修河南府在街东白马寺舍利塔碑”。
狄仁杰墓
齐云塔西五六十米处,有唐狄仁杰墓,立有北宋大观元年(1107)所建“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碑。但据《陕西通志》,狄仁杰墓在乾陵之东。
王弼墓
墓在偃师东约五里。
宋太祖陵
三义庙
此三义庙在虎牢关旁,内置刘关张三神位。虎牢关有三英战吕布,后人在此建庙纪念。
从虎牢关到郑州,桑原骘藏和宇野哲人在郑州分别,桑原于10月28日回到北京,宇野则前往汉口,两人历时五十六日,行程五千五百里的考察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