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侯仁之先生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 摘要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关键词:侯仁之; ...

摘要

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侯仁之;沙漠历史地理;理论建树;实践研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一生致力于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理论、城市历史地理学和沙漠历史地理学三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作为沙漠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先生自60年代初就开始投身于此项研究,为了揭开沙漠演变的规律,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学生也正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道路。先生于2013年10月22日下午,在北京不幸仙逝,享年102岁。恸悼之余,觉得十分有必要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及贡献加以总结,从而更好地使先生的学术业绩和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并以此寄托对业师深切的哀思。

1 走上沙漠考察的道路

沙漠历史地理学是业师为适应国家生产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经过艰辛探索创立起来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大规模生产建设的展开,有关对于沙漠利用与改造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先生紧密结合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投身到沙漠考察与研究工作中去。先生提到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就是终于走出舒适的小书房,进入辽阔无际的大沙漠”。这一点在先生的《走上沙漠考察的道路》一文中,即有明确表述。

1958 年 10 月底,先生代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出席了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和宁夏六省 (区) 治沙规划会议,开始接触到沙漠研究的问题。从1960年5月起,先生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师生赴宁夏河东沙区的盐池、灵武一带进行考察。回校后,他的专题研究论文《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引起学界同仁的重视。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本论文集的自序里,先生提到正是这次考察使他认识到沙漠的历史地理考察不仅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充满了无限的科学发现的喜悦,从此坚定了他献身于沙漠考察的决心。1961年夏,先生再赴乌兰布和沙漠考察,1962年夏,又赴内蒙古及陕北榆林地区毛乌素沙地考察。

1962 年底,由国务院农林办公室领导的治沙科学研究小组,考虑用 10 年的时间(1963-1972) 完成从内蒙古西部到新疆南部的沙漠考察设想。先生根据这个计划随即再次踏上考察之路。1963年夏,为国家重大项目包钢粮食蔬菜基地建设进行论证,先生约请了北大考古系俞伟超、地理系李宝田等人再次赴乌兰布和沙漠北部进行综合考察,此次考察成果《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64年夏,先生又赴毛乌素沙地,对沙漠东南隅红柳河畔的统万故城和城川古城等进行了考察,对毛乌素沙地的形成演变做了深入探讨。这次考察成果《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在学界及有关方面产生很大影响。

自1960-1964年间,先生通过对我国沙漠地区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迁的考察研究,逐

步探索出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开辟了一个崭新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领域。可是

“文革”的爆发,先生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批斗、抄家,遭受人身迫害和种种

不公正待遇,沙漠历史地理考察和研究工作也被迫中段。在《侯仁之文集》中的作者小传

里,先生感慨道:“‘文革’中各种人身侮辱和迫害我虽然顶过来了,可是深入沙区考察

从而探索历史地理研究新领域应有的年华,却永远地失去了”。十年动乱不可谓不是学术界的一次大灾难。

1972 年本应是沙漠十年考察任务完成的时候,先生提交了一份意见书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进行西北沙漠历史地理考察,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的意见书根本无人理会。直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先生才得以重整行装,奔赴十多年来一直不能忘怀的大西北沙区。据师母张玮瑛回忆,“当6月4日火车奔驶在包兰线上,仁之在随笔《塞上行》中兴奋地写道:‘科学的春天终于来到了。浩荡的东风把我送上再次前往大西北沙区的征途’”。当年他作为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综合考察队的一员,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古居延地区和甘肃敦煌县古阳关一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综合考察,完成了《居延和阳关地区沙漠化的初步考察》、《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绿洲的个案调查之一》等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从大西北沙区回到学校后,在1978年北京大学庆祝建校80周年的“五四科学讨论会”地理系分会上,先生提交了论文《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到:“在进行北京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同时,还应兼顾西北干旱区历史地理的考察,以便在不同的条件下,为历史地理的发展探索前进的方向”。正是在先生的带领下,西北地区历史环境变迁研究工作得以蓬勃开展起来,而且他培养的一批批学子紧随先生的脚步,继续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推向前进,使沙漠历史地理学成为一个崭新而充满生机的学科新领域,同时也使北京大学成为沙漠历史地理以及环境变迁研究的重镇。

2 侯仁之先生在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理论方面的建树及贡献

2.1 提出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及科学目标,揭示了该学科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侯仁之先生在1965年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一文明确提出:“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抛开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不论,单从今日的现状来加以考察,都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全面的认识的。沙漠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对象,除去它的现状之外,还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它的过去可以上溯到地质时代,那是古地理学所应该研究的范围,至于历史地理则只是研究沙漠在人类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别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沙漠的变化。这一时期沙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沙漠现状的形成和特点,因而特别值得注意。”文中还提出,沙漠历史地理除研究历史时期流沙的移动、沙化的起源等外,还应该涉及沙漠地区历史上河湖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先生号召:“历史地理工作者必须勇敢地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摊,在当前生产任务的要求下,努力开展野外的考察研究工作。”

在先生其它一些论文中,对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及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如在前引《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现在全

世界关于干旱地区 (包括半干旱地区) 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活跃领域之

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沙漠化问题,“其实沙漠

化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问题……说明历史地理的考察在

沙漠化问题的研究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项目”。先生这里着眼于全世界干旱地区环境

变化的现实,强调了沙漠历史地理在此项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担当和作为。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 的概念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来的,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计划: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 (IHDP) 等始于90年代初实施。而先生根据自

己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和科学实践对全球变化的相关问题早在此之前就已有一定程度的洞

察和思考,由此可见先生的远见卓识。

2.2 在研究内容方面,主张对沙漠地区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开展系统研究,且将其作为地球

表层学开放性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

侯仁之先生对于沙漠历史地理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就沙区而论沙区,而是将其放在一个较大的环境背景下予以系统考察;对于历史上沙漠化成因的探讨也不局限于对某一单方面因素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沙区整个历史时段人地关系的系统考察中,将某一地区历史上的沙漠化作为大的区域环境变迁的子系统来研究。前引《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一文中,先生着重指出要在一切的范围内,根据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考证来研究沙漠在历史时期的形成和变化,特别强调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沙漠化或人地相关的沙漠环境变迁进行系统研究。在《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结合新的理论着重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属于地球表层学开放性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地球表层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地相关的系统研究。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对这一“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深入论证,认为这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相互汇合处。先生的这些重要思想和前瞻性的认识,对于沙漠历史地理的学科建设及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欣慰的是先生这些学术主张已为学界所秉承并不断被后学者发扬光大。

2.3 在研究方法方面,提倡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将野外考察、考古调查、文献梳理与考证

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等多重方法应用到研究中来

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专列一节《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无论如何是不可缺少的。在《走上沙漠考察的道路》一文中,指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中文献资料固然重要,可在有些问题上实地考察比文献资料的利用还要重要,提倡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相并重。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与文物考古工作》一文中,强调研究中要重视考古资料应用。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一文中,指出在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结合应用的同时,还必须把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历史地理研究中来,从而提高研究的精准度,使其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的探讨。先生指出:“可以用之于研究当前地理问题的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应用到过去时代的地理问题的研究中来,这在历史地理学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是提到教学日程上来的时候了,这也正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先生的其它研究成果中看到先生对研究方法的不懈探讨,先生这种综合运用历史文献、野外考古、环境考古、生物样本以及地质地层等多种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来分析研究沙漠形成演变规律的方法,不仅对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而且对于整个历史地理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4 在研究功用和价值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学术研究要为现实的生产建设服务

侯仁之先生不仅在学理上艰辛探索沙漠的历史变迁,而且还着眼于此项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实际功用,强调研究工作要针对现实问题,要为现实的生产建设服务、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开展提供必要的史鉴,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为现实服务。前已论及,先生之所以走上沙漠考察之路、开辟这一崭新的学科领域,就是为了适应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他将个人追求紧密融入国家发展进程中,为之探索不息。通观先生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无论是对历史地理学科理论的探讨,还是对每一片沙区历史变迁的具体考察,“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基调始终贯穿于先生的各项研究中,成为先生学术生涯的鲜明特色。如对毛乌素沙地的研究,先生指出:“关于这一地区沙漠的起源以及流沙的移动,就是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只有彻底调查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毛乌素沙漠进行更全面、更有效的利用和改造。”先生主张研究沙漠的变迁应涵盖古今,只有真正科学地认识沙漠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才能避免在今天的生产建设中重蹈历史的覆辙。如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等文中,提出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围应扩展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开始显著影响以后的时期,把握“过去和现在这两者之间互相渗透”的关系,指出人地关系的系统研究既应包括其历史过程,又要密切结合其现状,这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3 侯仁之先生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实践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先生先后奔赴我国西北许多沙区,积极开展沙漠环境变迁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一文,是先生1960年对宁夏河东沙区实地考察研究的成果。文中通过对河东沙区遗存的城堡废墟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证有关文献记载,考得这一地区的沙漠化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沿边城堡军屯的推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草场退化、造成“就地起沙”和黄土发育地区严重水土流失的结果,同时强调在今天的经济开发中,应正视过去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一文,通过1963年对该地区的实地踏勘和文献梳理,考证了汉代窳浑城、临戎城和三封城3座古城废墟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摸清了该段黄河古道和屠申泽的范围位置,纠正了相关记载中的若干讹误,并对于该地区分布的大量汉代墓葬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地区汉代垦区的初辟、繁荣、衰落和废弃作了精辟分析,认为乌兰布和北部沙区主要是近两千年来逐渐形成的,而且近几十年来还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一文,是在前文基础上的继续深入研究,以沙漠中留存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遗物为线索,分析了当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阐述了古城遗址的发现在研究环境变迁中的作用,指出古代墓葬对于了解本区古代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意义,以及将它们作为地面剥蚀程度的标尺来研究环境变迁的价值,同时深刻剖析了本区沙漠化的主因,即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垦活动。

《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一文,通过1964年对毛乌素沙漠中统万故城和城川古城等的考古调查,复原了这些古城废墟的历史面貌,追溯了本区古代湖泊消失的历史过程及原因,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探寻了毛乌素沙漠环境的历史变迁。

《风沙威胁不可怕,“榆林三迁”是谣传——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与袁樾方合写)一文,通过文献考证和考古资料的应用,论证了榆林城的起源过程,辨析了因沙漠南移迫使“榆林三迁”的错误说法,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该地区很早就得到开发,指出榆林地区的沙漠化主要是由于当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就地起沙。

《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绿洲的个案调查之一》一文是先生在1978年对敦煌南湖绿洲进行考察研究基础上对其沙漠化过程的探讨,认为天然植被的破坏和强烈的侵蚀作用与沙漠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对其现代沙漠化状况及其原因作了分析。

《在居延及古阳关地区沙漠化过程考察》一文是对1978年关于古居延及古阳关地区沙漠化过程考察报告的整理。文中通过对这两个地区沙漠化过程考察的实例,批评了“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即“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历史时期大地面貌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发现正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而且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增强,呼吁当前急需改变生产方式、保护生态资源。

《我国西北风沙区的历史地理管窥》一文是1979年12月18日先生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做的报告,他通过自己多年考察研究工作的实例,说明西北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的沙漠化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是由于古代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的结果,而目前的生产建设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不足,没有充分吸取历史教训,人为破坏森林和草原的现象严重,认为中央关于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必将使我国北方广阔地区的自然环境得到改造,从而逐步建立建设起新的、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一文是先生于1990年9月参加由全国政协组织的甘肃“三北防护林”视察团归来后不久,就河西走廊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遭到严重破坏急需保护的问题发出的呼吁。先生通过实例证明水源涵养林的破坏会导致水情状况的恶化以及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造成人们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希望采取切实举措保护好水源涵养林。

4 结语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侯仁之先生多次深入我国西北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和研究,对分布于沙漠地区的古代遗址以及人地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在沙漠历史地理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研究上取得许多开创性成就,同时也为西北防沙治沙以及人们合理开展生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开辟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的科学领域。

先生的研究范式及其业绩也为后来学者所继承和发扬。正是得益于先生的研究探索,才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的规律,认识到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从事揭示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性的研究,不仅对于正确认识自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今天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999 年 10 月,先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同年 11 月又获美国地理学会 (AGS) 颁发的乔治·戴维斯勋章 (The George Davidson Medal),他是全世界获此项荣誉的第六位科学家。2001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 (NGS) 又授予他2001年度“研究与探索委员会主席奖”,并称他为“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这些荣誉都见证了先生非凡的学术成就和卓越的社会贡献。

本文出处:《地理学报》2014年第11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