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探究丝绸之路的史前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现场座谈会召开

摘要:   8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现场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现场 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水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河南大学教授李溯源等领导专家学者齐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依据新疆温泉县境内的呼斯塔遗 ...
  8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现场座谈会”召开。
 
座谈会现场 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水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河南大学教授李溯源等领导专家学者齐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依据新疆温泉县境内的呼斯塔遗址的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围绕“呼斯塔遗址的发掘成就、呼斯塔遗址在考古学文化中的价值定位、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区域考古学研究、呼斯塔遗址今后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应注重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为本次考古现场会发来书面发言。
 
  呼斯塔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境内,距温泉县城北约40公里的阿拉套山脚下,是温泉县境内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3600年。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开始对呼斯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博士担任考古领队。到目前为止,该聚落先后发现核心区域的大型房址、周边的普通居址、具有一定级别的墓地以及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附属遗址等。呼斯塔遗址内的大型石构建筑组合是该遗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由长方形主体建筑、前室、西侧室、院落、院墙组成,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地区最大的建筑组合。如此规模宏大且完备的聚落布局在同时期的新疆地区十分罕见。
 
座谈会现场 记者 齐泽垚/摄
 
  与会专家认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呼斯塔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细致的田野考古工作,聚落考古的研究思路,已经将呼斯塔遗址这一大型石构聚落的面纱缓缓揭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呼斯塔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了解公元前2000纪前半期西天山北部地区的人流活动、文化编年、人群移动、文化交流、社会组织、生业形态和手工业制造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这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呼斯塔遗址可能是一处比阿敦乔鲁遗址规模更大、社会等级更高的、有着严密防御体系的青铜时代早期聚落。它的发现和研究,将和阿敦乔鲁遗址一起极大地提高我们对西天山地区史前文化的认识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书面发言中强调,呼斯塔遗址所处的博尔塔拉河流域是体现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区,与西天山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之间存在诸多的或相似或相近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古代天山以及周边地区古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为后来形成的著名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奠定了史前基础。
 
会议合影 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主张将呼斯塔遗址放在亚欧草原文化交流的更广阔视域中进行考察,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草原游牧聚落与中原农耕聚落内涵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做好呼斯塔遗址与周边青铜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魏坚教授认为呼斯塔遗址可能是农牧业转化期的重要聚落,其生业模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这一遗存为新疆史前文明的发展和新疆农牧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将为新疆地区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建构做出贡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呼斯塔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考古工地管理科学、严谨、高效。当然,呼斯塔遗址作为一个大型聚落遗址,要全部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还需要假以时日,在多个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与会专家建议,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呼斯塔遗址要着重加强考古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地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彻底理清遗址布局、功能区分等,通过居址、墓地发掘资料的结合与对比,探讨以呼斯塔遗址为代表的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而揭示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