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域外考古周记·哈萨克斯坦篇(3)丨追迹草原丝路 阿克托海新见岩画

摘要: 前行你看你看,你静静的看这里是牧民的冬牧场,八、九月间的牲畜还少,更多的牛羊马都去了夏牧场。观察这些牛羊马群等的活动是调查工作中最享受的消遣方式,羊只巧妙地利用土墙或同伴的身体避暑;小驴往往是欢脱地在草原上跳跃;小牛总是羞涩地藏在妈妈身边;有时候马儿会突然嘶鸣着、奔跑着,然后聚集到一起,这就是草原上不竭生命张力的显示。每当这个时 ...






追迹草原丝路 

阿克托海新见岩画




8月初到达哈萨克斯坦后,时间紧、任务重,很快实施年度计划,拉哈特遗址再调查、伊塞克M8的发掘、恰伦河流域的区域调查等相关工作齐头并进。

「阿拉木图之初见」

作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赴哈萨克斯坦考古队的新队员,西北大学在读博士李世琦、雷倩茹8月11号深夜到达阿拉木图国际机场,两位第一次踏上哈萨克斯坦国土,感觉甚是新鲜,一切都很新奇。夜色如墨,星辰点缀着异国他域的天空,接机的考古队队长与伊塞克博物馆同事如约而至,迎接的笑容在机场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这样的热切即刻拂去了无名的焦虑,此刻他们是这片异域土地上最可靠的信任者。从阿拉木图市前往考古队驻地伊塞克的路上,停在瓜棚前品尝了当地的甜瓜,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似乎都随着微风和瓜香消散不见。

阿拉木图市处于伊犁河中游区域,它的哈萨克语含义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与伊犁河上游的中国伊犁遥遥相望,都以瓜果闻名天下。该市被称为苹果之城,曾经是哈萨克斯坦首府,长期作为该国甚至中亚的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的中心,更是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的枢纽之地,也是东西文化交融碰撞之地。

阿拉木图市著名景点很多,文化方面最具代表的当属哈萨克斯坦中央博物馆。该博物馆历史悠久,世界著名,始于1830年代,目前的展馆建于1985年,往往是游客的首选地之一,更是中方考古队员的必选参观点。博物馆敦实厚重,气势宏大,极具中亚风格,巨大的石柱、大门与玻璃交映成趣,蓝色屋顶在晴空下透露中一种无可言说的美感。展馆内分为多层,楼层很高,展示内容包罗万象,展品很是精彩,主要分为四个展厅,包括古生物和考古学文化、哈萨克斯坦历史、现代民族和历史以及独立以来的国家历史等等。

考古学文化展厅是以专题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陈列,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以及中世纪时代等等。在展的几件相当于中国唐宋时代的瓷碗、瓷盘、铜镜等的物品很是眼熟,它们来自于中国,出土于丝绸之路天山草原路线上著名的塔尔加尔古城,这些考古材料明确实证了当时东西交流的盛况。古代黄金饰品展厅展品别具一格,全是珍品之属,黄金灿灿,美轮美奂,有冠饰、衣带饰、器具、武器等等。这些黄金制品做工精致、极具艺术魅力,洋溢着浓厚的中亚草原文化风格,让参观者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前行





草原野炊


「感悟阿克托海」

本次调查的阿克托海盆地是游牧族群适宜的放牧和居住繁衍之地,位于伊塞克镇以东约180千米处的恰伦河中游右岸(东岸),南依天山支脉谢特蔑力克山,阿拉木图至克根的公路从盆地中部东—西向穿过。盆地大多区域草被丰富、多有水源,牧民村落多有分布。

大自然的画卷每每在眼前徐徐展开,便会激发队员无尽的新奇与兴奋,这里更是动物们的天地,那些马群、牛群和羊群,或悠闲地漫步于草原之上,或敏捷地穿梭于岩石之间,与岩画中描绘的几乎一模一样,几千年来没有变化。阿克托海岩画在学术意义上是联合考古队首次发现的。学术界早已知晓当地的墓葬,却不确定是否存在岩画。当调查工作证实有岩画时,大家对于新发现的高兴甚至激动,无以言表。

你看你看,你静静的看

这里是牧民的冬牧场,八、九月间的牲畜还少,更多的牛羊马都去了夏牧场。观察这些牛羊马群等的活动是调查工作中最享受的消遣方式,羊只巧妙地利用土墙或同伴的身体避暑;小驴往往是欢脱地在草原上跳跃;小牛总是羞涩地藏在妈妈身边;有时候马儿会突然嘶鸣着、奔跑着,然后聚集到一起,这就是草原上不竭生命张力的显示。每当这个时候,往往还会想起、会体味到,动物们对于游牧人群生活实在具有重要意义。

八、九月间的阿克托海已经有着秋的味道,调查点附近的山峰积了白雪,远远望去,非常壮观。随着工作的深入,调查范围也在扩大,墓葬小组沿着恰伦河右岸北行,岩画小组则从一座山头爬向另一座山头,两组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了解了恰伦河右岸墓葬、岩画基本的分布范围、规模和保存状况,这些调查收获填补了当地的一些空白点。


岩画调查



「美好的调查,满意的收获」

调查地点与驻地较远,距离最近的城镇更远,早晨出发时带着午饭,简单的午饭后就接着工作,一直到夕阳西下的傍晚才返回驻地。午饭时间也是大家难得的相聚时光,队员们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带着满身的尘土和疲惫以及满满的收获,围坐在一起,一边用着午饭,一边享受着片刻的惬意的休憩。

调查期间,最捉摸不透的应属天气。当远处有乌云时,就观察乌云移动的速度,结合风向,推测它多久会落到正在调查的工作区域,以便在下雨之前及时撤离。还算比较幸运,雨点淅沥沥地落下时工作往往恰好告一段落,大家匆忙收拾工具赶回车上避雨,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太多地影响调查工作。

语言的隔阂并未成为交流的障碍,与伊塞克博物馆的图列克研究员在工作中用手势比划、说简单的词语,就会解决诸多问题,而每每之后大家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笑意。附近一位牧民经常骑马来访,一聊天话匣子便止不住,往往会畅聊两、三个小时。他的三只大狗也成为了朋友,午间休息时会温顺地趴在大家脚下休息,甚至会守护着帐篷。

偶而会有两位哈萨克小朋友带着小狗狗,以极快的速度爬到山上的调查点附近,观看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充满好奇,被发现时又会快速地低头、羞涩地跑开。这些小小的插曲既让调查工作充满了欢乐与温馨,又深刻感受到了热情好客和无处不在的友谊。

夕阳西下时,就是一天工作的结束时间。一辆车龄很大的七座越野车,仿佛是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一叶扁舟,满载着大家的欢声笑语和一整天的收获,摇摇晃晃地前行。每天车都是满座,大家往往紧挨着,拥挤的空间变得异常温馨,这无意间增添了相互的亲近,这样的经历会成为参与调查所有人的美好记忆。

在一天的欢声笑语中,时间悄然流逝,队员们之间的友好和来自当地哈萨克牧民的友善,使得紧张的工作变得美好起来。车在前行,山在后移,牛羊马群偶尔路过窗外,夕阳把群山的影子拉长,透过车窗照在大家的脸上,这是一段无比美好的旅程。

青山远眺


在阿克托海区域调查面积约40平方千米,有23处墓地,共800多座墓葬。墓地处于较独立的峁、梁等小地理单元而且分布相对集中。每处墓地的墓葬数量或多达上百座或少至一座,分布形式有直线式、弧线式或者分散式等等。墓葬类型多样,有石堆类、石圈类、石堆石圈类、土墩类,石料为卵石或块石。多有封堆,大小有别、高低不等,直径数米至二十多米,高度数厘米至数米。墓葬时代特征显著,延续时间较长,大约早到早期铁器时代晚至蒙元时代。

同时调查岩画点三处,发现岩画700多组,主要集中在山体半山腰和顶部的南侧向阳面,

多为动物单体形象,包括山羊、盘羊、马、犬(狼)、骆驼、牛、鹿,其中山羊数量最多。此外还有人物、骑马人等形象,能够辨认出的有狩猎、放牧以及犬或狼追逐羊等场景,这也在游牧文化岩画遗存中常见。根据岩画的漆化程度差异,颜色深浅不同和打破关系,初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位,大约对应着早、中、晚三个时期。就目前的研究认识,这些岩画应该与附近的墓地相关联,推断包含有当地早期铁器时代塞人—乌孙时期的岩画。

一个多月的调查工作很快就结束,这些调查成果是最大的收获,远好于预期,让人满意、让人振奋。


这里的草原,正是秋高气爽时。

我们的工作,紧锣密鼓在推进。








图文丨赴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队

校对丨杨博闻

排版丨赵   巧

初审丨杨利平

终审丨种建荣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